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谁把毛主席气得直说“我学蒋介石”?
创始人
2025-07-06 12:32:45
0

毛主席与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是政治舞台上的对手。

他们出身相似,教育状况相似,也颇具反抗心理。

他们都曾受到过相似的思想影响,可最终并没有称为一路人。

当年在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甚至还抹黑毛主席有“帝王思想”。

对蒋介石的一切,毛主席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决不会模仿他的行事方式。

然而,1966年,毛主席竟气愤地说出“我学蒋介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要让我学蒋介石

在建国初期的那些日子里,中央文件并不如今日那般频繁下发。

每隔两周,便有一次固定的小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头面人物,会汇聚至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的办公室,以查阅那些关乎国家大政的文献。

1951年5月的一个午后,正是轮到这样一个查阅文件的日子。

那一天,人民日报社的总编辑邓拓与副总编辑安岗、新华社的社长陈克寒与总编辑吴冷西、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局长梅益及副局长徐迈进和温济泽一同前往。

他们于下午四时左右,随胡乔木来到毛主席的菊香书屋——这里既是他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寓所。

毛主席已站在门口等候,胡乔木逐一介绍,主席与每位来访者握手问候。

在简短的寒暄后,毛主席开门见山地向在场的每一位表示,请他们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从各方面人士和人民群众那里收集到的对我们党、对党的政策的反响和意见。

毛主席感慨地说,这是他进城后首次与新闻单位的人士见面,其中有些人是在延安时期就已相识的老朋友。

他接着提到了办报的艺术,特别提到了《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有一些知识,我喜欢看。没有知识的报纸我不看。”

那些没有什么营养的报纸,主席是不会看的。

他还特别强调了一点,显得半是玩笑半是严肃:“你们不要让我学蒋介石,蒋介石是不看《中央日报》的。”

主席的批评

在1966年春,毛主席在杭州的刘庄召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这场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毛主席自己、正在准备出访巴基斯坦等国的刘少奇以及周恩来之外,常委中并未有过半数出席。

邓小平因在西北三线视察而请假未到。

会议聚集了各中央局的书记及中央的相关负责人,而议题则直到会议开启时才宣布,主题是讨论中国是否应派代表团参加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三次大会,同时也欢迎提出其他议题。

在那个清新的下午,西湖西南岸的风轻轻摇曳,毛主席在刘庄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参与者除了刘少奇、周恩来,还有彭真、康生、陈伯达和吴冷西。

随着会议的深入,毛主席突然对吴冷西提出了批评,指责人民日报刊载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内容,无病呻吟。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之前就批评过人民日报不注重理论研究,自人民日报创办以来主席就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记得主席曾经开玩笑说‘我学蒋介石’,他不看《中央日报》,主席也不愿看人民日报,因为里面缺乏吸引人的内容。

《学术研究》是在毛主席的多次催促下才逐渐形成的。

主席批评吴冷西的理论水平还是马马虎虎,三十岁未定,四十岁疑惑,五十岁能否悟透天命,这还要看努力。

毛主席批评吴冷西,是因为他希望吴冷西能有所进步。

对于那些主席看已无希望的人,他从不浪费时间去批评。

主席认为编辑部的工作也需要提高,刊登了不少有害的东西,缺乏马克思主义精神,有时不过马克思主义的皮毛。

犯错误的报纸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犯了错就要改,改了就好。

人民日报的确在进步,现在已经比过去好多了,毛主席现在也经常阅读,但必须不断前进。

从会议室的门槛一迈出,空气似乎凝重了几分。

吴冷西的脚步重,心思却更沉。

在往常,此刻他应是舒展眉头,讨论着会中所得;然而今天,他只感到一种难言的压力压在心头。

他侧头对周总理说道:主席这次的批评颇有分量,我得认真反思检讨。

周总理说:不只是对你,也是在提醒我们所有人。

吴冷西又将这次的体会转述给了彭真同志。

彭真听后沉吟了一会,同样认为毛主席的批评,其实是在对所有人说。

从会议厅出来, 吴冷西向周总理说,主席这次批评很重,我要好好检讨。

主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人民日报》,是诞生于战火纷飞之中的报纸,是由毛主席亲手为之起名,并题写报头的。

其名字和风格,至今依旧是党的喉舌,指引着舆论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新闻事业的发展,不仅完成了对过往旧中国新闻界的整顿和清理,还将私营报业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构建了一个以《人民日报》为领头羊,以各级党机关报为核心支柱的多样化报业体系。

到了1959年6月,中央打算调任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毛主席在与吴冷西的一次深入对话中,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这成为新中国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影响深远。

此前,特别是在1956年至1957年间,毛主席曾严厉批评《人民日报》在反对“冒进”的宣传中的态度,以及对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的报道风格。

这一批评在报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吴冷西等人的回忆中不难看出,毛主席所强调的“政治家办报”,意在告诫新闻工作者们必须具备远见卓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沉溺于书生的空谈。

他倡导的是敢于直面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决策者的高度和视野来运筹帷幄。

毛主席对《人民日报》及其他党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极为重视,经常亲自指导或提出批评。

尽管他的某些观点可能并非完全正确,但他关于如何办好报纸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对新闻责任和使命的坚持,至今仍具有不小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主席对新闻工作非常重视。

他曾对吴冷西这样强调:搞新闻的,纵使再忙,也要抽空浏览全国各大报纸。

他特别提到了《文汇报》、《新民报》以及《光明日报》,认为这些报纸的阅读不可或缺,因为通过它们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窥见社会的政治思潮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他教导吴冷西要细致入微地审视这些报纸的编排、独家新闻内容及其政治倾向。

毛主席自己也是一个勤奋的读者。

他不仅广泛阅读国内外的报纸,还时常在发现有价值的文章或社论时,指示新华社将其广播到全国,或者命令《人民日报》进行转载。

除此之外,他还亲力亲为,参与撰写和修订大量重要的新闻稿件和社论,对于新闻报道的角度和内容选择多有具体指示和建议。

他的新闻观念十分前卫,认为新闻不仅是报道,更是引导。

1958年1月,毛主席在与吴冷西的对谈中提出了关于新闻评论的更高要求。

他认为现在的报纸比之前有了不少进步,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质量都有所提高。

但这不应成为满足点,应当不断求新求变。

评论的写作应该广泛动员,由各个部门、各个编辑页来共同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版包干’,激发更大的创作活力。

主席还提到了编辑工作的组织形式,他认为好的“生产关系”应当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鼓励各部门、各编辑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写作风格上,毛主席也给出了具体而精辟的指导。

新闻评论不应局限于刻板的框架,要多样化其表现形式。

政论文章当然要严肃认真,但也不妨加入适当的抒情元素,使其更具人性化,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在1958年九月,毛主席与吴冷西再度就新闻评论的艺术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这一次的对话中,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办报的人要经常走出去,亲自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亲眼去看看社会,不要总是在办公室里走马观花。

要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多方采纳意见,这样你们的评论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触了解读者的心思。

主席在谈话中提到了《大公报》的张季鸾,赞扬他的新闻敏锐性和广泛的信息网络。

我们的报纸固然有自己的优良传统,这是必须保持和发扬的。

然而,其他人的好经验,我们也应该虚心学习。

在讨论国际评论时,毛主席更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对国际问题的评论要有深入研究,不能临时抱佛脚,不能仅仅根据一时的感触来发表意见。

应对各种国际大事有自己的判断和深入的见解,这样的评论才能真正具有分量。

搞新闻工作,不能只注重实际,忽视理论的深入探讨。

有了深刻的观点和见解后,就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和题材来深入阐述。

毛主席还强调了报纸应有明确的方向性:一个时期内,报纸应该有明确的导向。

他的这些话,不仅是对吴冷西的指导,也是对整个新闻界的明确要求。

毛主席不仅以其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更在宣传和文化战线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深谙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双重重要性,以此双管齐下,引领了中国革命的浩荡航向,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家的日常事务繁重如山,他仍未将新闻宣传工作置于脑后。

主席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持续关注并指导着通讯社、各级党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发展,确保它们能正确地引导舆论、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无论是在闲暇时分阅读报刊,还是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审阅新闻稿件,他都不忘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指导。

他的讲话和批示,常常针对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何使新闻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方向,这些精神和言论至今仍被视为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万京华

吴冷西著. 忆毛主席 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 2022

说说你的看法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1955年,林彪被党中央授予元帅军衔。在这次新中国授衔前,林彪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道:“如果陈光没有犯...
为君刻意五七字——程章灿《对联... 5日下午,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的舞台上,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携新作《对联课》亮相,与...
百姓因感念召公的功绩,创造出一... 百姓因感念召公的功绩,创造出一句啥成语? 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奭,又称召公、召伯、召康公、召...
原创 诸... 虽然刘备所建立的蜀国看起来国力最弱,但他们却拥有最豪华的顶配阵容: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
原创 武... 前言 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魅力的女性角色,她以其非凡的才华和果断...
原创 昔... 历经春秋浪淘沙,诸侯失国十余八。 东周时,被削弱的中央政权,逐渐失去对其侯国的掌控,这让各王侯有了通...
原创 邓... 1980年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中央书记处选举也被提上会议议程。邓小平在会上强调了接班人人选的重...
原创 毛... 我国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率领解放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磨难,最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