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是弄清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环境,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展开的。讨论中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
一为民族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胡绳武、金冲及提出,自八国联军战争之后,帝国主义虽然没有直接发动侵略战争,但帝国主义由战争手段转化为用政治、经济、文化等较“温和”的方式侵略中国,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和尖锐。同时,帝国主义对清朝的控制比近代任何一个时期都加强了。中国人民之所以反抗清朝是因为它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辛亥革命虽然以国内战争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发动、高涨和失败的整个过程都受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发展变化所制约。
王介平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同时又作了一些补充。他认为,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北京条约订立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矛盾的中心和最主要的矛盾。辛亥革命时期,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仍然没有改变,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改变,赋予了这对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以特殊性,那就是:实质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形式却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是以国内阶级矛盾,即人民大众和清朝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持此意见者认为,民族矛盾从整个近代来说是最主要矛盾,但在不同的阶段,不一定总处于最主要矛盾的地位。社会主要矛盾是可以发生转化的。
苑书义、全国华、吕翼祖在三人合作的文章中,从分析辛亥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提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首的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没有公开的武力干涉,而是采用援助袁世凯以扑灭革命的更为狡诈的办法,结果就隐蔽了民族矛盾,突出了国内阶级矛盾。祁龙威、张锦贵认为:义和团运动后,民族矛盾虽进一步深化,但其激化程度已比义和团运动时期趋向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夏东元也撰文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人民之所以没有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方式而是以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情形表现出来,本身就是因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不能把阶级矛盾的激化仅仅归结为民族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实际是把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放在了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使阶级矛盾附属于民族矛盾。
也有人不同意民族矛盾趋向缓和的说法。李国俊就认为辛玄时期民族矛盾在继续加深,只不过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剧烈,其程度超过了前者,以致成为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是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同盟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汪伯岩认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帝国主义与清朝统治者结成了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性质,决定了这一时期的革命党人和革命人民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在客观上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意义。因此,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一方是共同压迫人民大众的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一方是反对这一同盟的人民大众。
吴雁南也主张这一种意见。他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无论从各阶级力量的配备,从革命群众对革命的认识,从资产阶级革命的政纲和革命斗争的形势等角度分析,都比过去发生了显著变化,所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只包括一个反封建的矛盾的提法或者仍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的提法,都是不恰当的。
沈滨则采用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样的表述,认为这个矛盾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的事实。
李时岳却认为这个公式适用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而不能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具体特点。他主张辛亥革命战争的主要矛盾是“同盟会革命势力和清朝政权之间的矛盾”,而清朝政权正是帝匈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盟的实体。
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经过60年代初的讨论,尽管在结论上存在不少分歧,但在不少方面得出了一致的或比较接近的认识。如,大家都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仍在加深,只是手法有所变化;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革了清朝的命,也革了帝国主义的命等等。这些认识为后来意见趋向一致莫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