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邓华将军从部队离开,转业到地方任四川省副省长。
自1928参加湘南起义以来,邓华戎马生涯几十年,如今要离开部队了,心里始终有点舍不得。
他让妻子把自己的军装染成了黑色,带到四川还可以继续穿,同时他还带走了自己随身的两把手枪。
带走衣服还说得过去,但他去地方工作,不再担任任何军职,还要带走两把手枪,按照部队的相关规定,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为此,军区参谋把此事上报给了军区首长,军区首长会如何处理此事呢?
了解相关规定的邓华,他又为什么要执意带走这两把手枪呢?
开拓创新,古老木船击败现代舰艇
1960年,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邓华,按上级安排,离开部队前往四川地方任职。
按照规定,离开部队前需要进行交接工作,有哪些留下的资料、哪些物品要带走,都必须记录下来,交接清楚。
邓华提交上去的携带物品目录,不仅有日常用品,还有一些军用品,其中就有两把手枪。
这让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感到很为难,于是把事情汇报给了刚上任的军区司令员陈锡联。
上将陈锡联刚接替邓华的司令员职务,上任时间没有多久,很多事情还不熟悉,于是就将此事转给了当时的军区政委赖传珠来处理。
政委赖传珠听完军区参谋的汇报后,想到邓华即将离开部队,曾经的战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次见面,一时间有些惆怅。
渐渐陷入沉思的赖传珠,不由地回忆起曾经和邓华并肩作战,解放海南岛的战斗经历。
1949年4月,第四野战军组建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和他搭档的就是赖传珠。
作为政委的赖传珠,和邓华一起指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先后参加了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战役,解放了中国广东、广西大片地区,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这诸多战役中,就有创下“小木船战胜现代军舰”奇迹的海南岛渡海登陆之战。
1949年12月,随着广西全境的解放,渡海登陆海南岛的作战计划提上了日程。
经过上级决定,渡海作战这一艰难任务,就交给了邓华和赖传珠率领的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
当时,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从大陆大面积溃退,其中将近有10万之众退至海南岛。
在国民党著名将领薛伯陵的指挥下,这些国军士兵搭建了所谓坚如铁桶的“伯陵防线”。
“伯陵防线”就是依靠岛上的10万守军、五十多艘舰艇和四十来架飞机,部署而成的针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进攻的立体化防御体系。
面对“伯陵防线”,负责海南岛解放任务的第四野战军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刚刚成立没多久,想要求空军支援不太现实。
其次,海南岛距离大陆较远,海面浪起潮涌、水流湍急,想一举快速登岛难度比较高。
而且登陆点不在大炮有效射程之内,炮兵部队无法对渡海部队进行火力掩护和支援。
另一方面,国民党的军舰不受激流影响,能够对渡海部队实施拦截,敌军战机还可以实施空中轰炸。
在面对诸多困难,又缺少大量机动船只的情况下,邓华和赖传珠等人研究后,提出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渡海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毛主席和第四野战军首长的同意。
为了确保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胜利,邓华等人对部队作了细致部署,进行了大量周密的战前准备工作。
缺少船只,组织部队官兵发动群众,广泛动员,形成了人民群众出工出船支援前线的热潮。
对一些木船进行改装,装上卡车、汽车发动机,变成机动船,在木船上装上小型破击炮、火箭筒,变成土炮艇。
邓华等人还成立了水文气象组,搜集琼州海峡当地气象水文资料,甚至清朝的航海日志和潮汐资料都拿来参考。
他们询问当地有经验的渔民,向老船工请教,经过统筹研究,最终确定顺应风向、潮汐、水流规律的最佳渡海时间和地点。
针对战士们擅长陆战,缺乏水上作战经验的问题,组织部队战士们分工协作、在附近海域进行实战演练,力求短时间内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打仗的“海军”。
根据部署计划,解放军8000余名官兵分多批次采取偷渡、分批小渡的方式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海陆空立体化拦截,从敌方正面、侧翼等多个地点登陆。
上岛后,这些官兵和岛上的琼崖纵队会合,为接应主力部队渡海作战做好准备。
1950年4月16日黄昏时刻,这是水文气象组研究出来的最佳作战时刻。
由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40军主力和43军一部组成的2.5万余名官兵乘坐木帆船和部分机动帆船,顺风而下,直奔对面岛屿。
这近千艘木船采用横宽纵短的列阵队形,以一个波次大宽面登陆的战法,充分利用小木船可以深入浅滩的优势,一举把大量官兵同时送上海南岛。
渡海期间,一旦遇到敌方战舰,就派出改装成土炮艇的三艘木船围逼上去,以三对一,掩护附近的运兵船继续前行。
当土炮艇航行到距敌舰一两百米范围时,三艘木船上的火箭炮、六零炮、机关枪、冲锋枪一齐向敌舰开火,甚至距离够的话还可以向敌军舰艇投掷手榴弹。
在这种架势下,渡海作战中的大量敌军舰艇,不是掉头远遁,就是被炮火击伤。
数个小时后,渡海船队就突破了敌军的海空封锁,与岛上的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之后,随着邓华和赖传珠率领的第二梯队部队官兵登上海南岛,形势立即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
5月1日,解放海南岛战役结束,海南全境获得解放。
这次海南岛战役开创了解放军胜利渡海登陆作战的先例,创造了三只小木船打败现代军舰的战争奇迹。
这一战也体现出了作为指挥官的邓华,勇敢、细心、稳健而又善于开拓创新的作战风格。
想着和邓华并肩作战经历的赖传珠,一时陷入了深刻的回忆中。
旁边等待政委答复的军区参谋有点不耐烦了,不禁轻轻咳嗽了一声,小声说道:
“政委,您看这两把手枪是不是……”
赖传珠愣了愣神,从回忆中醒了过来,对参谋摆了摆手,没有说话。
意义非比寻常的手枪
根据后来担任邓华秘书的谢功贵回忆,邓华将军想要带走的两把手枪,其实还有些来历。
50年代初,苏联方面邀请一批中国高级军队官员到苏联做客,其主要目的就是参观苏联的原子弹爆炸,其中就有邓华,还有陈赓将军。
离开苏联的时候,苏联政府送给受邀的将领每人一把特制的手枪,手枪上有刻着收到礼物的将领名字。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送给大将陈赓的那把手枪,名字写错了,不是“陈赓”,是国民党将领陈诚的名字。
这种情况,陈赓当然不能接受,不过后来,苏联方面又重新制作了一把。
苏联方面送给邓华的那把手枪,他一直留在身边,保存到现在。
而邓华要带走的另外一把手枪,是在一次外事活动中,也门王子送给他的纪念礼物,这把手枪也是特制的,其手柄是由不锈钢制作而成。
这两把手枪对于目前的邓华来说,不仅是告别戎马生涯的纪念,还有另外一层纪念意义,这也是邓华明知道相关规定,也要执意带走这两把手枪的原因。
现在邓华要离开沈阳军区,带走这两把特别的手枪,到地方上任,这引起了负责交接的军区参谋的注意,他当然要把事情上报给军区领导。
而负责处理此事的赖传珠,听完军区参谋的汇报,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这相当于默认了邓华从沈阳军区带走手枪的行为。
赖传珠之所以这么做,想来也无非是下面的几个原因。
一是赖传珠知道邓华带走的两把手枪都是外事活动中别国赠送给他的礼品,而且邓华并没有要求带上子弹,算不上什么大错。
二是赖传珠对于老战友邓华的信任和理解,他知道邓华带走这两把手枪也只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必要上纲上线采取措施。
当然,赖传珠可能还有一层照顾老战友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既然这件事情军区政委默许了,沈阳军区其他领导就不好说什么了。
如此一来,邓华将军,就如愿以偿地可以带上两把手枪,来到四川走马上任了。
而一直呆在部队数十年的邓华,突然离开熟悉的军旅生活,未在地方工作过的他,会不会有什么不适应呢?
18年的风雨,造福天府百姓
抵达四川成都后,邓华将军的第一站就是看望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
李井泉表达了对邓华到来的欢迎,并告诉邓华多和管农业的廖志高书记,以及兼任农业机械厅厅长的省委常委苗逢澍联系。
作为分管农机工作的副省长,邓华向李井泉书记坦言:
“地方工作不熟,农业机械更是外行。但自己会努力为之。”
李井泉书记安慰他说:“不要紧,过一段时间就熟悉了。”
从李井泉书记处出来,想做一点成绩出来的邓华走进了新华书店,他买了许多关于农业机械方面知识的书籍,带回了家中。
随后的一个月,邓华带着秘书谢功贵跑遍了川中、川南十几个市县,沿途调查了解农机具、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各种情况。
看见邓华如此辛苦,有人就对他说,你只是个副省长,没有太多实权,还是少操点心,修养一下身体也好。
邓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道,我拿人民的钱,就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不做点事,怎么对得起人民。
调研完川中、川南,邓华又开始跑川西川北。
有一次,邓华来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这里的群众别说地区专员了,连村干部都不见得一个月能见一次。
看到邓华的到来,村里的一位老大爷握着邓华的手久久舍不得放下,他说,自己活了一辈子还未见过副省长那么大的官员。
第二年春,邓华又到各地走访,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天府之国”的四川,工农业凋敝,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很多地方都缺衣少食。
邓华心急如焚,走村访户,察看灾情,每到一地,都找当地干部研究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研究生产救灾的具体办法。
他曾听人反映,有食堂干部利用职权,多吃多占,于是,便一路上对食堂上了心,时不时向相关人员了解口粮分配情况。
在一次,食堂里给社员分配口粮的活动中,他不仅站在旁边观察,最后把分配粮食的秤要了过来,对当地干部称过的粮食进行复查。
事后,老百姓们了解到邓华是副省长时,议论纷纷:“如果当官的都像他这样尽心尽力,老百姓就不会吃苦了”。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1960年7月到1965年底,邓华走访视察了一百七十多个县市,几百个县属以上厂矿和上千个农村社队。
有些地方,连当地县委领导干部都未涉足的边远山村,他也走访过,四川大地遍布邓华的调研足迹。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对长年在基层调研的精神赞誉有加,他曾在一次会议上当场对众人说:
“邓华同志来川不久,跑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而且对到访地方情况了解得非常深细,是个很有发言权的同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各地调研间隙,邓华就抽空钻研自己买来的大量书籍,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下面的技术人员和群众请教。
每次下到工厂调查,邓华总是先去车间找工人谈话,或是找车间的干部座谈,等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才去听厂长的汇报。
长年的学习、谈话和调研,邓华逐渐从一个对农机外行的副省长,变成了一个内行。
1962年,邓华在原西昌地区冕宁县视察时,发现这个县的一些农民喜欢使用人力打谷机,经过深入了解,这种打谷机效率高、使用便捷,很适合推广使用。
为此,他又赶到县农机厂,和干部及技术工人进行仔细研讨,还亲自操作。
最终,邓华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将全铁制造为铁木结构、滚珠轴承改为钢瓦的改造意见,一举解决了原有打谷机制造难、成本高,机械笨重的缺点。
两年后,冕宁县绝大部分水稻都使用了邓华改进的打谷机脱粒,该县也成为了四川省第一个实现打谷机化的县市。
1977年8月,邓华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得以重返部队。
这距离邓华转业到四川任副省长,已经过了近18年。
在这18年期间,邓华从一个未在地方工作过的新手,变成了一个内行,他的足迹遍布四川各地,他为四川省的农业机械工作呕心沥血,创下了辉煌的成绩。
邓华将军在副省长任上的经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