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共中央一致决定调整总体战略方针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
为响应中央号召,山东军区调集3万兵力进军东北,拉开了山东挺进东北的大幕。
肖华是山东军区首批率队进军东北的领导干部之一。
彼时,肖华部队赤手空拳进了东北,他们面临着没有武器装备的严峻问题。
而肖华最终用两个办法解决了进东北没带武器的难题,并且满载而归,那么他到底是想了哪两个办法?
这两个法子又是如何奏效的?
为什么要挺进东北?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资源丰富之地,因此也是日本侵略者觊觎已久并最先侵占的地方。
1919年,日本就在东北成立了关东军司令部,并妄想实现“满洲独立”。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整个东北。
1945年8月,根据美、英、苏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意识到了东北地区对于我党我军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性。
毛主席曾经强调过,“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另外,东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交通线相对发达,这一点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极为重视的。
因此,日本投降后,中共第一时间派曾克林率部进了东北,占据山海关,抢占天时地利之优势。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成立东北局的决定,规划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共产党的力量。
1945年9月中旬,彭真、陈云到达东北,在沈阳入住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这标志着东北局正式开始运转。
彭真、陈云作为彼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书记,双双被派往东北,统帅东北局势,表明了中央对进军东北的坚定决心和高度重视。
另外,中央作出挺进东北的决定,更是为了阻挡住国民党进军东北的进程,因此在时间上要抢占先机。
山东军区成为进军东北的主要力量
在中央向东北推进的大决策下,山东因其隔海与东北相望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渊源,成为下赢这盘大棋的关键。
中央对山东军区寄予厚望,而且在当时条件下,要求山东以自有力量为主完成进军东北的任务。
山东军区积极响应中央“向北推进”的决策,从1945岁9月开始到当年年底,累计派出总共9支部队约6万人进军东北,可以说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搬家”。
肖华是首批进入东北的山东军区干部之一,他当时担任山东军区的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
1945年9月下旬,肖华率山东军区机关人员,还有直属队1000余人,从蓬莱坐船过海,在大连登陆。
肖华到达辽东后,立刻向东北局报到,随后指挥山东军区四个师的兵力驻扎安东(今丹东)。
刚开始肖华以首批人员为基础成立了东满临时指挥部,他任司令员兼政委,吴瑞林任参谋长,后勤部长是吕麟。
后来中央为了便于指挥在东北的山东部队,决定建立辽东根据地,主要范围是安东至营口一线。
于是在临时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了东满人民自治军司令部,旨在发展辽东地区,肖华任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摆在山东方面眼前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武器。
肖华率部从海路出发时,由于当时条件限制,部队渡海基本上没有携带武器。
而且根据最先到达东北的曾克林部队反馈的信息,东北遍地是武器,不存在缺少武器的问题。
其实后来证实曾克林反馈信息有很大的夸张程度。
所以肖华想要快速稳定和发展辽东地区,当务之急就是搞到部队急需的武器。
于是他便想出了两个法子。
寻找日伪留下的地下仓库
当时东北的形势既严峻又微妙。
日本投降后,根据二战协议,苏军占据了东北地区。
国民党政府和美、英政府联合给苏军施压,要求其将东北铁路沿线交给国民党,并极力阻拦共产党进入东北的大城市。
没办法,苏军只能默许挺进东北的共产党军队在小城市活动,为了表达歉意和友好,他们也时常给予一些物资支持。
可是要搞到我军部队所需的大批量武器,还是得想切实可行的办法。
肖华想到的第一个法子,就是派后勤部长吕麟带人搜集日伪军留下的地下仓库。
日本投降后,东北作为敌占区有很多交通线和据点,因此储存武器的地下仓库很多。
而伪满军指的是日本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时,收编当地土匪流氓组建的反动军队,其总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7万人,所以他们也掌握着大量武器。
因此,寻找日伪在东北留下的地下仓库,是肖华部队的主要任务。
后勤部长吕麟带人寻遍城镇的偏僻角落,还钻进辽东的深山老林,想尽办法寻找日伪军当年留下的弹药武器等。
通过这种办法,肖华部队搜集到了部分武器,但是数量还是满足不了需要。
而且肖华到达东北后又招募了一万多新兵,需要给他们配备武器。
于是,肖华又想到了另一个法子。
找苏军联欢
肖华为什么要找苏军联欢呢?因为日军留下的军用仓库基本在苏军手里。
其实,苏军在进入东北地区时,曾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大力配合,所以才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肃清了在东北的日军。
苏联红军占领多个东北大城市和重要城镇后,曾帮助八路军新四军维护过秩序,后期苏军也帮助拦截国民党军队登陆东北,使共产党军队在东北得以顺利发展。
只是由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苏军将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所以苏军无法给予共产党军队公开的支持,特别是提供武器装备,因为他们从投降日军那里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最先来到东北地区的曾克林部队,曾在苏军支持下,进攻沈阳等大城市。
他们从苏家屯军火库缴获了近10万支步枪等大批量武器,派一个团拉了三天三夜。
东北抗日联军的周保中部队,也在长春的一个军火库缴获了5万支步枪和部分其他武器,同样收获颇丰。
后期,在国民党的抗议下,苏军不便于让共产党军队在大城市活动,但是苏军对于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活动不予干涉。
肖华为了搞到武器,只能想办法与苏军搞好关系。
他听说在新义州有个苏军控制的军火库,里面至少有二三十万支枪。
可是怎样才能顺利地把这些武器搞到手,肖华就想到了找苏军联欢的法子,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一筐酒肉搞定苏军
肖华得到了苏军军火库的信息,就确定了行动的目标。
守卫这个苏军军火库的负责人名叫伊万诺维奇,此人特别爱喝酒,是个出了名的酒鬼。
于是肖华决定投其所好,他让下面的人开始准备酒菜。
他们在街市上买了烧鸡、烤肉等东北特产,还买了东北最好的酒,弄了满满当当一大筐酒肉。
准备好这些东西以后,肖华带着十几个干部,还有两个连的战士出发。
肖华部队开了七八辆大卡车,浩浩荡荡来到新义州。
到了苏军军火库所在地之后,肖华亲自出马带着几个干部,去拜访伊万诺维奇。
虽然伊万诺维奇不知道肖华一行的真正来意,不过礼多人不怪,他看到了好酒好肉,就非常高兴地欢迎肖华的到来。
肖华和伊万诺维奇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互致问候,简单寒暄,便立刻直奔主题,开始喝酒。
伊万诺维奇喜欢喝酒,所以根本不用劝酒,自己就尽兴地喝起来。
没多长时间,伊万诺维奇就开始醉醺醺了。
与此同时,肖华部队另外一部分人直奔苏军军火库,他们带着酒肉和看守军火库的苏军官兵开始联欢。
当时这些苏军在东北人生地不熟,虽然他们占领了关键区域,但是生活上肯定不是那么方便,所以这些人看到美味佳肴,而且还有酒喝,就高兴得不得了。
这时肖华带去的官兵们分成两拨,一部分陪着苏军士兵喝酒,一部分开始趁机动手,他们把军火库里的枪支弹药往卡车上搬。
喝酒的苏军士兵们很快都醉得东倒西歪,这会儿功夫,肖华部队开过来的七八辆卡车就已经全部装满了,另外每个官兵还在身上别满了手枪。
肖华这边一边看着伊万诺维奇喝酒,一边掌握着时间,估计军火库的行动应该完成了,他热情地同伊万诺维奇告辞。
肖华带人赶到军火库,看到大功告成,他们兴奋地满载而归。
而苏军这边尽情地享受了中国人给他们的美酒佳肴,结束狂欢的盛宴之后,伊万诺维奇也慢慢地酒醒了,他们才发现军火库里少了大量武器。
伊万诺维奇这时才明白肖华过来拜访他的真正意图。
不过他也知道,这么多武器他们也无法带走,给共产党的军队还算有用处,再说苏军全体官兵还享受了一场酒肉狂欢,算得上物有所值。
此次行动大有所获,肖华又命令部队继续想办法同苏军搞好关系,以扩大成果。
在十月革命节到来时,肖华部队分头到各个苏军军火库所在地。
他们开着大卡车,去的时候拉着烟酒糖果、大鱼大肉,在军火库与苏军联欢庆祝节日,走的时候满载着各式武器弹药。
苏军非常配合肖华部队的行动,他们尽情享用好酒好菜,作为回报对于他们拉走武器视而不见。
而且苏军还在我军部队撤离军火库时,故意朝天打几枪,造成一种被抢劫的假象。
肖华部队通过与苏军搞好关系,不仅搞到了大批量步枪、机枪、弹药、迫击炮等武器,还弄到了部队急需的一些棉衣、被子、医药品,以及兵工器械等其他用品。
这些武器装备日后对于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林彪曾经称赞肖华“脑瓜子灵,为我军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肃清日伪残余
肖华解决了没有武器的难题之后,迅速将与他一同来东北的军区干部分散出去,抢占“地盘”,扩大力量,肃清日伪残余。
肖华派原滨海一分区政委刘西化带队抢占了通化,又派原一一五师老六团副团长侯士奎去了岫岩和海城。
他们所到之处都快速接管了地方政权,并扩大武装力量,掌握主动。
在指挥部所在地的安东,与安东市长吕其恩联合组建总兵站,以便于接待来东北的部队。
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指挥统筹,所以人员紧张,肖华不得不把从山东带来的几个警卫员都分派出去。
由于苏军在东北主要接管的是大城市和铁路沿线,乡镇和农村就是一片混乱状态,日伪残余势力依然猖獗,并且国民党特务混迹其中,他们不断组织暴动,干扰我军的行动。
肖华自己就经历过一次危险,他差点被伪警察搬起的一块大石头砸中。
为了肃清残余的日伪势力,肖华决定进行剿匪作战。
肖华部队在凤凰城、安东等地连续作战,老八路们对付土匪还是有一套办法的,他们声东击西,巡回行动,最终击灭日伪匪特近万人,基本肃清了反动力量,保障了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壮大。
山东军区当年以自身力量为主挺进东北,对于顺利实施中共中央的战略有决定性意义。
肖华作为首批进驻东北的军队领导,为了解决部队没有武器的难题,只能因地制宜,动脑子想办法。
最终,肖华通过寻找日伪留下的地下仓库、与苏军联欢两个巧妙的法子满载而归,走出了没有武器的困境。
战争年代,军队打仗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不得不动用一些看起来像是“歪招”的办法,但这其中其实蕴含了指挥者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