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大家应该不陌生,正是他的存在才让大清逐渐强大,最终有了入主中原的实力,但是当时的明朝也不是吃素的,魏忠贤虽然把持朝政,但他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在边关的守将用人上他还算贤明,袁崇焕的启用就是最好的证明,19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攻打宁远,最后被袁崇焕3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一败也让努尔哈赤时日无多,他看着自己31岁的娇妻和虎视眈眈的儿子们,心里五味咋成,忍不住流下眼泪,而且留下了一道奇怪的遗嘱。
努尔哈赤一辈子勇猛,一生经历了无数战争,自然身体上的创伤也不少,之所以一直能够保持勇猛无敌,主要还是内心必胜的坚定信念,一旦遭受失败或者挫折就会瞬间被击垮,这次的失败就让他整个人彻底崩溃,身体上常年征战的旧疾加上精神的崩溃,他勉强支撑到了8月,这时候的他已经极度虚弱,他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所以他拉着阿巴亥的手,艰难地挤出几个字:回盛京!他要在那里宣布自己的遗命。
但是车架刚刚走到瑷鸡堡努尔哈赤就撒手人寰,他的一众儿子们知道老汗王去世后马不停蹄的赶过来,他们都迫切地想要知道努尔哈赤将汗位传给了谁,大家也可以脑补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身居后宫的柔弱女子面对一群身经百战的皇亲贵胄,无论是底气还是政治手段都显得羸弱,在大家的步步紧逼下,她只得咬牙说出努尔哈赤的遗言:将汗位传给十四子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政。
她天真地以为凭借这句遗言就能让年仅15岁的儿子多尔衮登上汗位,但是她还是太年轻了,身经百战的四大贝勒怎么会如此轻易俯首称臣?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四大贝勒对老汗王的恭顺,果然没过多久,四大贝勒就以“仅大妃一人之言,遗命不足信”为由,不仅集体无视遗嘱,还篡改遗诏让阿巴亥殉葬!
其实满族一直都有殉葬的传统,但是一般的殉葬人都是妾室或者是没有子女的正妻,在《宁古塔志》记载:“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有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装而坐炕上,主妇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原本按照规矩,阿巴亥是大妃,而且有三个儿子,怎么轮也轮不到她才对,但是他是四大贝勒汗位路上的阻碍,36岁的她还是太年轻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带着遗憾被逼殉葬。
所以想要在政治的中心玩转是需要脑子的,没有脑子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尽管阿巴亥才艺俱佳,却死于没有脑子,面对同样的情况,孝庄太后就聪明得多,皇太极去世后满洲内部风起云涌,各位贝勒都在暗中积蓄实力争夺皇位,孝庄自己分析形势,认为豪格和多尔衮是皇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她一面拉拢豪格和多尔衮,一面请大贝勒代善和济尔哈朗出面斡旋,最终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福临推上了帝位。两种不同的选择,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好也活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