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鼎盛时期一个短命的皇帝,虽然在位时间没有多长,但是一生却迷雾重重。在位时主张用严刑厉法治国,效果却让人心生怀疑;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民间传说是因为受到天谴,但大部分的观点认为他是在圆明园中大炼丹药想要长生不老最终重金属中毒致死。就连登基是否名正言顺也颇有异议。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在朝官员无一不认为康熙皇帝最属意十四子,但是在康熙即将驾崩的夜里,却传出了雍正即位的消息,致使天下人都以为是他欺君罔上、偷梁换柱,事实究竟如何?为何当时众人会认为康熙绝不会传位给雍正?
首先,康熙在位时间很长,致使议储时雍正已经年过半百了。古代人们没有先进的医疗手段,所以雍正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一颗牙齿将要脱落、头发花白的“老人”了,这样的形态和年岁实在不适合作为象征着活力和权力的帝王,所以,大臣们在“押宝”时纷纷不看好雍正,而是偏向年轻气盛的其他阿哥。
再者,康熙爷对待十四皇子的态度最为亲昵,让众人认为康熙最偏向十四皇子。康熙皇帝在最后的几年内曾经两次派遣十四阿哥前往边关带兵打仗,这样的举动在众人眼中就是要给十四阿哥建功立业的机会,一旦在边关取胜,就能在重臣眼中树立威信,为之后继承皇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皇帝这样的两道军令,致使所有人都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给十四皇子,而不是其他阿哥。
再看九子夺嫡时,作为四阿哥的雍正,给人一种城府极深的感受,再加上与年羹尧、隆科多为伍,让人觉得一直在策划着篡位。最后,雍正登基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将年羹尧、隆科多等辅佐他的开国重臣一一处死,有杀人灭口之嫌。年羹尧、隆科多乃是辅佐雍正、为雍正夺得皇位的重要人物,众人将他们视为一党,但是雍正登基后就将他们处死,更落实了雍正害怕他们将自己谋权篡位之事泄露出去过河拆桥的行为。
雍正登基后,这种篡位之说越来越盛行,以致传到了雍正的耳中。雍正对此大为恼火,并亲自撰写了一本书,陈述当时康熙皇帝传位给他的情景,并且把传位给他时的圣旨一并拿了出来,告诉天下人这皇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这道圣旨是真的,并且还生出了将圣旨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的说法。究竟事实如何,雍正真的靠这样卑劣的手法上位的吗?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广大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汉人居住生长的地方,汉族的文化不会轻易被变动。清朝的统治者身为满族,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家大权,但是依旧不能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到中原来,为了适应环境、统治国家,便下令学习汉族文化,依旧用汉族习俗统治中原地区,作为皇室,也必须学习汉族文化、礼法等。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统治者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皇室成员不仅要学习汉字,仍然要精通满族的语言、习俗,就像现在英语与汉语在中国的形势与关系。皇帝处理政务、下旨等都用满、汉两种字体抄写存档,不可能只用汉字而不用满文。一般旨意皆是如此,更不用说是昭告天下的传位圣旨,更是由皇帝亲笔撰写满汉两种字体。因此,在圣旨上,不可能只改汉字而不改满文,在检验时,也不能只检验汉字版本的圣旨而不检验满文版本。
不仅如此,现代所用的简体文字是近几十年才颁布的,古代人皆用繁体字书写。在繁体字中,“于”字不是这种结构,雍正又怎能未卜先知,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成“于”?所以,有关于雍正偷梁换柱,与年羹尧、隆科多串通一气篡改圣旨的说法不可能成立。而认为雍正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登基就是因为篡改了圣旨,这样看来,雍正登基就可能是名正言顺的了。
雍正作为康熙皇帝的第四个皇子,最为勤俭务实。虽然年过半百,身体形态不再健壮飘逸,但是在康熙诸子之中,做事最能把守原则,处理朝中事务游刃有余、不谋私利,在皇子之中是极其优秀的一位,这一切都被康熙皇帝看在眼中。雍正登基后,处理政务雷厉风行,对待官员,要求实事求是,不许阿谀奉承等不正之风出现在朝堂之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的务实。
雍正每年批阅的奏折达上万分之多,每天有大量的事情要处理,却从不懈怠,对待官员的谄媚,都直言驳回,他还要求官员必须给他上奏自己的不足之处,绝不怪罪。对于谏言,他从不生气,无一不反省自身,是一个不惧怕他人眼光,敢于直面不足的皇帝。因此,雍正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皇帝,一改前朝的不正之风,这种务实与勤勉的精神,可能是康熙对他另眼相看并传大位于他的重要原因。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渴望和作出的疯狂之事都被康熙看在眼中,而此时年老的康熙正是需要亲情的时候,这时,雍正带着自己最机敏懂事的儿子与康熙在园中的相聚让满足了康熙的内心深处的愿望,让他在勾心斗角之中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人的天伦之乐,这一点也是康熙选择雍正作为接班人的原因。
最后,康熙皇帝在接近去世之前仍然让十四皇子出征,有一种将十四子调离京城的意味。假使康熙皇帝想要传位给十四子,应该将他放在自己的身边,随时等待着继承大统,而不是在垂死之际,还要派他去千里之外随军远征。这一做法,正是为了让雍正顺利即位。由此看来,皇帝对于储君的选择是极为慎重的,雍正之后的乾隆盛世也可看出康熙选择雍正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