1264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大战,以忽必烈胜出告终。阿鲁忽也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继承了察合台汗国的汗位。阿鲁忽原本是阿里不哥派往察合台汗国继位的,因为阿里不哥对察合台汗国的持续压榨,阿鲁忽便背叛阿里不哥,投靠了忽必烈。
阿鲁忽敢跟阿里不哥公开叫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1260年,阿鲁忽来到察合台汗国后,收纳了一支本不属于察合台汗国的军队,这就是蒙哥之前曾派往忻都斯坦(今印度)边境的两万精兵。
根据《史集》记载,这支军队最初由蒙格都统领。蒙格都死后,由忽忽秃统领。忽忽秃死后,蒙哥又派撒里去接手这两万军队。在另一段中又说撒里是接替答亦儿统领军队。
当旭烈兀西征之时,蒙哥对撒里说:“你要去的地方,是忻都斯坦和呼罗珊的交界处,与旭烈兀将要征服的地区相邻。你要作为他大军的一支,永远驻扎在那里,受他管辖。”
后来撒里在印度斯坦和怯失迷儿地区(今克什米尔)各地征战,最终占领了怯失迷儿地区,还俘虏了几千名印度人。撒里把俘虏和战利品都送给了旭烈兀。
《元史》中也有关于撒里出征怯失迷儿的记载:“又命塔塔儿带撒里、土鲁花征欣都思、怯失迷儿等国。”《史集》与《元史》中都说这个“撒里”是塔塔尔人,时间、事迹、名字基本一致。
关于阿鲁忽来到察合台汗国后,如何快速发展壮大,在大部分史料中都没有提及。我们只是知道他后来能够与阿里不哥大军抗衡,还能让察合台汗国原来的实际控制者兀鲁忽乃大妃改嫁于他。
只有《瓦萨夫书》记载了阿鲁忽来到察合台汗国后的一些作为:阿鲁忽征服了阿力麻里(今伊犁)、可失哈儿(今喀什),直至阿姆河沿岸之地。
接着,阿鲁忽派人前往阿姆河畔,与撒马尔罕、不花剌的地方长官一起防守此处。又命人前往忻都之地,说服统领大军的将领们归附。这里的军队,正是撒里统领的两万大军。
《瓦萨夫书》中还记录了阿鲁忽获得这部分军队的过程:撒里用专制、残暴的方式统制当地,许多人对他有怨言,这给阿鲁忽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阿鲁忽派去的人把撒里囚禁起来,撒里的部下们都没有反对,于是阿鲁忽顺利地获得了两万大军的同时,又得到了怯失迷儿、忻都北部地区的统治权。
《史集》中说,此时阿鲁忽手中的军队已经有十五万了。而且,阿鲁忽控制下的国土也比之前的察合台汗国大,他成功做到了察合台汗国之前几位可汗没有做到的事。所以,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们对阿鲁忽心服口服外带佩服,汗国内部空前团结,使阿鲁忽可以专心对付外部势力。
得到了这些,阿鲁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甘心继续作为阿里不哥的傀儡。当阿里不哥派人来向他索要钱粮物资时,他果断拒绝了。并且,阿鲁忽还囚禁了阿里不哥的使者。
此时贵由的小儿子禾忽与脱列哥那的妹妹,作为叶迷里一带窝阔台系的代表人物,对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没有太多表态。但是,阿里不哥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他们十分反感。
所以,禾忽与阿鲁忽的态度差不多,都想投靠忽必烈。躲避阿里不哥,逃亡在西域的耶律希亮(耶律楚材之孙),是支持忽必烈称汗的。他躲过阿里不哥的眼线去见了禾忽,也劝禾忽归附忽必烈。
1262年二月,禾忽抵达忽只儿。阿鲁忽也领兵来到忽只儿,杀了阿里不哥派来这里驻守的唆罗海,算是正式与阿里不哥决裂。阿鲁忽知道阿里不哥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便主动向忽必烈示好。
忽必烈处置得当,当即宣布支持阿鲁忽,并划定了阿鲁忽与旭烈兀之间的势力范围,避免旭烈兀与阿鲁忽之间产生矛盾,撒里毕竟是归属旭烈兀管辖的。忽必烈此举赢得了阿鲁忽的信任,也安抚了被阿鲁忽骚扰边境的旭烈兀。
后来,阿里不哥领兵来攻打阿鲁忽,抢占了阿鲁忽的都城。但是,阿里不哥接下来在察合台汗国倒行逆施、胡作非为,最终导致众叛亲离,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
这期间,金帐汗国的别儿哥一直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周旋,两方面都不得罪,也没有出面干涉他们之间的争斗,而且别儿哥与旭烈兀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正计划对旭烈兀用兵,并于1262年底与旭烈兀开战。所以,忽必烈算是稳住了大部分的西域宗王,最终赢得了汗位之争。
但是,并不是所有宗王都支持忽必烈,尤其是窝阔台之孙海都,他对蒙哥夺走本属于窝阔台系汗位之事,一直耿耿于怀。海都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报仇。这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争位大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海都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