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游太湖,见到乾隆御碑的事情,发生在1964年。这次江南之行,也是曾经贵为皇帝的溥仪,第一次游览江南。
溥仪本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皇位对他而言,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光绪无子,慈禧为了稳固侄女隆裕的地位,在光绪驾崩的当天,指定了当时还未满3岁的溥仪继位。
惊喜来得很突然,还在怀中抱着的溥仪在1908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不过,溥仪的皇位还没坐热,就又稀里糊涂地退了位。1912年初,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6岁的溥仪正式退位,清朝灭亡。
1917年,在张勋的主持下,溥仪短暂复辟,再次登基,但是,很快又被赶下了龙椅。到了1924年,又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就职执政。两年后,即1934年,溥仪再次登基,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这次,溥仪做了11年的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被苏联抓获囚禁,结束了第三次皇帝生涯。
溥仪的新生,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1950年,溥仪被移交新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经过了近10年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1959年,溥仪被首批特赦,正式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迎来了新生。
一开始,溥仪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工作。到了1963年底,他调入了全国政协工作,并在1964年正式任职全国政协文化历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
溥仪在此前,虽然三次登基称帝,活动区域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旖旎的江南风光对于溥仪而言,只是偶尔从一些人的口中听到一些,根本就没有机会亲身领略。虽然他也曾想效仿当年康熙、乾隆的下江南的壮举,却因为当时的局势,根本就无法成行。而在新中国,溥仪实现了他的梦想。
1964年3月10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江南参观团正式启程。在这个旅游团中,聚集了很多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其中除了溥仪之外,还有溥仪的弟弟溥杰,以及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范汉杰、廖耀湘、沈醉等人。
溥仪因为第一次到江南,异常兴奋,心情非常好,所以,一路上跟同行的人是有说有笑,甚至兴奋到难以成眠。
参观团的第一站就是南京,他们先后参观了南京汽车制造厂、中山陵、梅花山、灵谷寺、明孝陵、玄武湖和夫子庙。在汽车厂,会开车的杜聿明还拉着溥仪,开车转了一圈。溥仪则在驾驶室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而在参观中山陵时,溥仪还和沈醉见到了沈醉的老上级、军统头目戴笠的墓冢,让溥仪感触颇多。
不过,最让溥仪动容的还是他们继续向南行,游览太湖的时候。
参观团之后到达了无锡,并游览了太湖。溥仪和陪同游览的吴钟琪先生,在太湖边偶然发现了一座乾隆题字的御碑。溥仪当时很兴奋,立刻将弟弟溥杰叫了过来。经过仔细辨别,确认是乾隆亲题的祖碑无疑。
吴钟琪见状,就讲起了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一旁的溥仪,听着听着,手抚摸着石碑,泪水从眼中扑簌簌流了下来。
吴钟琪发现后就问溥仪:“您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
溥仪立刻知道自己失态了,立刻抹掉了眼泪,摆摆手笑着否认,说见到这块乾隆碑很激动。然后,又接着说:“我的祖先以封建皇帝身份巡游江南,而我作为新中国的公民畅游江南的,意义绝然不同了。我从自己的经历里感到,一个有真正自由的公民,比起封建皇帝来要自由自在,幸福得多!”
溥仪不愧是做过皇帝,经历丰富的人,说话也很有分寸。相信在他的心中,应该还是非常向往康乾盛世之时,康熙、乾隆下江南时的排场和盛况的。但是,清朝亡在他在位期间,溥仪心中必然是五味杂陈。
不过,溥仪说的有些话,应该还是真实的。相比被禁锢在紫禁城,或者是作为日本人的傀儡,被日本人控制,溥仪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的确是自由多了。
这也许就是有得必有失的真实写照吧,有时候的选择,本就必须顺势而为。溥仪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在平淡中安稳度过了余生,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