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盘点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六大起义将领,建国后各自担任了什么职务
创始人
2025-07-07 01:02:12
0

盘点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六大起义将领,他们各个迷途知返、顾全大局,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在建国后他们又各自担任了什么职务呢?

众所周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两党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虽然蒋家王朝实力雄厚,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穷途末路。而在此期间,除了那些宁顽不灵的老顽固,也有很多知错就改的高级将领,选择站到了人民的一边,可能是出于民族大义,亦或者出于我军的军事压力。

据战史记载,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中率部下起义的将领多达1043名,其中有自愿起义的,也有被迫起义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因考虑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选出了六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将领,具体排名没有严格考证,如果您有其他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第六位-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

了解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郑洞国的起义之路是非常坎坷的,因为虽然他早就看出了形势,但始终无法下定决心,以至于最后被属下逼上绝境,才决心宣布起义。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他的身上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建国后他又做了哪些贡献呢?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1903年出生,虽然祖上世代为农,但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差,光良田就有三十多亩,房屋更是多达十多间。

7岁的郑洞国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拜读论语、四书五经等等,长大后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石门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郑洞国被深深感染,决心弃笔从戎,希望能用武力来振兴自己的国家。

1924年,郑洞国如愿以偿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并在同年加入了国民党。

等到了1933年,身为旅长的郑洞国,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开赴古北口对抗企图侵华的日军。连续八天的昼夜激战,让郑洞国的体力达到了极限,但他并没有放弃,带着为数不多的战士,在南天门一线阵地奋力进行抵抗。

抗战全面爆发后,郑洞国更是身先士卒,率领队伍辗转多地作战,三八年的徐州战役,十二门大炮在郑洞国的指令下,共同向准备渡运河的日军进行攻击,纵然小鬼子武器装备再佳,还是被轰得满地找药,狼狈逃窜。

1945年,42岁的郑洞国被授予了陆军中将,并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一枚。但也就在同一年,蒋某人公然撕破了和平协议,郑洞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老蒋的一枚旗子。

辽沈战役爆发前夕,郑洞国所驻守的长春遭到了我军的包围,期间蒋某人是左一通电话,右一通电话,通知他尽快想办法突围。最后走投无路的郑洞国终于下定决心,向沈阳进行突围。

可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突围早已为时已晚,手下的两名军长已经向我军打开了大门。

1948年10月21日拂晓,郑洞国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宣布起义,自此长达五个月的长春战役,结束。

建国后,郑洞国先后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汗马功劳。也因他没有在军区任职,所以并未参加五五年的授衔。但按照他的资历,就算参加了应该也不会太低。

1991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第五位-开国上将陈明仁

关于陈明仁的授衔,一直饱受大家质疑,原因无非只有一点,虽然他后期参加了起义,但是他也曾在四平战役时负隅顽抗,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那么中央为何授予他上将军衔呢?其中究竟又有哪些隐情呢?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下他的经历。

陈明仁,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却被寄予了厚望,不仅读过私塾还上过小学,长大以后更是考入省城的兑泽中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但到了19岁那年,陈明仁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弃笔从戎报考军校。

黄埔军校毕业后,陈明仁便跟随队伍进行北伐 ,在战场上,他向来是以勇猛著称,不仅多次参加敢死队,还经常担任队长。

而这一切,也让他从百万军中脱颖而出,在惠州战斗结束时,蒋某人还命令所有人向他致敬,并当场提拔他担任营长。

千里马遇到伯乐,理应誓死效忠,但陈明仁并没有,原因嘛大家肯定都懂,老蒋一向是阴险狡诈。在抗战时期,陈明仁带领部队拼死抵抗日军,却只因一口气话惹怒了蒋某人,被明升暗降。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老蒋更是向陈明仁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北平”。而也就在这时,陈明仁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敌,东野总司令林帅。

关于这一战,主席曾在陈明仁投诚后这样评价:“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啊”。虽然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足以看出陈明仁的实力。

四平成功守住,陈明仁一度成为了国军中的名人,蒋某人还亲自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没过多久,就有人向老蒋告状,老蒋也是一点不留情面,也不进行调查,直接罢免了陈明仁的职务,还将他调回了南京。

从这里开始,陈明仁对蒋介石的怨恨也越来越深了,这也为日后投诚埋下了伏笔。

1949年2月,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陈明仁,第一次和湖南省主席程潜在长沙会面,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陈明仁的想法。同年8月,人民军队进入湖南,陈明仁连同程潜在长沙宣布起义,而且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自此,长沙和平解放。

到了建国以后,陈明仁先后担任了湖南军区的副司令、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并且还带兵赶赴西南等地进行剿匪,据统计歼灭土匪共计三万余人,为西南地区百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十年后陈明仁孙子陈见北想要参加解放军,但因某些原因没有通过考核,于是找到爷爷陈明仁想走个后门,却被当场训斥,最后只好进了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

看完陈明仁的事迹,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反正个人来看,陈明仁完全对得起这个军衔,毕竟战场上两军相战,各为其主,只要能及时醒悟,站到人民中来,就是我们的英雄。

第四位-开国上将董其武

他在解放战争关键时期,果断选择弃暗投明,率领四万军政人员在绥远发动起义,同时让数百万绥远百姓免于战火,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与他的两位好兄弟陈长捷、郭景云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那么为何同为傅作义心腹的几位将领,只有他选择了起义呢?在他的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董其武,1899年出生于山西河津。虽然出生贫苦,但他从小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20岁那年,报考了阎锡山在太原创办的学兵团。

毕业后被编入国民党第2军,随着参加的战斗越来越多,董其武的职位也是水涨船高,先后担任了排长、连长以及营长,可谓前途无量。

但好景不长,随着阎锡山晋绥军逐渐分裂,董其武也被迫离开队伍,来到了傅作义部,也正是这段机遇,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关东军在热河一带挑起战争,身在绥远的董其武带兵一路急行军,赶到怀柔、长城一带阻击日军,经过连续数日的激战,全歼敌军主力部队。

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以后,董其武更是身先士卒,带领队伍辗转多地作战,同时也因他的表现突出,被任命为了陆军暂编第4军长,以及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

虽然董其武如此厉害,在军中也非常出名,但他从来不骄傲自大,和其他国军的将领显得格格不入。

解放战争时期,他早早就看清了局势,当听说傅作义准备在北平起义时,董其武积极响应,并在绥远广泛宣传我党的统一路线,坚持实行经济民主。

当然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数万大军中总有思想顽固的人,但董其武并未放弃,针对阻碍起义的人,或者始终坚持背道而驰的人,执行严厉处置并打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长捷和郭景云相比董其武来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1951年,董其武被任命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负责入朝修建机场,对于建设这方面,董其武相当在行,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三个机场先后完美交付。

1955年,在得知被授予上将军衔后,董其武当即写了一封信,请求中央可以降低军衔,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贡献比较少,授予中将足以。

但最终主席并未同意,并夸赞他是有名的起义将领,论能力和贡献必须授予上将。

第三位-开国上将陶峙岳

对于陶峙岳将军,可能大家有些陌生,因为在著名的三大战役,和其他有名的战役中,并没有他的名字,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传言说,在国民党这些起义将领里,陶峙岳的名气上不如傅作义,打仗不如陈明仁,军衔也不抵程潜。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能被授予上将呢?难道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陶峙岳,湖南宁乡市人,1892年出生,6岁那年,在家人的资助下进入了私塾读书,几年后因成绩优秀,考进了省城小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陶峙岳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如今国家风雨飘摇,华夏儿女自当拿起武器拯救国家。于是在中学毕业后,陶峙岳便报考了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并在第二年转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跟随队伍参加北伐战争,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少将团长,还有后面的抗日战争,陶峙岳率领部下一路急行军赶往上海支援,参加了激烈的淞沪会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陶峙岳,多次被蒋某人邀请入关作战,可陶峙岳一心只想和平,这么多年的战争早已让他心生厌倦。

于是他只好编造理由,推脱蒋某人的命令。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让新疆部队免去了战火的干扰。

随着国内战局的推进,陶峙岳渐渐看清局势,并多次找到新疆省主席共同商议,看是否可以和平解放新疆,和平就意味着要起义,可那边的蒋总统又接连发布命令,劝他们拼死也要保住新疆。

拼死真的能保住吗?老蒋真是太天真了,1949年8月,彭老总在新疆会见了陶峙岳,并直呼:“解放大军正在赶往新疆,是战是和,全由你们如何抉择。当然了,能和平解决最好,毕竟战争一开始,受伤的不仅是战士们,还有那数百万的百姓啊!”

彭老总的一番话,彻底触动了陶峙岳的心。一个月后,陶峙岳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率领驻守新疆的十万大军,向我党通电起义。

建国后,起义部队接受整编,而陶峙岳也被委任,第22兵团司令兼西北军政治委员。虽然身居高位,但陶峙岳并没有停歇,立即带领部队在新疆多地开垦,为新疆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陶峙岳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的心里却始终有个坎无法越过,那就是他没有通过入党申请。直到1982年,陶峙岳才终于被批准入党,而此时的他已经90岁高龄了。

其实纵观陶峙岳的一生我们不免发现,他似乎并不适合国民党,因为他根本不擅长打仗,也不擅长勾心斗角,如果他早期加入的是我党,那么他所做出的贡献恐怕会更大。

而对于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想必大家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第二位-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个人感觉主要还是起义的地点,如果他当初决定开战,那么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可能就不会保存得如此完好了。当然了,他也不可能开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他的经历。

傅作义,山西运城人,1895年出生。因从小聪明考入了太原陆军小学,就学期间,因受到先进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动投身革命。

1918年9月,23岁的傅作义从保定军校毕业, 报名参加了太原的晋军,刚开始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没过多久,就被提拔为了少尉见习官。之后更是一马平川,在军中担任了排长、营长、团长等职务。直奉大战结束后又担任了旅长以及师长。

而这对于傅作义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傅作义又被任命为了北路军总司令,负责驻守晋西北。也就在这时,傅作义第一次和我党产生了接触,当时傅作义部和贺龙部只有一河相隔,经常交换情报,共同抵抗日军的攻击。而且傅作义还多次拜见主席等党中央领导,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投诚埋下了伏笔。

1939年12月,就在长沙会战爆发之际,傅作义主动请战,率领部下在包头一带,阻击前往支援的日军,最后经过昼夜激战的,傅作义部共炸毁敌军四辆坦克,以及60多辆汽车。

后期日军为了报仇向傅作义部进行反扑,傅作义连夜筹集兵力,向五原的日军发起了围攻。

三天后,五原敌军全部被歼灭,这也就是历史有名的五原大捷。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傅作义接到蒋某人命令,率领共11个整编师向张家口一带进攻,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但随着我军在其他战场的接连胜利,傅作义进攻的脚步也慢了下来,不管蒋某人再催,傅作义都是我行我素,甚至经常在战场上开火煮火锅,可谓非常惬意。

到了1948年年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军胜利已经指日可待,大批将领宣布起义,但傅作义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地位,还试图想要固守北平、天津以及绥远。甚至最后还逼死了自己的兄弟郭景云,将另外一位兄弟陈长捷也送进了功德林。

虽然二人最后和解了,但是个人感觉陈长捷的心里一定不舒服。毕竟就因为帮傅作义争取和谈的筹码,而成了毁灭天津城的罪人,还获得了十年的牢狱之灾,实在是不值得呀。

建国后,傅作义没有继续服役,也没有参加授衔,而是加入了新中国水利建设。

1974年,傅作义在北京离世,享年79岁。

第一位-国军高级起义将领程潜

为什么把他放到第一位呢?因为不管是从地位还是资历来说,程潜绝对在傅作义之上,如果二人同时参加授衔,傅作义如果被授大将,那程潜一定是元帅级别,而且还能排上前几名。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程潜的经历,再做定夺。

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比毛主席大11岁,比蒋介石大5岁。这个年龄注定了他的资历。

1891年,9岁的程潜被送到了私塾读书,16岁就当上了秀才。而此时恰好赶上了时代巨变,受到戊戌变法的影响,程潜决定弃笔从戎。

21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武备学堂,之后仅过了不到一年,就被校方保送到日本留学。在此期间,程潜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志士,一年后加入了刚刚创办的中国同盟会。

这段经历也彻底改变了程潜的命运,在后面的辛亥革命以及护法斗争中,程潜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要不然也不会30岁就坐上军事厅长。

而程潜的这些资历和能力,渐渐让一个人感到了害怕,那就是蒋介石。那么他怕什么呢?当然是怕程潜与他竞争总统,于是为了压制程潜,蒋某人曾多次暗中微操,不仅花重金收买程潜部下,瓦解第六军,还暗中向李宗仁使眼色。

之后,李宗仁便以开会的名义,将程潜邀请到了武汉,并强行进行了扣押。得知此事的蒋某人,立刻在军中举行会议,宣告撤销程潜中央执行委员职权。

但对于蒋某人的罪恶行为,程潜虽心生怨恨,但并未记在心上。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化解矛盾,全力阻击抗日,蒋某人不得不请程潜出山。

如果换成其他人,可能早就和老蒋不相往来了,但程潜是位顾全大局的人,不仅没有提及往事,还担任了总参谋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程潜再次挺身而出,积极促进国共合作,但也正因此事,程潜又被蒋某人怀疑有通共的嫌疑,于是将他排挤在外,并没有重用。

一直到解放战争爆发,蒋某人手下无人可用,李宗仁、白崇禧又一心想要逼他下野,于是他又任命程潜为湖南省主席,希望他能压制李宗仁等桂系的发展,但他还是想多了。

此时国内局势早已发生变化,人民军队势如破竹,渡江南下是迟早的事情,程潜向来是深谋远虑,怎么会看不清局势。而这时长沙警备司司令陈明仁,又正好是他的学生,于是经过二人商谈,决定通电起义。

湖南和平解放后,绥远、云南也顺势起义解放,可以说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直接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55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授衔大会,但程潜并未参加授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只有一点,不是他的身份不够,而是太够了。安排大将不合适,元帅也不合适了,上将就更不合适了,于是经过主席等中央领导商定,干脆就不进行授衔了。

但是职位和薪水自然是不能少,那具体给多少呢?据资料记载,程潜每个月薪水是五万斤大米,折算人民币大约5000元,在那个年代,主席的月工资才四百多元,而且这项规定还是主席特批的。职位依然是湖南省省长。

1968年4月9日,程潜将军突发肺炎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回顾完程潜的事迹,是不是感觉他当第一名理所应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斋... 侵华日军将领斋藤弥平太中将,最后一个军职为日军第二十五军司令官,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追随武藤信...
抗清战功赫赫,却两次投降清军的... 辽宁兴城祖氏石坊里刻着一句话:“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
原创 唐... 作者:甘棠 (一)16岁成为官妓 如果说诗词是一场盛宴,那么薛涛的存在,就是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名菜。...
原创 日... 日本闭关锁国200年,最后也是被坚船利炮轰开的?情况比清朝还惨 清朝时期有长达100年闭关锁国的历史...
19世纪的“小确幸”和21世纪...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从一个词的 翻译说起 之十 Biedermeier 彼德迈尔 第一次听说这...
原创 自... 作者:关如是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共有皇帝495位。 495位皇帝,其中73人是因为生了一个好...
原创 那... 罗荣桓元帅被称作“政工元帅”,陈赓大将是我们党内的“开心果”,两人都是我们党中一抹别样的色彩,跟我们...
原创 朱... 1361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向小明王行跪拜之礼,刘伯温生气地说:“不过是一牧童小儿,为何要拜...
原创 物... 侵华日军将领物部长鉾是辎重兵出身的陆军中将,曾以华中方面军锭泊场监部参谋和华中派遣军兵站参谋参加了侵...
原创 记... 在1990年,张学良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身,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在张学良重获自由之后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