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如何处理与功臣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会面对的大命题,本质来说,刘邦是在削藩、赵匡胤是在收军权、朱元璋是削平山头,都有为了集权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定陶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帝国,但“皇帝”只是刘邦身份的面子,“盟主”才是他的里子:
汉帝国是一个联合帝国,是由皇帝刘邦和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组成的联合体,皇帝只拥有对各诸侯王的主导权、外交权、立法权。
刘邦要想成为真正的皇帝,使帝国的皇权能够在刘氏子孙的手中进行传递,就必须得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这是历史交给他的课题。
也就是说,刘邦的创业史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打败以项羽为首的西楚国建立汉帝国;第二个阶段,剪灭以韩信、英布为代表的异姓诸侯王,实现集权。
所以,刘邦从当上皇帝起就一直没有下马,至去世前还御驾亲征去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功臣集团,基本都得到了善待,不仅生存权得以保障,还享受了刘邦称帝的巨大红利,基本上垄断了帝国从庙堂到地方的所有重要职位。
是的,汉帝国真正的功臣群体是以萧何、曹参、张良为代表的军功派,刘邦一个也没有杀,不仅没有杀,还与他们分享了权力,将以丞相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让位于功臣派。
当然,刘邦也对功臣派采取了制衡,以刘姓诸侯王群体来制约功臣派的权力,保证皇权能够一直在刘氏子孙的手中循环。
这样看的话,刘邦杀韩信等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而韩信本质上又不是功臣,是建立汉帝国的诸侯之一,刘邦为了建立真正的大一统帝国,就必须得打削藩这张牌。
而且,刘邦的军事水平又不如韩信、英布这些人,在以个人威望无法换得这些人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的情况下,刘邦就必须得灭掉他们。
当历史更新至刘秀开创的东汉帝国时,刘秀也采取了和功臣和平相处的方案,东汉之所以没有发生兔死狗烹的事,就是因为,刘秀在创业阶段根本就没有培养起大的山头,东汉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天子集权。
再说,刘秀已经通过昆阳之战奠定了自己在军事领域的地位,是完全可以凭借个人威势驾驭群雄。对于此,诸葛亮后来就曾评价道:“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
光武帝在谋略、用兵方面都在众人之上,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功臣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为了安全起见,刘秀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并用富贵换取了功臣手中的权力,在灭掉公孙述的成家政权之后,列侯之中,也就只有邓禹、李通、贾复等数人得以参与政事,其他人都被动成了闲人。
后来的赵匡胤其实是复制了刘秀的治国方案,采取了文人治国的方略,并用富贵换取了武将手中的权力。
至于刘秀和赵匡胤为什么可以和平解决功臣问题,就是因为,东汉和北宋都没有所谓的强藩,朝廷的军事实力强于地方,且刘秀和赵匡胤都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可以凭借个人威势来驾驭群雄。
也就是说,只要功臣对皇权没有致命威胁,一般都可以得以生存,享有富贵。没有人愿意落一个残杀功臣的历史骂名,大家一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
当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也存在和西汉当年一样的问题:西汉是各大诸侯联合创业的结果;大明也是在各大山头的通力合作之下拿到的结果。
在朱元璋一路创业的过程中,其团队最终形成了以郭子兴的濠州红巾义军、朱元璋的濠州红巾义军、巢湖水军、江南归附集团等势力拼凑起来的格局。
由于郭子兴部的濠州红巾义军、巢湖水军等势力是成建制的归附于朱元璋,所以,这些势力本质上就是大股东,朱元璋要想集权,就必须得逐步削平这些山头,最终形成自己的一言堂,建立朱家天下。
公元1362年8月,有人密告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出言不逊,于是被逮捕并押解回南京,于中秋夜被斩首。
是的,这是朱元璋联合其他势力对郭子兴濠州红巾义军势力的清除。
1375年,朱元璋又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的罪名将廖永忠赐死,巢湖水军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
1380年,朱元璋又召回了镇守广东的朱祖亮,用鞭子将其活活抽死,江南归附势力也从此一蹶不振。
从此,大明形成了朱元璋的濠州故旧一家独大的格局,而濠州故旧又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只要朱元璋在世,基本不会存在造反的事。
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收手,为了消灭最早的一批功臣、股东,朱元璋又于1390年重提“胡维庸案”,此案,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济宁侯顾时等功臣遭到了屠戮。
到了这时,朱元璋才基本清除了大明内部的山头、股东,可算松了一口气,剩下的功臣也可以紧密团结在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麾下,大明的天下从此可以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但变数却在1392年发生了,这一年的5月,皇太子朱标去世了,由于储君是16岁的太孙朱允炆,既没有能力又没有威望,根本无力驾驭蓝玉、傅友德等军事精英,更重要的是,蓝玉等人又和太孙势力没有任何的姻亲关系,是太孙势力的巨大威胁。
为了皇太孙将来能够坐稳江山,朱元璋就再次举起了屠刀,于是,通过“蓝玉案”,梁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等人也被朱元璋血腥清除。
没办法,大明是朱家的大明,朱元璋不允许任何威胁皇权的势力存在。
如果说朱元璋对郭子兴的濠州红巾义军、巢湖水军、江南归附势力的清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是集权的需要,那么对蓝玉等人的诛杀就是绝对的残杀功臣的行为。
因为,继承者在年纪小、没有军功和威望的情况下根本无力驾驭群雄,汉惠帝刘盈当年就是被曹参等军功派严重架空,朱元璋熟读历史不想让西汉的历史在大明重演。
但朱元璋残杀功臣的行为也让大明的权力架构从此失衡。本质来说,朱元璋设计的大明是以功臣、文官、藩王互相制衡的格局,当功臣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藩王的势力也就是严重威胁皇权的存在。
所以,燕王朱棣能够打败皇帝朱允炆并攫取皇权也就能理解了。
在后来的土木堡事件中,勋贵集团再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由于朱棣上位之后又严重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大明从此就形成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格局。
为了制衡文官集团,皇帝又不得不培养了宦官集团作为自己的打手,结果导致大明长期陷入了宦官和文官的严重内耗中,由于无力对抗文官集团,万历甚至长期旷工居于深宫之中根本就不提上朝的事。
即使是宦官替皇帝暂时压制了文官势力,但也同时造成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大明,亡于阉宦和党争,这也可以看作是朱元璋诛杀功臣集团的副作用。
不像西汉,功臣和刘氏藩王的相互制衡起码保证了汉帝国的成功过渡,等藩王和功臣都消亡的差不多了,大汉皇帝也就实现了集权。
总结起来就是,刘邦不算诛杀功臣,朱元璋制造“蓝玉案”导致了大明权力的失衡。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