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医院里迎来了一位特殊人物,这个人便是是鼎鼎大名的邓小平,他脸色颇为沉重的来看望一位老朋友。
显然,当时这位老朋友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而她身边还有一个小姑娘陪着她。
老友似乎想说什么,但一直没有说出口,邓小平当即察觉到了老友的意思,他当即深情的看着旁边的小女孩,说:“姗姗以后我管了,我收她当女儿。”
这一幕让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即使是在动荡的1974年,邓小平也是我党的重要人物,那么医院里面的这位老友究竟是何许人?竟然能让邓小平如此这般对待?
关于这一切,还得回到1938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叫张茜的姑娘响应了周恩来、邓颖超的号召,参加了新四军的战地服务团工作。
那时候的张茜长得很甜美,担任演话剧队和歌咏队的组员,每一次出台表演都赢得一片赞赏。而在卖力表演时,她在台下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新任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
这位当时已名声显赫的司令员,对她的表演大加赞赏,不时发出掌声,表示对她的欣赏。
而且这里颇为值得说道的是,陈毅长得十分帅气,坐在那里更是不怒自威。因此在下台以后,张茜立刻找到了身边人,打听这位司令员是何人,结果从众人的口中得知了这位文武兼修的儒将传奇。
很快,张茜开始主动接近陈毅,两人一见如故,从平常的简单问候,到后来的书信来往,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了。
其中张茜给陈毅写的信中这样说:我爱这战斗的春天,我爱这春天的战斗。这句话深深的引起了陈毅的共鸣,他在后来的《江南抗战之春》中还特意引用了这句话。
当然那时候两人想要在一起,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两人的年龄差距比较大,而且张茜自己也说:她的思想境界和学问水平都远不如他,不过她一定会奋发学习,缩小差距,成为他的好伴侣。
很快,张茜自学成才,和当时部队里的大才子陈毅成为了思想和文学上的知己,两人最终在众人的祝福下走到一起。
然而,他们的婚姻没有现代人那么甜蜜,不过短短三个月,夫妻两人就被迫分离。后来两人又走到了一起,共同面对艰辛的战争。
在那段岁月里,每天都会有牺牲,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敌人和炮火......
陪伴着张茜的很少有丈夫的关怀,有的更多的只是无尽的压力。张茜对此没有丝毫抗拒,她只是默默的为陈毅整理好一切,抚慰着他那颗疲劳的心。
尤其是黄花塘事件,陈毅被气得离开了新四军,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又是张倩默默的陪伴着他,安慰着他,这才让他火爆的脾气得以冷静下来,然后得到了毛主席的关门传授。
对此,陈毅非常的感激,还特意写了很多给妻子的诗,例如: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
当然,张茜也不仅只是当陈毅的助手,她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旧抽出了时间自学英语,不断的提升个人修养,帮助陈毅的工作。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张茜又担任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宣教股长,为了适应新形势,她又在1951年专门去学习俄文,很快学有所成,成为了俄文专家。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毅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一,后来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张茜还是如往常一样,一面好好的辅助陈毅工作,一面好好的提升自我,可以说,在陈毅的外交生涯中,张茜也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而且有趣的是,张茜和陈毅不仅存在两者的相互学习与进步,他们小夫妻之间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例如有一次周总理邀请陈毅、贺龙等人吃狗肉,两位元帅夫人也来作陪。
为了助兴,周总理还特意买了一瓶茅台酒,当时陈毅酒瘾来了,连说好酒,然后就停不下来。当时酒劲上来了,陈毅的脸色红润,晶莹的汗珠挂满了脸庞,有的甚至掉到了桌子上......
当时张茜很不满意,于是就用脚去踩了陈毅一下,陈毅夸张的大喊痛,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调侃自己的妻子:“今天是总理请我们喝酒,总理给我敬酒,我怎么能不喝呢?你不要老在下面踩我的脚嘛。”
一时之间引得周总理哈哈大笑,而张茜只能满脸通红的恼怒着看着自己的丈夫。
另外,还有一次陈毅出去喝酒,张茜明白告诉他不能喝酒搞到太晚回来,结果陈老总喝上头了,很晚才回来。
于是张茜拒绝开门让他进屋,陈老总冷风瑟瑟的在外面借着酒胆大吵大闹,结果两人还闹出了分手的风波,后来还是周总理化解的。
总而言之,张茜和陈毅两人历经坎坷,他们的爱情非常甜蜜,一度让人羡慕,中间也有一些磕磕绊绊,但更显得夫妻之间的韵味。
然而,所有的美妙却最终还是烟消云散,只留下张茜一人伤心落泪。
事情发生于1972年1月6日,那位嬉笑怒骂的儒将陈毅离开人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当时毛主席无比伤心,后来亲自出席陈老总的追悼会,而其他的老战友们也无不伤心落泪......
不过要说最伤心的还得是张茜,在陈老总被进行最后抢救时,张茜捂着嘴巴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虽然谁都听不到她的哭声,但众人打开门的时候,只看见她那已经快要流干的泪水。
在最后时刻到来时,张茜眼泪哗哗,她紧紧握着陈毅冰冷的手,只是轻轻呼唤着陈毅的字。那一幕过于伤感,以至于众人都不由得背过了脸去,不忍心看这离别的一幕。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但张茜却一直流着泪,始终不肯离去。突然,一直沉默着流泪的张茜放声大哭,周围的儿子们连忙扶住了她,说:“妈妈,走吧!走吧!”
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半夜3点了,张茜坐在陈毅的办公桌前,一动不动。一旁的儿子陈丹淮轻声呼唤着她的名字。
但张茜却置若罔闻,只是看着黑黑的前方,整整两个小时过去了,天渐渐的白了起来,张茜这才缓缓的说:“是该进入一个新的生活了。”
当时家里人都非常担心张茜,害怕她做出傻事,但幸运的是张茜并没有再有过激的举动,只是显得更加沉默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茜站在门口,等待前来吊唁的人们,很快迎来了众多重要人物,首先是王震的到来,他特意带着小孙女来向陈毅鞠躬,然后含泪对张茜说:“保重!保重!”
再然后刘伯承元帅也来了,此时的他已经双目失明了,但他依旧在秘书的扶持下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
这位被称为“军神”的老元帅向着病房的中间连鞠三躬,然后右转90度方向再鞠躬。一时之间众人哭声一片,而刘伯承最终朝着4个方向都鞠了躬。
看着这位老朋友,张茜赶忙走过来轻声的说:“仲弘在这儿。”刘伯承又恭恭敬敬地三鞠躬,然后转身离开。但就在他离开的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的哭出了声来。
再然后周总理也来了,他好好的安慰了张茜,告诉她关于追悼会的规格,并且向她询问是否还有何要求?张茜含泪感谢周总理,并说自己服从组织安排。
在随后的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召开了,张茜和家人早早的在八宝山做好了准备。
但就在此时,突然周总理急急忙忙的赶过来说:“张茜同志,毛泽东同志马上就要到了,他决定也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宋庆龄同志也会参加,我还通知了西哈努克夫妇,他们都是陈毅同志的老朋友了。”
听到这番话,张茜万分惊讶,同时也是无比激动,因为毛主席一般是不会轻易参加追悼会的,而且此前政治局也表明毛主席不会参加,但现在毛主席最终还是来了,这又如何不让她触动?
在思绪纷飞之际,毛主席来了,他握住了张茜的手,轻声的安慰了她,而且动情的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这番话再次让张茜泪流满面,夫妻两人经历了多少风雨,受到了多少压力,但最终毛主席还是支持他们的,陈毅想必也是相当欣慰了。
在肃穆的哀乐声中,周总理哽咽着念完了悼词,毛主席带着大家向陈毅的遗体三鞠躬,这场追悼会就这样结束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政局还是风起云涌,有的人甚至把毛主席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视为一种政治风向标。但对于这一切,张茜丝毫不再关心,她要忍受所有的痛苦去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根据记载,其实在陈毅病重的时候,张茜的身体其实也很不好的,她也经常会咯血。
但那时候为了照顾好陈毅,她总是隐瞒着自己的痛苦。等到陈毅离开后,精神和生理上的双重打击一度击倒了她,她也卧病在床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茜经常咯血,这可吓坏了身边人。
对此中央非常关注,叶剑英立刻安排她住进了301医院。但张茜却对自己的病情满不在乎,反而带了一大堆书稿去医院。
原来这些厚厚的书稿全都是陈毅的手稿,在陈毅病重之时,他就曾经说过:“…...等我好起来的时候再着手进行,我还想写一些诗,好些事情在我脑子里留着很深的印象,我打算好好写出来。”
就这样,张茜将自己的余生都倾注到整理诚意的诗词稿中,虽然那时候她经常吐血,即便那时候她累的很难爬起来,但她还是坚持做着这件事情,由此可见张茜的毅力和对陈老总的爱。
根据后人回忆,张茜那段日子非常的拼命,手术刚刚结束没多久,她就拼命工作,每天吃完饭就伏在桌子上看文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医生劝她:“你现在健康情况不允许你过分劳累,你要保重,要节制些。”但张茜却总是是微微一笑,说:“谢谢你们的医治,我的身体恢复的很好,感觉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还可以,我会注意的。但是必须努力工作。”
后来赵朴初来看望她,看着她那日渐消瘦的样子,也劝说她不要太劳累自己了。但张茜依旧坚定的说:“目前感觉还好,但是得了这种病是有不测风云的,我是在和病魔抢时间,我一定要完成我的心愿。”
看着张茜眼中闪烁着那坚定的光,战友们也只能叹了一口气。
在张茜坚持下,陈毅诗词选集最终被整理了出来,一些极为重要的手抄本,也逐渐的被保护起来,张茜还是勉强跑赢了时间。
然而,她的时间终究是不多了。1974年3月,也就是陈老总去世后的两年,张茜也来到了弥留之际,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有了邓小平的探望。
对于这一幕,不少人可能会很好奇,因为在诸多历史记载中,好像他们两人没有什么交情,为何张茜会把女儿托给他呢?
根据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的回忆,原来邓小平和陈毅早早就建立了革命友情。
时间还得回到1920年,那时候16岁的邓小平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而在那段日子里,陈毅也在1919年来到法国勤工俭学。
而且他们还和周恩来,蔡和森等人一道为了生存和求学而反抗,甚至还遭到了法国军警的镇压,被法国当局押解回国。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那时候大家都是留法学生,也都进行过抗争,但邓小平并不认识陈毅。
两人真正相识是在1930年8月,当时邓小平担任上海的党中央秘书长,而陈毅从福建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
两人有了第1次见面,虽然彼此不太熟悉,但有过相同的留法经验,使得二人更加容易亲近。
在之后的日子里,两人一起配合战斗,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诸多大事件。直到1934年10月,邓小平随红军主力长征,而陈毅则留在了南方进行敌后斗争。
之后抗日战争爆发,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129师战斗于晋冀鲁豫地区,而陈毅则率领新四军战斗于苏北地区,双方在南北遥相呼应,共同打击日寇和国民党破坏分子。
时间来到1947年,陈毅和邓小平终于迎来了大合作,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和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开始配合。
——尤其是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两位领导人相互协作,和刘伯承组成了“铁三角”,在粟裕的高超战术下取得了空前的淮海战役胜利,创造了60万对80万的奇迹。
1952年,邓小平进入中央担任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陈毅也从华东调到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于是,两位老战友又从战场上来,到了行政工作中,又相互配合成为好战友。
而且根据毛毛回忆,两家人之所以会如此的亲密无间,主要是因为两家还是邻居。
大概是1957年,邓小平一家搬进了中南海,一条胡同里排列着4个四合院,邓小平一家住在第三院,而陈毅一家刚好住在第四院。
毛毛说:“打开了后窗就是陈伯伯家的小庭院。我和陈伯伯的小女儿姗姗同岁,两人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去少年宫学钢琴表演四手联弹,有一次慌张之间,还把琴谱放倒了。还有一次去少年体校学游泳,我学的是仰泳,她学的是蛙泳。我们一块跳皮筋跳房,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两个小家伙经常串门玩,毛毛到现在还记得张茜对她的关爱,去陈伯伯家里如同回家一般舒服。
也因为两个小家伙经常串门,可爱的姗姗也让邓小平非常喜欢,以至于在陈毅和张茜低谷时期,邓小平说:“我就管姗姗,我收她当个女儿。”
也正因为两家的关系,也正因为邓小平对小姑娘的疼爱,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托孤的场景。
1974年3月20日,张茜离开了人世。而她的小女儿也得到了邓小平的照顾,当然她的一生也最终得到了一个公正的评价。
正如资料文献记载那样:从1956年到1966年底,张茜在外交舞台上奔波了整整10年,共出国访问21次,到过12个国家,在国内接待过的妇女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她不仅仅是陈老总的好助手,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老一辈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