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陪伴毛主席时间最长的卫士,李银桥和毛主席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朝夕相伴整整十五年,李银桥可以说是最了解毛主席的人之一。
有人曾经在采访李银桥的时候,问了他一个问题,毛主席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李银桥深思许久之后说道:“不要说“最”,一说“最”我就回答不了了,毛主席喜欢挑战,喜欢读书学习,喜欢游泳,喜欢京剧,这些人们都知道,我再说一条,毛主席喜欢雪。”
毛主席喜欢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着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的时候,毛主席站在高堆处为将士们送行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风光,赋予了毛主席伟大的灵感,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毛主席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这磅礴千古的壮丽诗篇。
这首诗也是李银桥在毛主席的众多诗篇中最喜欢的一首了,李银桥回忆毛主席说,生活中的毛主席,本身也像诗中的“雪”一样,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姿多彩。
1951年的冬天,北京落下了当年的第一场雪,那时候,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批阅了大量文件资料的毛主席,又是一个通宵未眠,直到天亮了之后,才放下手中的笔,伸了一个舒服的懒腰,向门口走去。
开门跨出门槛一步后,毛主席就猛地收住了脚,院子里纷纷扬扬的落雪让他激动无比,仿佛是无意间走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一样。
毛主席睁大双眼,仰天看着这纷纷洒洒的雪花,从天空缓缓移到积雪的屋脊、松柏,最后又低头看向了铺满白雪的庭院,站在那里久久都没有移动,好像是在聆听着雪落下的声音,又好像是掏碎在这冬日的雪景之中。
一名卫兵看毛主席在门口站住不动,连忙抓起扫帚就要扫开一条小路来。毛主席见状,急切地喊道:“不要扫!”说完,毛主席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发现铺砖路上的雪比别处的要薄上许多,大声问道:“这条路是你扫过的吗?”
卫兵不知道情况,连忙解释:“黎明的时候我已经扫过两次了,雪一直下,所以...”
“一次也不能扫,把扫帚扔了,它的伤口刚刚愈合,你就忍心又割一刀?”
卫兵放下扫帚之后,怔怔地看着铺砖的路上痕迹模糊不清的“伤口”,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走出了廊檐,走下了台阶,小心翼翼地走在雪中,可是走了没有两步,毛主席又停了下来,回头看着自己的脚印,他的眼中流露出孩子一般的惊喜神色!然后他竟然犹豫了起来,不忍心再向下走去,破坏这洁白无瑕的雪地,抬起的脚也慢慢收了回来,落回到了原先的脚印之中。
毛主席开始粗重有声地开始了深呼吸,这是他休息时最喜欢的呼吸运动,以畅胸怀,做完后毛主席叹了一口气:“啊!空气多新鲜!”
做运动的时候,毛主席也不忍心破坏雪地,两只脚始终保持着一前一后的站立姿势不动,抬起右手用衣袖和手背接雪,近距离的欣赏着这大自然最精彩的表演。
“主席,走一走吧,站久了会感冒的。”李银桥远远地提醒道,他没有跟着主席迈步进入雪中,怕践踏了毛主席所迷恋的雪。
毛主席听到这话后没有理睬,还是专心的欣赏着手背上的雪花,雪花融化后流淌而下,一颗水珠颤巍巍的挂在了手边上,毛主席伸出舌头一触,水珠不见了,他咂咂嘴,自我陶醉的笑了。
毛主席始终还是不忍心踏那雪白的白毡,顺着自己过去时的脚印慢慢退了回来,注意不让那些“伤口”扩大,每一步都落在原来的脚印之中,直到回到廊檐下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走出后门之后,李银桥陪着毛主席来到中海边上散步,和自家院里不同的是,毛主席不走那扫干净的路,专门在雪上走,脚下的咯吱声让毛主席的心情大好,不时地回头望着自己的脚步,不时停下来欣赏着松柏上的积雪。
突然,毛主席向李银桥问道:“银桥,你贪污了没有啊?”李银桥被这跨越巨大的问题,问得愣了一下,随后他坦然地回答:“没有。”
“你现在不贪污,你以后贪污不贪污啊?”毛主席追问道。
“不贪污。”李银桥的回答掷地有声。
“那就好。你来的时候就像这些雪一样。”说着毛主席指了指松枝上洁白的积雪:“以后也要保持,反腐蚀,不要叫糖衣炮弹打中,不贪污,还要节约。比如给我洗衣服,领口袖口擦擦肥皂,其他地方捋一捋、揉一揉就行了,不要用很多。”
“知道了。”
“家里的支出要有计划,吃饭不许超支,衣服不经过我的允许,不能做新的。”
“是!”李银桥答应着。
当时,毛主席家的生活实行的是经济包干制,毛主席每月200块左右,江青一百多元,钱统一由李银桥掌管着。事后,李银桥按照毛主席的话,写了一个开支计划,按照伙食、衣服、杂费和节余搞了一个计划表,李银桥在伙食上给定的是每天30块钱,毛主席看过之后,觉得伙食费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包括了待客的钱,毛主席这才同意了下来,提笔写上“照办”二字,从此严格按照这一计划执行。
毛主席继续在雪中走着,继续问:“你喜欢雪吗?”“喜欢”
“农民喜欢雪,瑞雪兆非年。害虫不喜欢雪,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李银桥将毛主席的话记在了心里,他吩咐卫士们,以后庭院里的雪不要再扫,留下来,供毛主席观赏。当雪被来宾们踏乱之后,毛主席才会走进庭院的雪地里,听见那悦耳的咯吱声,毛主席能开心许久。
李银桥也发现,只要下雪,毛主席就格外的精神焕发,也只有下雪,能够中断毛主席的工作。
又一年冬天,毛主席晚上从怀仁堂开完会匆匆往回赶,李银桥抱着厚厚的卷宗紧跟在毛主席的身后。正要进办公室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雪,毛主席的脚步顿时就停了下来,看着阴沉的天空,毛主席说:“散散步吧,你看着表,十分钟。”毛主席喜欢散步,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每一次都是以十分钟为限制,叫李银桥帮忙看着表。
毛主席走进院子里,脚步比平时都还要急促热烈,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大,随着毛主席频率的加快,雪花好像也知道伟人的喜好,越下越欢,毛主席边走边摇晃着肩膀和腰,两只手大开大摆着舞动,好像在雪地中跳起了舞一般。
“几分钟了?”毛主席突然问道。
“八分钟了!”李银桥一本正经地回道。其实早已过了十分钟,但是李银桥却是不忍心破坏主席的兴致。等到快二十分钟的时候,李银桥才喃出一声:“现在十分钟了。”要是平时,超过一分钟毛主席都会有所察觉,但是今天却不一样。
听到李银桥的话,毛主席停下动作,喘着粗气,回到了办公室中。“今天你的表好像出了点问题。”毛主席坐下的时候说道。
“我的表...慢了!”李银桥支支吾吾地说道。
“我觉得是快了嘛!”
“还快呀!”李银桥叫了起来,笑着说:“我已经多给您十分钟了!”
毛主席从不摸钱
有喜欢的东西,自然就会有讨厌的东西,毛主席自然也不会例外,但是很多人都说不上来,有人说毛主席最讨厌蒋介石,李银桥却说,不对,毛主席最讨厌钱。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和蒋介石握过手,但是他却从来不摸钱,在延安的时候不摸钱,在陕北的时候不摸钱,进城之后,毛主席更是不摸钱。
50年代初的时候,毛主席的老卫兵张瑞岐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回家之后遇到了困难。张瑞岐这个人李银桥也认识,转战陕北的时候一直都在警卫排中任职,由于年纪比较大了,把毛主席护送到北京之后,就解甲归田,回到陕北老家娶妻生子了。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经常会帮助和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李银桥开列的经济支出中,有专门的一项就是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在接到张瑞岐的信之后,毛主席当即吩咐李银桥给他寄一些钱。
这笔钱是从毛主席工资节余中出的,几百块钱,装在了一个牛皮纸袋中,因为毛主席对这件事非常关心,李银桥在准备好之后就送到了毛主席跟前,请主席过目,以便于让他放心。
李银桥进来的时候,毛主席正在看文件,见到李银桥递过来一个牛皮纸袋,毛主席以为是公文资料,就接了过去,准备拿出来看一看。
“主席,这是给老张的钱,您过过目吧!”李银桥的话还没有说完,毛主席顷刻间就变了颜色,就像是无意中抓到了一只癞蛤蟆一样那样的糟心,一下子就把牛皮纸袋子扔开了。
“拿走!交代了你就办,谁叫你拿来的?”毛主席皱起眉头直搓手,好像那上边有什么脏东西一般,李银桥临走之前,毛主席还说道:“我不摸钱,以后你要注意!”
不久之后,转战陕北时的又一位警卫战士也来了信,说家乡困难,毛主席马上吩咐李银桥寄钱过去,但是,李银桥再没有拿过去让毛主席过目。
1964年,李银桥已经离开了毛主席身边,前往天津工作。这一年夏天,李银桥按照毛主席的吩咐来北京看望他老人家,毛主席听说他的家乡遭了灾,于是就吩咐秘书从他的稿费中支出了1000元来资助他。
秘书将钱装在了牛皮袋子中,放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毛主席远远地比划着手势,说:“你拿去,可以解决一些困难。”
李银桥连连摇头,已经数次接受毛主席帮助的他,实在不好意思再拿这一笔钱:“不行,不行,主席,我不缺钱,我不能要。”
“怎么?你是要我摸钱吗?”说着毛主席作势就要去抓那只牛皮纸袋子。
李银桥赶紧起身:“不,不,我要,我自己拿。”说着,李银桥赶紧拿起那装有一千块钱的牛皮纸袋。
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对了。你还记得,我不摸钱,我就讨厌钱。”
对工资等级制度不满
毛主席对钱的讨厌,还体现在他对我党各种分配制度的态度上。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实行的是供给制,这种制度执行的是一种平等原则,但是这种分配制度却并未坚持下去,逐渐被职务等级工资分配制度取代,早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就对供给等级制度表达了不满。
1947年3月,胡宗南率军占领了延安,毛主席说这也是好事情,至少“打碎了庞大机构、官僚腐化”,逼得过去那种“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供给制标准也变了,他甚至说:“供给标准就这样好,打到南京上海都不要再提高。”
1949年中共中央初进北京城,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的时候,一位军中的干部提出:资本家吃饭的时候要摆五六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不行,军队应当增加薪水。
与会的很多人都表示同意,但是毛主席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直截了当的反驳道:“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酸菜里面出政治,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但是,毛主席所偏好的供给制终究只有解放区的少数人员实行,广大的工人职工实行的还是工资制,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双轨制,一直到1955年之后,我国才开始执行等级工资制。
当年我国的等级工资制是从苏联那里照搬来的,实行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的“四定原则”,执行1级到24级行政级:一级大元帅,600元;二级副主席、总理。550元;三级元帅,500元;四级大将,450元;五级上将和大军区、省、部级正职,400元。
毛主席看后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说:“我看这样不妥,这样不利于团结,贫富差距要缩小嘛!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了。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
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提出,24个行政级不变,工资稍作改动,最终定下来的方案是:一级594元、二级536元、三级478元、四级425元、五级387元。级与级之间最多差50元,最少的只差2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各级工资间的最大级差数从28:1减少到了25.2:1,但是毛主席还是不满意,认为相差的太多。
1956年春,毛主席再次发话:“现在的工资标准把收入的差距拉得太大了,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的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工资可以增加一些,但是主要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这一年的年底,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再一次对等级工资制提出了批评:“现在高级干部拿的薪金和人民生活水平相比,悬殊太大了,将来可以考虑减少一些薪金。”
国务院迅速作出调整:行政十级以上的干部全面降薪,行政一级降为504元;二级454元,三级405元。1959年2月和1960年10月,中央更是两次下令降低高级干部的工资。
有人曾经因为待遇问题哭天摸地,闹过情绪,毛主席火了,批评道:“现在看起来,工资有些不很适当,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更奇怪的是,级别高了,工资多了,闹地位,脑名誉的也多了。过去的那种革命精神,过去阶级斗争的时候,跟敌人斗争的时候,我们那种拼命的精神,现在有些同志的身上消失了。讲究吃、穿,比薪水高低,评级低了痛哭流涕...据说还有人几天不吃饭?这算什么?”毛主席气愤的训斥道:“至于你那个几级几级的,就是评得不对也要吞下去。”
1960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主动将工资降到了三级,同意调整为404.8元,自此,一直到毛主席、周总理去世,这个标准也从来没有在动过。
毛主席一辈子讨厌钱,不摸钱,他老人家曾经这样说过:“钱这个东西很讨厌,可是我拿它也没有办法,现在谁拿它也没有办法,列宁也没有办法,总归还得有。”
毛主席的名下没有一处房产和田地,没有私人的户头或者家庭存款,去世的时候仅有剩余的500多元工资。
周总理同样如此,一生没有私人的财户,逝世的时候只剩下了5709元工资,工作人员将这笔钱交给了邓颖超,邓颖超去世的时候,她将自己和周总理的全部工资11146元,交了他们最后的党费。
朱德老总在三人之中算是最“富有”的人了,积攒了有20000元,老总去世之前跟身边的人说道:“我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分给孩子们,不要动用,告诉康克清同志,把它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