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文大约19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成立,拉开了西汉东汉王朝一统天下411年的帷幕。
刘邦好不高兴,经常在金銮宝殿设宴招待大臣们。
一日,刘邦点评自已为什么可以获取天下,完全是因为自已会用人。
在帐幕之中拟定谋略,而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补给粮食军饷,从不缺乏,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杂牌队伍,战必胜,胜必克,我不如韩信。
项羽只有一位智囊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垮。
张良是何许人士?令刘邦心甘情愿推心置腹,信任有加,俯首听其计划,从不反驳。
【张良五代为相,国恨家仇,誓灭秦国,师从黄老】
秦末隐士,黄石公,知秦朝快将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将知识授以张良,让其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并著有《素书》一本传给张良,这书后世称之为“可为帝王者师”。
张良,他的父亲祖父以上,一连五代,都是韩王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吞没韩国,张良散尽家产,要为韩王国报仇。
公元前218年,秦嬴政巡视东方,张良雇请的大力士锤杀嬴政失败。
国破家乱时,第一次复仇失败,那么张良如何认定跟随刘邦?
【张良路遇刘邦,谈论兵法,知奇才】
事隔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秦国国境内到处起义,张良与刘邦各带起义兵第一次相遇。两人多次谈论兵法,刘邦是非常讨厌读书的,但悟性很高,张良赞叹:"刘邦真是天纵奇才。"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从没有带过兵,只能贡献谋略,所以经常跟刘邦在一起。
那么张良如何点拨刘邦的呢?他谈话的高超技巧和时机掌握真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那么如果决策是由不算仁义的人制定,你会怎样处理?
【素书说:决策于不仁者险】
公元前204年,当楚军兵团围攻刘邦时,刘邦的汉军兵团苦于无法突破,粮食开始缺乏。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后代,以便争取各国臣民的爱戴。
这时,张良刚好从外地返回荥阳,得知此事。张良大吃一惊,立即向刘邦分析现在的天下形势,连续质问八大问题,刘邦均说自已不可以做到。刘邦立即警觉自已差点铸成大错。
为什么呢,因为谋略不可以一成不变,计策不可以僵化,必须随着时机,掌握突发事件,才是最重要的决策基础。而张良知道郦食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因此说服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销毁。
再问如果你知道对方的阴谋诡计,你又怎样做?
【素书说:阴计外泄者败】
公元前203年,二月,韩信攻击齐国后,派使节向齐邦请求封为代王,以便镇压地方民众叛乱。
刘邦一拆信,气的鼻孔生烟。但是张良、陈平踢了他一脚,说不如顺水推舟,让他保持中立,不然的话,就会发生巨变。
刘邦立即醒悟,说做什么代王,要做就要做真的。
刘邦当时确实十分恼火,但是又不能得罪韩信,张良就是用了这条策略,暗示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才能最后打败项羽。
再请问如果你和对方一直有小怨,但是对方又有功劳,你愿意赏赐他吗?
【素书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刘邦大封功臣后,一日见到将军们三三两两在沙滩上聚会,然后问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张良反问他,他们在讨论谋反。刘邦大吃一惊,问该如何处理?
张良继续问刘邦平生最憎恨、最厌恶,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哪一个。
刘邦回答说是雍齿,他与我有旧怨,又不断欺负我,侮辱我,但是又有很大的功劳,所以我只能忍着。
张良说,那就请封他吧,其他所有异谋的人自然会平息。
刘邦刚刚做上皇帝,也是按照个人的爱恨标准,施行赏罚,所以将领们也是有抱怨和恐惧的心理,张良趁着询问的机会,使刘邦检讨反省,改变心意,希望上位的没有徇私的过失,在下属的没有猜疑的恐惧。国家平安,才能延续后世。
最后问,如果你功成名就,你会舍弃所有荣华富贵吗?答案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难以做到。
【素书说:吉莫吉于知足,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良功成名就后,就醉心玄虚的巫术里,每天静坐,使全身气息运转,不再吃饭,只吃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食物。
他说,当初我变卖所有财产,为的就是向秦王国复仇,而引起天下震动。而今,我仅凭口舌的功劳,我就获赏一万户侯爵,这是一个平民最高的极限。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追随赤松子,离开这个烦扰的世界。
张良只愿只留受封地,告老不问世事。
功勋和名位,是人生最难处理的关节,所以张良才假托神仙,放弃现实世界,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把荣耀抛到脑后,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漩涡,所谓“明哲保身”,张良这样正是一个榜样。
【结语】
张良用自已的智慧,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败了项羽,辅助刘邦统一天下,他的功劳绝不低于韩信、萧何等人功劳,但是也只有张良明哲保身,才不至于与其他开国功臣一样下场凄惨。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
五代相韩,一朝归汉。
进履宜假,运筹神算。
横阳既立,申徒作扞。
灞上扶危,固陵静乱。
人称三杰,辩推八难。
赤松愿游,白驹难绊。
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若能得到您的点赞和推荐,是我的荣耀,黑色按钮就在文章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