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右起 黄克诚 陈云 王鹤寿
前言
黄克诚大将一生与许多同时期的领导人都有不错的交情,陈云便是其中之一。两人从革命战争年代相遇,前后交往合作几十年,可谓是情谊深厚,至真至诚。
对于老友黄克诚,陈云曾评价他为:一代楷模!
两人的革命情谊
1945年9月15日,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后,陈云便接到来到党中央的任命,要他和彭真等其他21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一起赶赴东北战场。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上级的命令,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前往东北。在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后,黄克诚部终于抵达锦西地区。
至此,黄克诚和陈云两个人开始了在东北战场上的合作。对于陈云,黄克诚之前有所耳闻,但并没有直接接触过。
正是在这段时期的并肩作战,使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黄克诚和陈云都有着极为出色的大局观,为此两人常常能够聊到一起去。
黄克诚率部抵达东北后,部队全体上下非常疲劳,急需休整恢复。然而在这段期间内,黄克诚却发现我方在东北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图丨年轻时的黄克诚
首先是我方的补给补充无来源。
因为当时苏联红军和国民党的协议,从而导致我方无法进入大城市,也无法接收日伪军的各类军用物资。同时,我方在当地的基础很薄弱,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百姓对我们不是很了解。
正是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导致我方部队补给补充非常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不可能马上控制东北全境,也不可能迅速取得东北决战的胜利。
为此,黄克诚便从整体战略考虑出发,于11月26日致电毛主席,报告部队在东北所遇到的难题,他将这些困难概括为七无:没有党组织、没有基层政权、没有经费、没有医疗用品、没有百姓支持、没有服装、没有粮食!
当然,黄克诚作为老革命家,并不是一味的提问题,反而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锦州、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极多,少数人不能通行,战场极坏。而敌人已占领锦州,将直达长春。我提议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分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为长期斗争而准备。
11 月27日他又致电中央指出:东北地区的特务和土匪甚多,如果我方不早点建立根据地,我方将很难在东北地区扎根。
图丨陈云旧照
几乎是同一时间内,担任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在哈尔滨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即:总结这段时期内的经验教训,并系统阐述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在给中央的电报中,陈云说道:“我方想要独占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和独占全东北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为此我方当前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在东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对于黄克诚和陈云的提议,党中央自然是非常的重视。党中央在认真、慎重地研究了陈云、黄克诚等人的提议后,便于11月28日作出决策:撤出大城市和主要铁路线后东北的发展方针给东北局的指示!
正是陈云和黄克诚等人的提议,促使党中央作出这个决策,统一了东北各级领导的认识,为最后夺取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于黄克诚,毛主席曾说道:“在搞根据地建设这方面,你是有经验的。”毛主席的这句评价,是对黄克诚的建议以及他多年建设根据地经验的充分肯定。
图丨陈云
1946年后,黄克诚带领部队创建了西满根据地,并且在军事行动中也取得不小的成果。例如说,黄克诚率部先后攻占了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与前往南满分局任书记的陈云互相配合,两人尽管接触不多,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东北的解放作出自己的贡献。
真正让两人关系密切起来时,则是在1948年左右。
那会陈云因为身体的缘故,他便从南满回到哈尔滨休养。在病情刚刚恢复后,陈云便又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负责统一领导东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机缘巧合的是,黄克诚也接到上级的任命:前往热河,担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他的主要职责是,领导战勤支前工作。
就其工作性质而言,黄克诚与陈云相似,因此两人的交往较多。
当时在东北解放区内使用的东北币,冀察热辽边区流通券为长城票。如何处理这两种货币的关系,便成为两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便利部队机动、物资交流,为此陈云便建议:东北票和长城票固定比价,并停发长城票。对于陈云的提议,黄克诚自然是很好地配合了这一工作。
图丨 庆祝解放市民游行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结束后,陈云便奉命接管沈阳,取得了接管大城市的经验。那时的黄克诚被任命为天津市军管委员会主任,被派来接管天津。
陈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立即从接收沈阳的工作人员中,抽调二三十个得力骨干去帮助黄克诚。
1949年2月,由北平回到沈阳的陈云,在途经天津时停留了两天,同黄克诚见了面,并了解了下接收天津的情况,并参观了一个纺织厂。
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黄克诚和陈云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在日后的岁月中,两人也是互相携手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作为的全国财经工作的领导人,自然是少不了跟主政一方的黄克诚打交道。
不过这时候,陈云在中央工作,黄克诚是在地方工作,两人的直接接触并不多。
图丨黄克诚大将
然而随着1952年10月,黄克诚被调任北京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正是随着黄克诚被调往中央后,他和陈云接触的机会便多了起来。
1957年新年伊始,在经过中央的决定后,便由陈云、黄克诚、李先念等人组成中央经济工作小组,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由陈云担任组长,黄克诚则是里面唯一一位军队领导人。
在这段时期内,两人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得更加密切,有时黄克诚会去参加陈云组织的会议,或者两人进行单独谈话。
对于这段历史,陈云曾这样回忆:
全国解放后,他(黄克诚)在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中央财经小组与我接触较多。曾有几次应我要求,调动军队汽车支援河北农田基本建设,感到他是照顾全局的,为人是克己朴素的。
陈云对他的帮助
正是因为两个人在战争年代,结下深厚的情谊。为此当黄克诚遇到“麻烦”事时,陈云多次挺身而出帮助他。
图丨黄克诚办公
在1959年后,黄克诚便闲赋在家,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岁月的磨砺,黄克诚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在这段时期内,黄克诚曾写诗一首: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时光荏苒,悠闲在家的黄克诚,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规律。根据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每天早上6点半,黄老便会起床,然后去散步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回家洗漱、吃早餐、听新闻。8点左右会去读书,然后吃过午饭后,会去休息一会。下午时,黄老会去找人下下棋,晚饭后听新闻联播、散步,10点左右睡觉。
在闲赋在家的那段日子,黄克诚就是这样来打发日子的。不过尽管黄克诚闲赋在家,但是他依旧牵挂着百姓的苦乐。
图丨左一 黄克诚
那时,黄克诚会常常跑到郊区,去跟百姓交谈,打听庄稼长势及收成好坏。看到天旱缺雨时,他比农民还着急,只要下起雨来,他就会在家拿个脸盆去接雨,估量雨水的大小。
在那段时间内,黄克诚的大哥黄时玑竟意外来访。他的大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黄克诚在湖南任职时,他仍在乡下种地,从来都没有沾过弟弟的光。
哪怕是黄克诚在被调任北京后,黄时玑也没有前往北京。等黄克诚处于人生低谷时,黄时玑才前往北京,去看望自己的弟弟。见到黄克诚身体还行时,黄时玑便欣慰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不过后来随着局势的变化,黄克诚便向中央写了报告,要求要外地走走。对于黄克诚的请求,中央自然是很快批准了他的要求。
随后,黄克诚便前往杭州、天台山、绍兴等地进行参观。1962年4月底,黄克诚便回到了北京。
在回京后的某天,黄克诚便接到中组部部长安子文的电话。为此便说道:“安部长,你好!有什么指示?”
图丨安子文旧照
安子文说:“黄老,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请马上到中组部一趟。”
随后,黄克诚便立即乘车来到中组部办公大楼。对于黄克诚,安子文还是很尊敬的:“黄老,有好消息,经过组织上商讨,决定让你到山西去担任副省长,今天请你来就是正式通知你。”
黄克诚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开始准备东西,好尽快赶往工作单位。在出发前,黄克诚见被人赠送的若干幅字画和一些革命文物全都送给博物馆,并将多年节约的军用粮票上交。
在抵达山西后,黄克诚本以为自己将会长期在此处工作,为此便赋诗道:衔命西去无别念,愿尽余生效薄绵。
然而局势的变动,让黄克诚措手不及。在经过8年的时间后,黄克诚才再一次回到山西!不过这时的黄克诚身体情况非常不好,为此他的夫人唐棣华便给中共中央和陈云写信:提出想要回京治病。
陈云得知自己战友的病情后,便立即致信中央:
黄克诚是红三军团的老干部,军队干部对他比较熟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新四军3师到东北。全国解放后,他在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中央财经小组与我接触较多,曾有几次应我要求调动军队汽车支援河北农田基本建设,感到他是照顾全局的,为人是克己朴素的,是值得信赖的好同志。他的眼一只已瞎,另一只也很危险,为了治愈他唯一的一只眼睛,请考虑调他回京治疗。
图丨陈云个人照
要知道当时,陈云自己也没有从“麻烦”事中脱身,但在知道老友的情况后,还是选择帮助。
对陈云的建议,中央非常重视。在经过商讨后,便批准了唐棣华的请求,并通知山西省委让黄克诚返京治病。
年底,黄克诚便回到北京,并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在经过的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右眼已无法复明,左眼也只保持有一点视力。
黄克诚在出院后,中组部便通知他:无需再回山西了!1977年11月25日,黄克诚能够复出工作,陈云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不久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恢复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陈云担任第一书记,黄克诚担任常务书记。
至此,黄克诚便成为陈云的得力助手,两人开始了长达7年的合作。在这段时间里,陈云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黄克诚的为民为国的心!
黄克诚的为民之心
在中纪委成立之后,黄克诚便请示陈云: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抓什么?
陈云明确的回答道:抓党风!
对于陈云的回答,黄克诚是非常认同的。在之后的中纪委第一次会议上,黄克诚便说道:“我赞同的陈云同志的意见,党风搞好了,党就有希望……”
图丨黄克诚将军
黄克诚在工作中,根本不怕“撕破脸皮”,堪称是铁面执法。
1980年1月,负责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庆祝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为此便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花费400元。
在当时那个年代,400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时便有人进行了举报,黄克诚在得知这件事后,便说道:“这件事彻查到底,不管涉及到谁都要查……”
杨勇和张震曾在战争年代跟黄克诚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不过黄克诚并没有因此而手软。他亲自给杨勇打电话,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杨勇后来便亲自前往黄克诚家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所花费的钱,从工资中扣除,并作了检讨。
根据当事人张震的回忆,当时有不少人求情并要求共同承担责任,不过黄老却不退让,他说越是老部下,越要严格要求。
不过黄老的这种行为,也确实很有效果。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说道:“那时我被调到总参就遇到这样的事,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我就没有用公款请过客。”
图丨晚年的黄克诚
对于此类事件,黄克诚曾说道:
现在老百姓对领导干部搞特殊不满,不就是因为领导干部不自觉,搞特殊化吗?我们应当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要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黄克诚大将儿子眼中:父亲是一个无私无畏,有担当的人!在他懂事起,父亲从没有说过自己的功绩,反而是讲述自己和百姓的故事,要他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黄克诚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会选择走上革命道路,是从寻求苦难人民的出路开始的。他出身贫苦农民的家庭,苦难的生活,世事的艰辛,使他苦苦思索哪里是老百姓的活路。
正是有这样的经历,黄克诚才懂得百姓的艰辛。为此在功成名就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同样,他也希望他的后人,能将这种初心传承下去。
正是黄克诚这种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的做法,使得他形成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的工作作风。
图丨右一 黄克诚陪同毛主席接见宾客
毛主席曾如此地评价黄克诚:此人革命信念坚定,办事实事求是,又敢讲真话!
纵观黄克诚的一生,确实如毛主席评价的一样。
黄克诚在中纪委的工作,同样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在党的十二大选举中,他被选为第二书记。由于新时期的中纪委工作非常繁忙,黄克诚由于身体的缘故便于1985年退出领导岗位。
在中纪委工作的这些年中,黄克诚以自己病弱之躯很好地配合了陈云的工作。
然而在辞去领导职务没多久,黄克诚便病倒了。11月30日,陈云曾前往医院去看望自己的这位老战友,两人还交谈颇多。
然而没有想到,在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的病情恶化,因抢救无效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4岁。
图丨开国大将 黄克诚
在黄克诚的追悼会上,党中央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称他为“共产党人的楷模”。1987年10月6日,陈云为《纪念黄克诚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楷模!
如今黄克诚将军已经离开我们35年的时间,但他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在黄克诚将军的一生中,他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挂在心上,一心追求的是人民的解放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