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事件。最后一战,纣王武装了17万奴隶迎战周军。结果奴隶临阵倒戈,纣王最终自焚而亡。
这段历史经过千年流传,后世出现了《封神榜》,用传奇化的方式,演绎了这段历史,将其化成津津乐道,众口相传的故事。
看《封神榜》的时候,我们享受故事,有些东西可以不必去在意。可是放到历史研究中,把那些虚构的部分剔除,求真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无法忽略了。
比如周伐商的最后一战,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时间。
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环,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很重要。
中国详细记载历史的习惯,很多事件在史书上就能找到确切时间。
可惜的是,牧野之战不在此列。
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太早,经历数千年风雨,各种文献都散失了,记载牧野之战时间的历史资料,没能流传下来。
在史书上,找不到确切时间,那就只能依靠考古来查具体时间了。
可是,考古也是需要依靠各种文物来当证据,才能证实历史上的一些事情。没有文物证据,那也很难证实。
幸运的是,这一块还真有发现。
1976年的时候,陕西省临潼县一个村民在耕田的时候,挖出一件精美的铜器。这件铜器来历可不小,经过专家检验,这件铜器是如今中国九大国宝之一——利簋,又名“武王伐纣簋”。
自武王伐纣算起,这件铜器已历3000多年的风雨,但是利簋上的铭文仍然隐约可见。
上面的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翻译过来就是:
“周武王征伐商朝,在甲子日那天早上,天上有岁星的时候,咱们打了大胜仗,一晚上就占领了商的地盘。辛未(8天后),王在管这个地方劳师上次,并将上好的青铜赐给右史,制作了礼器以纪念檀公。”
不过,即便不翻译,直接看铭文,肯定也有很多朋友能看出上面记载了什么。
短短33字的铭文,记载了牧野之战的确切时间。
千年的谜团终于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