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乾隆帝六下江南,这场历时30余年的紫禁之旅,是他人生中的一段传奇。在这乡野田舍中,乾隆找寻着儿时的梦想,也想凭一己之力,去理解民间的疾苦。
他虽身处紫禁之内,鹤立鸡群,但里面始终保有一颗爱民如子的心。这六次南巡之旅,让他踏上了一次访民情、寻梦想的探索之路。在繁华都市中,他寻找着乡野田园的自在;在声色犬马中,他期盼着读书人的真情......
一,少年乾隆:闯关东的他日后也要闯关南
1711年,在紫禁城景阳宫中,雍亲王胤礽抱着刚出生的皇三孙张口长啸,取名弘历,就是希望他喜爱昭告天下,博览群书。这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弘历从小就机灵聪慧,深得皇太后的喜爱。每日皇太后识字教学,弘历总是听得极为认真,心无旁骛。8岁那年,康熙帝召他进宫面圣,并为他取名弘曆,寓意星汉灿烂,博览群书,看好他日后必定成就非凡。
康熙帝亲自教导弘历诗词绘画,并传授他治国之道。康熙常说:“朕躬耕读几十年,思古人治世之道,要在宽严之间得平衡。待你登基,切记以仁政民,勿重刑法苛政。”这些教诲,弘历都牢记在心。
1722年,康熙帝驾崩,由雍正帝继位。雍正对弘历颇为宠爱,亲自为他选择老师。弘历广泛涉猎典籍,对《史记》尤为钟爱。他还学习兵法、骑射,展现出英姿飒爽的武艺。这少年郎,已透出一股雄才大略的气概。
1735年,雍正帝去世,23岁的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一心向学的乾隆帝对文学颇有造诣,他一生共作诗4万多首,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名篇《登科后感赋》《秋日赏菊》便出自他手。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乾隆心中也暗藏一种浪漫与冒险的激情。他渴望能够闯荡一番,去感受这神州大地的壮美河山。这也成为日后乾隆南巡的动力所在。
少年乾隆还继承了祖父康熙帝开拓创新的胆识。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出巡塞外,以开阔视野;今日乾隆南巡,也是延续这闯荡新地的精神。他渴望亲历这民间疾苦,为日后施政积累经验。
南巡对乾隆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散心之旅。他可谓身负天下,帝王的身份并不像想象的那般舒适自在。出巡江南,正好释放久的激情,寻到久违的自由。
二,六下江南:乾隆的紫禁之旅
1751年农历正月,46岁的乾隆帝启程南巡江南。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一次下江南。一行人浩浩荡荡,这一次南巡长达五个月之久。
乾隆此次南巡,行程除了常熟、松江等地,还特意绕道浏览名山景点。他在南京屯溪访古,游历燕子矶;在无锡,他则登过范蠡瞰湖台,心旷神怡。
说话调逗间,乾隆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l停驻他处,匿名入乡访民问计。这一行径,让百姓对德政有加倚仗。
1757年,乾隆再次南巡。这一次他一路南下,游历了杭州、绍兴等地的名胜古迹,并赏玩江南士大夫的藏画。其间他还亲自为西湖题诗,留下“雨过还晴”的佳句,流传后世。
在位期间,乾隆共计六次南巡,几乎每隔五六年就要南下一次。六次南巡之旅,也成为乾隆一生中最自在放纵的时光。他来到文人墨客热爱的江南,或许也想找寻年少时的读书人之梦。
这六次南巡,乾隆都会在江南逗留数月之久,行程绵长。他不仅会拜谒名山大川,还会流连曲江名区,吟诗作赋,颇有一番逍遥洒脱的儒雅情趣。
有时乾隆也会造访古刹名寺,虔诚祈祷。寺中和尚讲些佛家妙理,让他顿感人生如梦,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这般闲云野鹤的日子,正是皇帝无法于宫中得到的。
每一次难得的南巡之旅,都让步履匆匆的乾隆暂时放下肩头的担子,过上些许闲云野鹤的生活,这也成为他南巡的最大驱动力。
三,千人大阵:乾隆南巡的超高规格
每次南巡,都有两千余人前呼后拥着乾隆前行。这支队伍之盛大,宛如行巡天下。南巡所需费用,也高达数以十万计的白银。乾隆南巡的排场之大,让百姓叹为观止。
两千多人中,自是兵卒最多。两千禁军精兵在前开路,其他还有侍卫、太监、内务府管事等。这些禁军可是把死守乾隆安危的,个个身经百战。
随行妃嫔有珍妃、琳妃等,还有众多宫女太监侍候起居。朝廷大臣也有几位随行处理政事,如侍郎刘墉就是负责记录行程见闻。
南巡所过之处,地方官员早早迎接清扫,派重兵把守,确保路途安全。这一支队伍所过之处,被戒严封锁,百姓只能远远地躬身叩拜,也算见识了一下威风八面的大清皇帝。
这队伍中,各司其职,人数众多。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引发骚乱。为了防止意外,乾隆还特意让大臣们拟定了行礼仪注。上至皇帝妃嫔,下至兵卒仆役,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确保行程万无一失。
可以说,乾隆南巡动辄千人,排场空前。这不仅展示了大清皇帝的权威,也让他这一路上吃喝无忧,行程顺遂。要知道,乾隆还带着文房四宝,可以随时停下来吟诗作赋,颇有一番逍遥自在的意境。
四,皇帝微服:以君子之心度小民之腹
不过,乾隆南巡也有隐秘的一面。他有时会假扮平民百姓,席地而坐,混迹于集市之中,以倾听民声为乐。这便是皇帝微服私访时的状态。
乾隆以微服之身同路边小贩对酒畅谈,听他们抱怨官差的横征暴敛。他还走访农家,体察民生疾苦。操着一口纯正北京腔的乾隆,常令乡民们毫不知情。
这些所见所闻,让乾隆对百姓的疾苦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平生第一次,他如此贴近民间疾苦,也更加坚定了执政为民的宗旨。
南巡行中,乾隆频频卸下皇帝的架子,以平常百姓的身份,去感受这土地上最本真的情感。
其实早在南巡前,乾隆就与大学士张廷玉讨论过微服采访的想法。张廷玉认为这能够令君主“亲民情,知民隐”。乾隆也希望能够打破皇帝与百姓的界限,亲身体察民情。
也许正是这般率真的体验,这一行游山玩水的奔波,让乾隆保有了那颗赤子之心。在冷漠的宫廷生活中,乾隆似乎也在南巡中找到了久违的快意、自在与烟火气。
五,隐居江南:乾隆的田园理想
六下江南,乾隆见识到的不仅是壮美的江山,也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繁华富庶。这让他萌生了退位隐居的想法,钟情于江南优美的田园生活。
乾隆存有一个童年梦想,那就是隐居江南。他想脱下皇帝的衣冠,过上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此时此刻,这个梦想似乎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乾隆眼中,江南乡间小舍,绿树掩映,轻烟袅袅,鸟语花香,正是仙家似的世外桃源。没有繁杂政务的纷扰,一叶扁舟,便可逍遥自在。
这也许可以弥补他儿时缺失的平凡乐趣。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诗作画,品茶论道,领略这天地间的美好。没有皇家枷锁,他也可以在田园中找回真我,恢复那颗赤子之心。
虽然这仅仅停留在梦想,但每次南巡,乾隆都借机寻访古刹名园,希冀日后隐居之用。这成为他南巡的另一动力所在。他希望这江南之行,能够开启人生下半场的一段自在洒脱。
结语
晚年的乾隆渐渐迷失在成功与骄傲中。他重新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了麦卡托尼的通商请求,并称“朕所以事父母,得天下社稷者,原不以通夷狄为事”。
这标志着大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频生,列强侵略也愈演愈烈。那一度令外族臣服的大清帝国,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覆灭。
人们不禁唏嘘,曾几何时,乾隆南巡时的盛世盛景还历历在目。那如梦如幻的紫禁之旅,也终成了大清辉煌史册中一笔典雅的流光。
它让后人看到,一个好学的文人君主,他行走在乡间田野,只为找寻当年读书人的一片真心。纵使江山易改,人间真情却永恒流传。感天动地的器宇,也依旧难以忘怀。#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