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四十一岁的北大才子,华为高管魏延政,患上了癌症,为了治疗癌症他花光了所有积蓄。
他只好找到昔日同学借钱治病,几天便凑齐了95万,医生也在全力进行救治。
那么他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呢?魏延政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1
魏延政生在一个新疆小城的普通工人家庭,父母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魏延政想要一些文具学习用品也成了奢侈,只能靠着门槛滚瓶盖打发无聊的时间。
为了省钱,母亲经常利用剩菜剩饭做出各种家常菜,然而即便如此,餐桌上常常还是缺少几样菜,糙米稀饭搭配咸菜就成了日复一日的家常便饭。
在严冬时节,由于家里没有暖气,魏延政只能缩在破旧的被窝里瑟瑟发抖。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可魏延政从未抱怨过,因为他懂得父母为一家人操劳的不易。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令这个家过上好日子,这样父母的辛劳也能换来些回报。
于是,魏延政开始努力学习起来,宝贵的练习册纸,他都会用完两面才舍得扔掉。
晚上没电时,他会凑到窗边月光下做作业,在誊写古诗词的时候,他总是一遍一遍地来回抄写,以使字迹工整清晰。
魏延政奇思妙想,乐于探索,他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还经常拆装各种废旧电器以研究其结构和原理。
这种创造力和勤奋的品质,让他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多次被老师表扬。
当魏延政进入高中后,学校要选派优秀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魏延政抓住机会,不辞劳苦,奋力拼搏。
他相信,只要今天努力了,明天就会更好,终于,他如愿以偿,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三名的佳绩。
因为优异成绩,魏延政也被北大计算机专业自主录取,这是他多年努力的果实。
然而此时的父母已经不忍心再让儿子离开自己身边,面对这艰难的抉择,魏延政陷入迷茫......
最后,在父母的再三鼓励支持下,魏延政终于下定决心,要踏上北大的征程。
2
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魏延政激动不已,这里云集着国内外顶尖人才,是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
尽管面临激烈竞争,魏延政并不畏惧,他日夜钻研,努力在众多“神仙”中脱颖而出。
很快,魏延政的计算机专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被同学们誉为“计算机天才”。
但他没有满足于此,决定再读经济学双学位,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别人看在眼里,只感觉累,可魏延政乐在其中。
四年后,他如愿完成两个专业的课程,成为令人称羡的双学位获得者。
然而光靠家里微薄的资助难以完成大学教育,魏延政开始艰难的勤工俭学生活。
他靠批发电影票维持生计,奋力兼顾工作和学习,虽然辛苦,但魏延政从中也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这对一个穷困大学生来说实属不易。
1998年,魏延政参加北大百年校庆活动,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的翻译工作。
他出色的表现赢得校长欣赏,获得全额奖学金支持读研之机会,这对魏延政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毕业后,魏延政先在一家国内软件公司实习,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自身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终,他决定启程新加坡,开始踏上求学之路。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的两年是魏延政人生最充实的日子,他潜心学业,又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交流中,魏延政结识了导师剑桥大学的博士好友,在他的鼓励下,魏延政萌生了去英国深造的念头。
毕业后,魏延政果断来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学习之路并不平坦。
一开始,导师质疑他的研究方向,认为其结论存在错误,魏延政不惧挑战,与导师打赌要证明自己。
经过长达数月的努力,他终于证实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三年后,魏延政如期获得博士学位,然而此时,他内心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来到异国他乡求学多年,他开始思念家人和祖国。
这时,一个机会出现了......
3
机缘巧合之下,魏延政结识了华为欧洲区的总经理,经过他的介绍魏延政加入了华为,很快便在事业上飞黄腾达。
后又遇见表白心意的新加坡留学妹子孙诗语,两人墨守成婚,孙诗语并喜讯臵腹有孕。
没想到,就在魏延政事业家庭双丰收之时,一场浩劫悄然来袭。
2011年,一向兴致盎然的他忽然发现右脚无名指根部的小肉瘤隐隐作痛,此后疼痛逐渐加剧。
从小处之,至大弃之,魏延政并未将这个当回事,他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标志着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即将到来。
等魏延政从差点摔倒的巴塞罗那商务之行回到家中,恶性肿瘤的疼痛已让他难以正常行走。
妻子赶紧送他入院检查,结果却是晴天霹雳——“透明细胞肉瘤”,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病死率高达80%的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几乎完全耐受。
医生表情凝重地告知,大多数患者活不过三年。
“不可能,他才三十出头!”孙诗语哽咽地说,她挺着六个月身孕的肚子,原本还沉浸在幸福美梦中。
而此刻噩耗却让她倍感绝望无助,此后的一整夜,魏延政和孙诗语怔怔相对无言,生怕一开口就会控制不住哭出声,让对方更难受。
“截肢吧,也许有一线生机。”医生如此建议,孙诗语不甘就此放弃,她满怀希望地奔波求医,可无一例外都是同样残酷的结论。
此时此刻,魏延政仿佛也变得异常冷静,他想起了家人,想起了还未出世的骨肉,他告诉自己:我必须活下去,为他们活下去。
首次手术,魏延政坚决不同意截肢,术后短暂休养几月,他便夹着拐杖撑起残破的身躯重返工作岗位,然而,疼痛与日俱增,终至难忍。
再次检查发现,恶魔已经暗中作乱,癌细胞发生骨髓和肺转移,医生无奈摇头,你时间不多了,也许留着那条残肢,能让生命在痛苦中多停留几天。
这一次,魏延政没有犹豫,他选择截肢,仅为与新生命多相处一天。
手术完成后,他抱起嫣然的骨肉,泪水涟涟,他给孩子取名“未来”,因为这正是他在生命最后关头寄托的全部希望。
随后,魏延政开始执行自己勒定的“战斗计划”:截肢、化疗、断食......仅为与恶魔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在残酷的抗争过程中,妻子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条腿。
每每魏延政在深夜疼醒,听到她在一旁低声啜泣,他便轻声安慰:“别怕,我还在,我们一定能赢!”家人的陪伴,成为他战胜病魔、决胜人生的最大动力。
一年后,魏延政像是与死神赌上了性命,他活了下来,让那些不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镜。
可好景不长,华为突然寄来辞退信,尽管有20万的遣散费,但是治疗癌症的费用,让魏延政再一次陷入绝境。
4
就在魏延政绝望之时,有一天,他拄着拐杖参加了北大的一次校友聚会,久违地见到了许多大学同窗。
同学们看到他这副模样,既惊讶又心疼,得知魏延政被辞退和目前的困境后,他们立即发起捐助,在短短几天时间就为魏延政筹得95万善款。
这笔钱对魏延政帮助很大,但远远不够支付后续治疗,这一次,面对同窗再次发起筹款,魏延政坚决地拒绝了,“我不能永远依靠朋友的施舍过活。”他如此说到。
于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魏延政开始在各中小型企业做独立咨询工作,还利用工作之余,带着妻儿周游国内,去了许多未曾涉足的城市,看了许多未曾见过的风景。
即便生活一团糟,他也坚持用微笑面对每一天。
偶尔,魏延政也会独自一人去复旦大学听听哲学课,聆听老师对生命意义的演讲,摒弃过去的成功与荣誉,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活在当下的快乐与知足。
2016年,41岁的魏延政终于还是和病魔败下阵来。
结语
他用极其短暂的人生演绎了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不是家世、地位和荣誉可衡量,而是因为曾经活过,所以有过出色;因为活过,所以遇见相知;因为活过,所以有过爱。
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灵魂。
魏延政用自己无怨无悔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英雄主义的真谛。
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人生的辉煌,这是魏延政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