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初贤臣事迹为由,留给后世的成语
惩前毖后:周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称周成王。因为成王年龄太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辅佐,处理政务。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们很想篡位夺权,但又惧怕周公,于是,就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
年幼的成王不断地听到这些流言,对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来一心辅佐成王,却遭到诽谤,为了躲避嫌疑,也为了让成王认清事实真相,他便辞离京城镐京,到了洛阳。后来,周成王明白了事实真相,悔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用隆重的礼仪把周公请了回来。
管叔、蔡叔贼心不死,他们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阴谋夺权。成王命周公率兵镇压叛乱。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
周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使他亲理国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庙祭告祖先。在祭礼仪式上,成王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有感慨地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以防止后患。”
周公之礼: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周公之梦: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周公假王:灭商归来,在镐京,周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
如今看来,觉得这种祈祷是好笑的,可对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说,那是十分真诚无私的。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
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
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的说法。
周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纪尚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理当时朝中政治局面的这一问题,从春秋时期,一直是众说纷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左传.定公四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之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从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篡夺王位的意思。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