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向小明王行跪拜之礼,刘伯温生气地说:“不过是一牧童小儿,为何要拜?”。朱元璋找刘伯温问话,刘伯温告知朱元璋“天命”一说,认为小明王并非天命所归的君主,让朱元璋能尽早做打算,朱元璋顿时醒悟。
而刘伯温嘴里的“牧童小儿”便是韩林儿,他的身份比较特殊:
朱元璋跪拜12年的领导
北方红巾军首领
自称宋徽宗第九世孙
之所以能够在元末领导北方红巾军起义十几年时间,不是因为他有多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是因为他占据了“大义”,这也是朱元璋“唯小明王马首是瞻”的原因,在巅峰时期号称是拥兵百万;
这样一位元末不可忽视的人物,在1366年不明不白死在前往南京的路上,关于小明王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怀疑是朱元璋所为,不过也只是猜测罢了。
韩林儿首领的位置并不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是两方势力平衡的结果;这还要从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说起:韩山童是读书人,足智多谋;元末民不聊生,元朝入主中原不过才70年时间,百姓们已是敢怒不敢言。
1351年元顺帝派大臣贾鲁征集十万民夫清理黄河河道,韩山童认为是个不错的时机,便跟刘福通等人商量对策,并且吸取以前起义失败的教训,做了三件事:
散步童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将独眼石像偷偷地埋在黄河河道
韩山童自称为宋徽宗八世孙
韩山童做这三件事就是想给起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反元复宋”。确实达到了韩山童想要的效果,大家浩浩荡荡抢粮、杀官吏;因起义者头戴红巾,所以称之为“红巾军起义”。
不过韩山童运气不太好,元顺帝得知起义后派出大军前去征讨,韩山童被抓后便被处死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起义军也是一样的。
韩山童被杀后他的妻儿逃到武安山,而刘福通与杜遵道一文一武争权夺利,谁也不让谁,都有自己的追随者;为打破僵局,二人便决定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成为首领。
1355年在韩山童与杜遵道拥立韩林儿为新帝,国号“大宋”。
韩林儿被拥立为新帝无非两点原因:
父亲韩山童的威望
宋徽宗第九世孙的身份
实际上韩林儿跟自己的父亲韩山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领导能力很差。
在韩林儿与母亲躲在武安山的几年,天下局势大变:
韩山童被杀这一年,徐寿辉也发动起义,头戴红巾军,称为南方红巾军;韩林儿所领导的红巾军一直在黄河流域活动,所以被称为北方红巾军。虽都是红巾军,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统属关系。徐寿辉在1351年8月被拥立为新帝,建立天完政权,徐寿辉麾下大将很多,比如陈友谅、明玉珍等人。
1352年黄淮河流域出现很多红巾军起义,名义上继承韩山童遗志,实际上是自立山头,濠州郭子兴便是其中之一,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并成为其女婿。
张士诚在高邮也发动起义,后在苏州称帝,建立大周政权。
元末群雄逐鹿,大宋、大周与天完基本上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而其他小股势力数不胜数;因韩林儿离着元都最近,自然会成为元朝首先攻打的对象。
韩林儿称帝后刘福通与杜遵道一直明争暗斗;最终杜遵道被杀,刘福通独揽大权。
元顺帝意识到韩林儿威胁有多大,派出两位大将率百万大军攻打韩林儿,导致韩林儿损失惨重;但是韩林儿打的旗号是“复宋”,百姓们支持,很快便恢复了之前水平。
韩林儿在元末最大的两个贡献:
在前方与元朝相抗衡,为张士诚、朱元璋等枭雄做嫁衣,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韩林儿北方红巾军消耗元朝很多的精锐部队,多年后朱元璋麾下大将能势如破竹攻打元朝。
韩林儿登基三年后确实很厉害兵分三路,大军直指关中,抢占山东,刘福通带兵直捣汴梁(北宋故都)。
次年韩林儿派大将李喜喜由山东往北攻打关中,元朝明显应对起来很吃力,元顺帝很是惊慌号召兵马入京勤王,还提出要迁都避难,但被大臣劝下了。元顺帝为抵抗韩林儿的红巾军,将关外蒙古骑兵调进关内,甚至还调用了征伐高丽的兵马。
但韩林儿年轻气盛,拉的战线太长,很快便吃了大亏;而且韩林儿与刘福通并不懂得如何管理手下草莽将领,虽能够很快占领城池但因烧杀抢掠,得到的城池很快便被元朝再次攻下。
后来韩林儿日渐士微,后宫嫔妃与玉玺印章全都落到元军手里;慢慢手下最后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也被元军打败,韩林儿与刘福通只能死守安丰。
而张士诚居然派出大将攻打安丰,韩林儿只好派人前往南京,向已经在南京站稳脚跟的朱元璋求助。朱元璋到安丰之时,刘福通已被杀,朱元璋将韩林儿救了出来,将他安置到了滁州。
韩林儿在滁州待了三年,朱元璋将张士诚围困平江城,见大势已定便派廖永忠前往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但在回南京的路上,经过瓜步之时韩林儿的船突然翻到,韩林儿也溺水而亡,而此时的韩林儿身上穿着的还是龙袍。
廖永忠擅长水战,而韩林儿就是在廖永忠的眼皮底下溺水而死,确实让人怀疑:难不成真的是朱元璋故意为之吗?毕竟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怎么会拱手让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