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从一个词的
翻译说起
之十
Biedermeier 彼德迈尔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在汉堡,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周末,好友Corrina来玩儿。我们在附近散步时,见到路牌上写的是Biedermannsplatz(彼得曼广场),她嘎嘎大笑起来,说:“还真有叫这名字的街道啊!”看我一脸迷惑,就给我解释,彼得曼是彼德迈尔转来的名字,是个嘲讽小市民的词。虽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艺风格,但是用“小市民”来称呼一条街,总是令人发笑啊!
此后除了偶尔某个博物馆里见到,并不常听人说起这个词。前两年,阿团写过一篇以Biedermeier为主题作业,曾勾起了我了解的热情。近日来说到老家具,更是觉得有趣,值得探究一番(->最近流行的欧式复古写字台,复的是什么古?)。
上次说的“写字台”之外,其实桌椅橱柜,都有彼德迈尔式样。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特点,可以说是“法国宫廷式”的简化版。也就是说,用普通木头而非红木,以简化的做工和纹饰模仿出贵族气的样式。彼德迈尔家具展现出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追求:积聚了一定的财力,既要贵族般优雅,又没有奢豪的实力,所以追求简单、雅致和实用的结合。
十九世纪是德国快速工业化的时代,社会上不少人已经小有财富,加上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动荡的年代过去,人们急切地要享受生活。的确,几十年后战火又起,一直连绵不绝,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和平才真的来临。也就是说,十九世纪有一段短暂但是社会气氛温暖的时期,这就是借着彼德迈尔这个艺术形象,令后人欣赏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的艺术气息的时代。或者换一个如今大家熟悉的称呼,可以说处处体现“中产阶级”品味的年代。
真正使用彼德迈尔这个词来指称这一个时代的艺术特点,是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之初了,并且对各个艺术门类一言而概之——文学、绘画、建筑以及时装、音乐都在内,甚至还有公墓。
几年前暑假去维也纳,阿团说有个彼德迈尔式公墓可以去看看,莫扎特的墓地在那里面。一天下午,我们一家人兴冲冲就奔墓园了。
乌云大风却突然而至,我们下了有轨电车一路狂跑,也没躲掉大雨。到了公墓大门口,总算找到屋檐避雨。等骤雨初歇,我们才沿着昏暗的墓园林荫道往里走。虽然进门处的地图上有标记莫扎特墓地,可是此时暗黢黢分不清方向。想找人问问,却一路除了我们一家,连个人影也没有。一阵冷风刮来,真是觉得有点瘆人。
此时,雨后初晴,一束阳光穿林而来。顺着光线射向之处,我们发现那正是莫扎特的墓地,一块小小的园地,花草装饰着小小的石碑和雕像。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四年,可那一束阳光似乎还在眼前。冥冥之中,神之引导吗?
可是那个公墓为什么算作彼德迈尔式呢?莫扎特与彼德迈尔又有什么关系?音乐上其实那个时代叫作早期浪漫主义,但是也是那种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与中国人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小资”是一样的。
查阅资料后,我得出了结论:彼德迈尔时代绘画里的表现,就是小而精致的空间,温暖静谧,岁月静好;戏剧里就是不爱悲剧,而好喜剧甚至搞笑……听上去与眼下的情形颇为合拍。
这不是我的错觉吧?
喜欢的话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