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抗美援朝前,可以率军出征的将帅很多,毛主席为何多次推荐粟裕
创始人
2025-07-06 09:32:01
0

前言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的部队已经基本被肃清,为了乘胜解放台湾,毛主席已经把这个任务交代出去,但是因为一件事,不得不被迫暂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让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此时,毛主席不得不把准备解放台湾的部队调回来,转向东北。

那么,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谁呢?

那就是粟裕。此时的粟裕正率领第三野战军近65万人准备攻台,毛主席于7月6日深夜亲自给粟裕发电报,让他马上回到北京接受新任务,其实就是抗美援朝。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把解放台湾以及抗美援朝的任务交给粟裕呢?毛主席为何如此器重粟裕?

粟裕:师承大家,终成大家

“师承大家”的“大家”说的就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

实际上,比起其他人,粟裕算是跟随毛泽东较晚的,但是粟裕的军事天赋却很早就表现出来。

1934年粟裕受命北上担任抗日先锋队参谋长,虽然前途凶险,但此时的粟裕已经自信满满:“我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学会了带兵打仗。”

细算一下,从1927年到1934年也不过才7年时间,粟裕的学习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自古好徒弟都是师出有名,毛泽东作为粟裕的第一偶像,功不可没。

1927年10月,粟裕作为南昌起义的一个连长,跟随朱德和陈毅从粤北隐蔽北上,直逼湘南。在北上的过程中,朱德曾对部队有过三次整顿,粟裕曾给出中肯的建议,建议党员担任领导干部。

由于此时还没有大仗,粟裕跟随朱德也只是在学习一些纪律方面的东西,其中就有“三大纪律”等,幸运的是,在几次的党代表大会上,粟裕都有参加,粟裕的政治思想进步很大。

当时毛泽东亲自拟定了红四军的宣传口号,那就是“红军官兵平等”,“红军不打士兵”等,红四军虽然生活很苦,但毛泽东极力主张领导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战士们的牢骚也越来越少,粟裕从这时候开始佩服毛泽东的为人。

朱德的“朱德记”扁担就是从这里流传开来的,有一次朱德开会回来,正好遇到挑粮的队伍,朱德便马上下马,把粮食放到马背上,减少战士们的负担。

见到战士们不同意,朱德便和战士们一起挑扁担,这个故事在井冈山上流传很广。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对粟裕的冲击力却很大。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社会,底层人长期被人们压着,朱德和毛泽东的做法恰恰就是打破了这种规矩,唤醒了长期被压迫者的尊严,因此,在井冈山时期,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几乎没有逃兵出现。

粟裕曾坦言说:“我确立根据地的思想,就是在井冈山时期,而主要学习的对象就是毛泽东同志,因为毛泽东站得高,看得远!”

因此,粟裕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这对他自己的部队而言,很有说服力,而粟裕真正对毛泽东膜拜的开始,或者说是真正的“拜师学艺”,是从反“围剿”战斗开始的。

1928年6月,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疯狂“会剿”,并抽调10个兵团。毛泽东当时采用避强打弱的办法,集中兵力攻打赣敌,红29团牵制敌人,红28团迂回到龙源口等地切断敌人后路,最后大获全胜。

粟裕在战后经过仔细分析,巧妙地从毛泽东的战术中学到一招:运用迂回包围歼灭敌人。

1930年,蒋介石再次调集1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而毛泽东这次没有用之前的战略,而是诱敌深入,把敌人放在自己口袋,最后活捉张辉瓒,仍然是大获全胜。

粟裕从毛泽东的战略中,又学到了经验,但是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这场战役虽然很完美,但没有迂回包抄,就显得有瑕疵。粟裕的意思就是,毛泽东如果把第一次的战术也用进去,那简直就是完美的。

紧接着,敌人于1931年卷土重来,这次敌人采用的是长蛇阵,粟裕不敢多言,只想听毛泽东怎么打。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告诉粟裕,但是给他形象地举了个例子:现在敌人的阵仗就是个大螃蟹,两边的大钳子虽然看起来小,但是很危险,中间虽然很大,但是肚皮是最弱的。

这“肚皮”就是上官云相和孔繁祥的部队。最后,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直接拿“肚皮”开刀,最后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

不久后,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又化被动变主动,共歼敌人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获的枪支更是数不胜数。

粟裕就感到很奇怪,他认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简直太厉害了。

第一,当时毛泽东并不是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在博古等人的强烈干扰下,毛泽东还是坚持提出自己的作战策略,并大获全胜,这是极其不易的。

第二,毛泽东并没有系统性地像徐向前等人一样,上过专业的军校等,但是他在调兵布阵上却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都是别人想不到的。

因此,粟裕认为,在两方交战中,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和装备的较量,更多的是双方指挥官的指挥艺术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毛泽东运筹帷幄,洞若观火,这就是他的指挥艺术。

所以,经过和毛泽东几年的学习和摸索,粟裕的军事天赋马上就表现出来,在一些比较大的战役上,粟裕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经验,这就是他学习毛泽东打游击战和歼灭战的硕果。

也因此,粟裕可以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一展风采,对于“老师”而言,毛泽东自然也关注和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粟裕学习很快,而且学的很到位,甚至说极其会打仗。

南出陇海,完成大转折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所创立下的辉煌战绩数不胜数,我们只取一例。

1947年夏季,解放战争正处于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关键阶段,7月底,毛泽东在陕北延安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研究近一年的作战部署。

最后中央军委下令让刘邓不要后方,率领1、2、3、6纵队挺进大别山,命令华东野战军挺进鲁南,陈赓等人开辟鄂豫陕根据地。

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蒋介石弄了个黄河战略,打算两个拳头一个打山东,一个打陕北,但是他想得太多了,他的胸膛漏出来了,我们就和他来个针锋相对。

意思就是要好好打打他的胸膛。

粟裕领会到了毛泽东的意思,为了完成华东野战军的任务,粟裕请求陈毅和他一起西进,一方面是加强领导,一方面是协同作战。

陈毅把这个意思上报中央,很快得到回电:同意,陈和粟马上西去,越快越好。

很显然,毛泽东对粟裕的建议是充分认可的,不久,粟裕又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原形势大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正在遭受敌人的前堵后追,情况危急,当前最有利的战局就是让华野西兵团扩大区域到陇海路以南,这样不仅可以拖住敌人,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战局创造条件!

粟裕的大局观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说跟随毛泽东已经学到了精髓。随后,粟裕把这个意思传给了毛主席,并特别说明这是自己的个人意见。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整整考虑6天都没有给回复。

坦言说,粟裕的这个意见很明显是和中央的指示相左的,而且还加重了自己的作战任务,换言之,这样一来无疑会加大华野的伤亡。

但毛泽东于六天后回电:粟裕同志的意见极为正确!

紧接着,毛泽东马上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在电报中非常热情地赞扬了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他专门嘱咐粟裕,尽快到鲁西南。

此时刘邓大军正在徒涉黄泛区,可以说处境十分艰难,毛泽东复电粟裕星夜兼程支援刘邓大军。

果然,9月初战机出现,粟裕马上集中兵力在山东郓城的一个小镇沙土集和敌人展开歼灭战,不到3天的时间,歼灭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近一万人,俘虏中将师长段茂霖。

这场战斗,虽然不是什么大仗,但却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而粟裕的将帅才能和战略眼光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之后,粟裕在山东的战绩已经名震天下,莱芜之战和孟良崮战役后,毛泽东对粟裕的印象可以说步步高升,所以三大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把解放台湾的重任交给了粟裕。

抗美援朝,毛泽东力荐粟裕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火速召粟裕回京,这意味着,此前计划的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暂停。

7月6日深夜,毛泽东亲自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让粟裕到北京接受新任务,当时这封电报的署名是“毛泽东”而不是“中央军委”,这更能看出毛主席对粟裕的器重。

如果说和美国空军作战,毛泽东可能不会首选粟裕,但对于陆地交锋,毛泽东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粟裕完全可以战胜美军。

第一,粟裕多年来跟随毛泽东已经对战略布局有了相当的认识和研究,可以出奇制胜,再展神威。

第二,粟裕年轻有为,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毛主席向来惜才爱才,所以粟裕提出的意见,毛泽东从来没有直接反对过,而是帮助粟裕分析战局,这份默契在战场上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在第二天,毛泽东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出国作战,当时和周恩来商量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改穿志愿军服装,用志愿军的旗帜。”

除了东北边防军还有原来四野的13兵团,这个兵团原本是用来解放台湾的,现在派上了新的用场。随后,中央军委马上通知粟裕准备就职。

不料,粟裕回电,称自己身体不好,可能无法胜任。

其实粟裕对这封电报也是深思很久,因为他这不是推辞,而是真的身体不好。

粟裕的身体状况主要是因为他在早年战争期间负伤多次,尤其是1930年头部受伤,现在脑中仍然有三块弹片没有取出来。(去世后火化后才发现)

然后就是粟裕多年来的高强度作战,导致40岁出头就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甚至是美尼尔氏综合症,尤其是淮海战役中,他曾经7天7夜没睡觉,现在只能带着健脑器工作。

尽管毛泽东亲自点将,但是粟裕病情复发也是事实,这件事就僵住了。

当时粟裕明确告诉毛主席,希望可以考虑另外的同志,但是毛主席仍然坚持,等他病好了再去。因此,在7月10日,毛泽东给粟裕发电:

来电悉,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仍希望八月上旬来京,如果那时身体已好,则担任工作。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白,等到八月上旬,如果身体好了就马上担任新职,如果还不好,那就再说。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让陈毅向粟裕当面传达,让粟裕担任抗美援朝的重任。

其实,如果毛主席另有人选,一定不会严格要求病重的粟裕,但现在毛主席多次让粟裕担任这份任务,对粟裕的器重不言自明。

《朝鲜战争》的作者认为:毛泽东极其渴望用优势兵力像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那样全歼美军几个师,而粟裕正是毛泽东心中的完美人选。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毛泽东已经铁定了让粟裕去担此重任,所以给他配了两个得力的副手,一个是原林彪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员萧劲光,一个就是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

当粟裕得知毛主席多次电令自己,也只能领了任务,并说:如果毛主席一定让我去,那我就不能推辞了。

但最后还是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粟裕病情不容乐观,不仅无法工作,甚至左右环视都很困难,吃饭的时候只能把饭菜摆成一条直线。最后粟裕不得不向毛主席请假。

其实这时候毛主席就应该挑选别的人选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如果8月病情转好,马上报告。

直到8月8日,粟裕病情仍然不稳,给毛主席写信,说明了情况。毛主席最后才同意了让粟裕休息的请求。毛主席给粟裕回信写道: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到痊愈。(这封信被粟裕保存了很多年,直到去世前一年才面世)

最后时刻,毛主席不得不做二手准备,本打算用林彪,但是林彪也称自己有病在身,需要休养。最后只能让彭德怀担任抗美援朝的指挥官。

粟裕到朝鲜拜谒志愿军烈士陵园

因病没有接受毛主席的任务,这件事在粟裕的心中其实还是过意不去的,1958年,粟裕和周恩来陈毅等人访问了朝鲜,粟裕的主要职责就是慰问志愿军。

当时粟裕对杨勇郑重地说:“撤军要交好,走好,到好!”

随后,粟裕等人一起冒着鹅毛大雪拜谒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向牺牲的战士们敬献了花圈,为抗美援朝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8月14日公布,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包括毙、伤、俘)109.3万余人。

尽管这次战争结束了,但是在毛主席的心里,粟裕仍然是战神级别的人物,粟裕为新中国立下的赫赫战功是不可被抹杀的。粟裕被称为是“常胜将军”。

1961年,毛主席在武汉会见了英国的名将蒙哥马利,在谈及到新中国的开国将帅时,毛主席直言说道:“粟裕最会打仗。”

这是毛主席对粟裕最高的认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斋... 侵华日军将领斋藤弥平太中将,最后一个军职为日军第二十五军司令官,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追随武藤信...
抗清战功赫赫,却两次投降清军的... 辽宁兴城祖氏石坊里刻着一句话:“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
原创 唐... 作者:甘棠 (一)16岁成为官妓 如果说诗词是一场盛宴,那么薛涛的存在,就是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名菜。...
原创 日... 日本闭关锁国200年,最后也是被坚船利炮轰开的?情况比清朝还惨 清朝时期有长达100年闭关锁国的历史...
19世纪的“小确幸”和21世纪...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从一个词的 翻译说起 之十 Biedermeier 彼德迈尔 第一次听说这...
原创 自... 作者:关如是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共有皇帝495位。 495位皇帝,其中73人是因为生了一个好...
原创 那... 罗荣桓元帅被称作“政工元帅”,陈赓大将是我们党内的“开心果”,两人都是我们党中一抹别样的色彩,跟我们...
原创 朱... 1361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向小明王行跪拜之礼,刘伯温生气地说:“不过是一牧童小儿,为何要拜...
原创 物... 侵华日军将领物部长鉾是辎重兵出身的陆军中将,曾以华中方面军锭泊场监部参谋和华中派遣军兵站参谋参加了侵...
原创 记... 在1990年,张学良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身,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在张学良重获自由之后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