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顾毓琇在上海交大兼任客座讲师,主讲运算微积分。时年19岁的江同志选修了他的课程,师生二人从此开始开始结缘。
作为博古通今的中国近代学术大家,顾毓琇对江同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他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心,以及对于新中国革命事业的支持,给江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江同志在致顾毓琇遗孀的唁电中感慨顾老“教书育人,师表天下”。顾毓琇的身上,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霸之路
1902年,顾毓琇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显赫之家。父亲顾晦农毕业于袁世凯时期的保定政法学堂,母亲王镜苏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顾家重视教育,顾毓琇这一辈,一共培养出了五位博士。
1915年,完成启蒙教育的顾毓琇进入清华学校中等科学校学习,和梁实秋、孙立人等同学一起,准备赴美留学。第二年,顾毓琇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他留给儿女“以实学致用”的遗言。
顾毓琇自幼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具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能力。面对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渴望寻找救国强国之路。受关系交好的表兄王昆仑影响,17岁的顾毓琇参加了五四运动。他不枉热血青年的无悔青春,投身到对抗反动军警的街头斗争中。
1923年,顾毓琇乘船前往美国留学,开启了自己的学霸成长之路。在顶级学府麻省理工学院里,顾毓琇师从理工科学术权威布里奇曼、布什等人,在短短四年半的时间里,就攻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学位期间的所有课程,成绩惊人。
刚满24岁的时候,顾毓琇就独立发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震惊欧美学术界。如果顾毓琇愿意,他完全可以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从此衣食无忧,可是,顾毓琇放不下饱受战乱折磨的祖国母亲。
1929年,顾毓琇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担任电机工程系的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的落后,究竟应该从什么方向去改变,顾毓琇选择的是科技报国,他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研究所。
心怀祖国
如果有人觉得顾毓琇的才华,仅仅限于理工学科,那么不妨来看看他在其他领域的建树。
顾毓琇一生文学作品无数,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上乘。脍炙人口如《满庭芳》、《浪淘沙》等,皆以意境、构思称绝。七十年代,他获得世界诗人大会颁授的“国际桂冠诗人”荣誉。
顾毓琇在中国古典音乐方面的造诣同样非凡。成就斐然的顾毓琇曾受国民政府邀请出任国立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国立音乐学院是今天的中央音乐学院前身。1941年,他发表了对于黄钟音研究的学术论文,并制定了黄钟标准音。
在美留学期间,顾毓琇和冰心、梁实秋等人发起了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剧运动”。回国后,顾毓琇在上海创建了戏剧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由他编撰剧本的抗日和历史题材话剧,曾经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还是引用江同志的评价,顾毓琇不愧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和学术方面的成就相比,顾毓琇更加让人敬重的,是赤诚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学者,顾毓琇并未亲身投入过中国近代的革命战争,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在乱世之中,选择独善其身。抗战期间,他曾经带领学生上前线慰军,也曾经亲自监制万余防毒面具送与傅作义抗日。
1949年春天,国民党政府败局已定,时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的顾毓琇被要求跟随国民党军队赴台。顾毓琇是无党派人士,虽然参与过国民党政府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腐败的政权早有深刻认识。
在多重压力之下,顾毓琇没有继续追随国民党,而是选择移居美国,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聘请。
晚年长居美国的顾毓琇,依然不改爱国之心。顾毓琇在美国学术界地位尊崇,可他并不愿意加入美籍,宁愿以华侨身份客居。直到70年代,为了赴欧参加学术研讨会(非美籍不能办签证),在万般无奈之下改换了国籍。
他生前,对于人生种种,尽皆看开,唯一耿耿于怀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完全统一。2002年,顾毓琇在美国俄克拉荷马病逝,终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