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由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三家分晋而来。其领土位于晋国的北方,算不上晋国的精华区。因此在刚刚独立时十分脆弱,甚至不敌临近的中山国。好在从赵武灵王上位后,赵国的君主与大臣的能力都算出色,所以赵国慢慢扭转了颓势。
在消灭了宿敌中山国之后,先前的霸主魏国,楚国,齐国相继被秦国挫败。而崛起的赵国,恰恰又与秦国接壤。因此秦赵争霸不可避免,终究在上党郡的归属问题上产生冲突,进而引爆了秦赵之间的战争。秦赵两国对峙于长平,由此爆发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
然而就事后的结果来看,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真的有能力与秦国叫板吗?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当然的,否则赵国为什么会接上党郡这块烫手山芋?既然它敢动秦国嘴边的肥肉,那它一定是认为自己有能力与秦国抗衡,而上党郡的官员也是这样看的。
否则他们为什么不投降魏国,而是投降赵国呢?魏国也与上党接壤,选择赵国而不选魏国,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这种观点我基本认同,然而我认为赵国其实多少有些误判了。所谓误判指的是它误判秦国对上党的执着,而不是说它对于双方国力对比没有自知之明。
对于国力的对比,不看别的,从国土大小就可以看出区别。赵国有多少领土?除了三家分晋固有的领土之外,就只有个中山国。其他领土夺过来又失去,基本可以视为无。而秦国有多少领土呢?不提攻打三晋得到的土地,关中之地加巴蜀,又加上楚国的黔中郡。
因此秦国在国力上对赵国绝对是碾压优势,所以我的结论是赵国没有能力与秦国叫板。那赵国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与秦国叫板呢?我前文也说过了,就是误判了秦国对上党的执着。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在任何战役中都没有动员超过二十万军队。
可长平之战却动员了超过六十万军队,如果算上之后邯郸之战的军队,甚至可能超过七十万。这在赵国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上党郡真的值得秦国这么下血本吗?很明显赵国认为不值,所以它觉得就算自己国力不济。但秦国也不一定会动用所有国力对抗自己。
所以当自己压上所有国力,动员了四十万军队后,秦国一定会知难而退。然而秦国的举动让赵国失算了,赵国失算的原因,其实是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赵国的国力不如之前的霸主魏国,楚国,齐国,但随着这三个国家相继没落之后。
赵国即使国力不如这三个国家,但它仍然是唯一一个崛起的国家。秦国将自己的战略目标转移到赵国身上,动用全部的力量打压赵国也是意料之中,只是赵国没有意识到。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