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是政治舞台上的对手。
他们出身相似,教育状况相似,也颇具反抗心理。
他们都曾受到过相似的思想影响,可最终并没有称为一路人。
当年在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甚至还抹黑毛主席有“帝王思想”。
对蒋介石的一切,毛主席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决不会模仿他的行事方式。
然而,1966年,毛主席竟气愤地说出“我学蒋介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要让我学蒋介石
在建国初期的那些日子里,中央文件并不如今日那般频繁下发。
每隔两周,便有一次固定的小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头面人物,会汇聚至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的办公室,以查阅那些关乎国家大政的文献。
1951年5月的一个午后,正是轮到这样一个查阅文件的日子。
那一天,人民日报社的总编辑邓拓与副总编辑安岗、新华社的社长陈克寒与总编辑吴冷西、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局长梅益及副局长徐迈进和温济泽一同前往。
他们于下午四时左右,随胡乔木来到毛主席的菊香书屋——这里既是他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寓所。
毛主席已站在门口等候,胡乔木逐一介绍,主席与每位来访者握手问候。
在简短的寒暄后,毛主席开门见山地向在场的每一位表示,请他们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从各方面人士和人民群众那里收集到的对我们党、对党的政策的反响和意见。
毛主席感慨地说,这是他进城后首次与新闻单位的人士见面,其中有些人是在延安时期就已相识的老朋友。
他接着提到了办报的艺术,特别提到了《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有一些知识,我喜欢看。没有知识的报纸我不看。”
那些没有什么营养的报纸,主席是不会看的。
他还特别强调了一点,显得半是玩笑半是严肃:“你们不要让我学蒋介石,蒋介石是不看《中央日报》的。”
主席的批评
在1966年春,毛主席在杭州的刘庄召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这场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毛主席自己、正在准备出访巴基斯坦等国的刘少奇以及周恩来之外,常委中并未有过半数出席。
邓小平因在西北三线视察而请假未到。
会议聚集了各中央局的书记及中央的相关负责人,而议题则直到会议开启时才宣布,主题是讨论中国是否应派代表团参加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三次大会,同时也欢迎提出其他议题。
在那个清新的下午,西湖西南岸的风轻轻摇曳,毛主席在刘庄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参与者除了刘少奇、周恩来,还有彭真、康生、陈伯达和吴冷西。
随着会议的深入,毛主席突然对吴冷西提出了批评,指责人民日报刊载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内容,无病呻吟。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之前就批评过人民日报不注重理论研究,自人民日报创办以来主席就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记得主席曾经开玩笑说‘我学蒋介石’,他不看《中央日报》,主席也不愿看人民日报,因为里面缺乏吸引人的内容。
《学术研究》是在毛主席的多次催促下才逐渐形成的。
主席批评吴冷西的理论水平还是马马虎虎,三十岁未定,四十岁疑惑,五十岁能否悟透天命,这还要看努力。
毛主席批评吴冷西,是因为他希望吴冷西能有所进步。
对于那些主席看已无希望的人,他从不浪费时间去批评。
主席认为编辑部的工作也需要提高,刊登了不少有害的东西,缺乏马克思主义精神,有时不过马克思主义的皮毛。
犯错误的报纸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犯了错就要改,改了就好。
人民日报的确在进步,现在已经比过去好多了,毛主席现在也经常阅读,但必须不断前进。
从会议室的门槛一迈出,空气似乎凝重了几分。
吴冷西的脚步重,心思却更沉。
在往常,此刻他应是舒展眉头,讨论着会中所得;然而今天,他只感到一种难言的压力压在心头。
他侧头对周总理说道:主席这次的批评颇有分量,我得认真反思检讨。
周总理说:不只是对你,也是在提醒我们所有人。
吴冷西又将这次的体会转述给了彭真同志。
彭真听后沉吟了一会,同样认为毛主席的批评,其实是在对所有人说。
从会议厅出来, 吴冷西向周总理说,主席这次批评很重,我要好好检讨。
主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人民日报》,是诞生于战火纷飞之中的报纸,是由毛主席亲手为之起名,并题写报头的。
其名字和风格,至今依旧是党的喉舌,指引着舆论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新闻事业的发展,不仅完成了对过往旧中国新闻界的整顿和清理,还将私营报业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构建了一个以《人民日报》为领头羊,以各级党机关报为核心支柱的多样化报业体系。
到了1959年6月,中央打算调任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毛主席在与吴冷西的一次深入对话中,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这成为新中国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影响深远。
此前,特别是在1956年至1957年间,毛主席曾严厉批评《人民日报》在反对“冒进”的宣传中的态度,以及对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的报道风格。
这一批评在报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吴冷西等人的回忆中不难看出,毛主席所强调的“政治家办报”,意在告诫新闻工作者们必须具备远见卓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沉溺于书生的空谈。
他倡导的是敢于直面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决策者的高度和视野来运筹帷幄。
毛主席对《人民日报》及其他党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极为重视,经常亲自指导或提出批评。
尽管他的某些观点可能并非完全正确,但他关于如何办好报纸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对新闻责任和使命的坚持,至今仍具有不小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主席对新闻工作非常重视。
他曾对吴冷西这样强调:搞新闻的,纵使再忙,也要抽空浏览全国各大报纸。
他特别提到了《文汇报》、《新民报》以及《光明日报》,认为这些报纸的阅读不可或缺,因为通过它们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窥见社会的政治思潮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他教导吴冷西要细致入微地审视这些报纸的编排、独家新闻内容及其政治倾向。
毛主席自己也是一个勤奋的读者。
他不仅广泛阅读国内外的报纸,还时常在发现有价值的文章或社论时,指示新华社将其广播到全国,或者命令《人民日报》进行转载。
除此之外,他还亲力亲为,参与撰写和修订大量重要的新闻稿件和社论,对于新闻报道的角度和内容选择多有具体指示和建议。
他的新闻观念十分前卫,认为新闻不仅是报道,更是引导。
1958年1月,毛主席在与吴冷西的对谈中提出了关于新闻评论的更高要求。
他认为现在的报纸比之前有了不少进步,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质量都有所提高。
但这不应成为满足点,应当不断求新求变。
评论的写作应该广泛动员,由各个部门、各个编辑页来共同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版包干’,激发更大的创作活力。
主席还提到了编辑工作的组织形式,他认为好的“生产关系”应当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鼓励各部门、各编辑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写作风格上,毛主席也给出了具体而精辟的指导。
新闻评论不应局限于刻板的框架,要多样化其表现形式。
政论文章当然要严肃认真,但也不妨加入适当的抒情元素,使其更具人性化,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在1958年九月,毛主席与吴冷西再度就新闻评论的艺术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这一次的对话中,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办报的人要经常走出去,亲自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亲眼去看看社会,不要总是在办公室里走马观花。
要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多方采纳意见,这样你们的评论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触了解读者的心思。
主席在谈话中提到了《大公报》的张季鸾,赞扬他的新闻敏锐性和广泛的信息网络。
我们的报纸固然有自己的优良传统,这是必须保持和发扬的。
然而,其他人的好经验,我们也应该虚心学习。
在讨论国际评论时,毛主席更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对国际问题的评论要有深入研究,不能临时抱佛脚,不能仅仅根据一时的感触来发表意见。
应对各种国际大事有自己的判断和深入的见解,这样的评论才能真正具有分量。
搞新闻工作,不能只注重实际,忽视理论的深入探讨。
有了深刻的观点和见解后,就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和题材来深入阐述。
毛主席还强调了报纸应有明确的方向性:一个时期内,报纸应该有明确的导向。
他的这些话,不仅是对吴冷西的指导,也是对整个新闻界的明确要求。
毛主席不仅以其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更在宣传和文化战线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深谙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双重重要性,以此双管齐下,引领了中国革命的浩荡航向,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家的日常事务繁重如山,他仍未将新闻宣传工作置于脑后。
主席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持续关注并指导着通讯社、各级党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发展,确保它们能正确地引导舆论、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无论是在闲暇时分阅读报刊,还是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审阅新闻稿件,他都不忘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指导。
他的讲话和批示,常常针对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何使新闻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方向,这些精神和言论至今仍被视为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万京华
吴冷西著. 忆毛主席 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 2022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