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少有君主能和他对比。
在他的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对外作战连连告捷,奠定了当代中国的版图。因此也有不少人把康熙称作“千古一帝”。
这一时期,有不少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内地。他们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不少人和康熙打过交道。
他们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在他们的眼中,康熙皇帝好像并不是传统史书中那样英明神武,反而在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荒淫无道。
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给康熙的形象蒙上了重重迷雾,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治武功,一生传奇
评价一个帝王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他的政绩和军功,从这方面来说,康熙确实是一个功勋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
康熙六岁登基,在年幼的他面前是一个大权旁落,内政不修,外患四起的局面。一开局,康熙就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环境里。
不过康熙的机智从他少年时就体现出来,再乱的局面,在他的梳理下,也将迎来康熙盛世。
1667年,随着首辅索尼的去世,朝政由鳌拜把持。
对于鳌拜这个目无天子的权臣,康熙日日夜夜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没有能力与他抗衡,于是康熙没有选择与他正面对抗。
而是让太监和侍卫练习摔跤,趁鳌拜不注意将他擒获,然后将权力收回到皇帝手中。
历朝历代权臣架空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能像康熙一样以迅捷的速度、微小的损失就达成了目的的再无他人。
而这时的康熙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已,没有任何的政治历练,可见康熙善于变通,极具政治天赋。
在康熙亲政后的五十多年里,在内政外交上励精图治,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康熙先后平定了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岛,稳定了内部安全。
又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清了东北边界,遏制沙俄扩张。
但康熙在军事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亲征准格尔。
准格尔是当时西北地区强大的游牧帝国,幅员辽阔,对清朝的威胁极大。
在康熙的亲自征讨下,这个庞大国家分崩离析,清朝的疆域也拓展至新疆西藏一带,整整扩大了一倍。
康熙年间如此频繁的战争使清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固,因此有人说,康熙名义上是继承皇位的守成之君,实际上是开创基业的开国之君。
康熙在文治上也有很多举措。
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很深,因此当时民间一直有“胡人无百年国运”的传言。
康熙对此十分担忧,于是在这一方面他下了大功夫去改革。
首先在矛盾最尖锐的土地问题上,他废止了“圈田令”,禁止贵族圈占老百姓的土地和房屋。
同时他还废除人头税,并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康熙还多次免除地方的赋税,将财富藏于民间。
这些措施让百姓渐渐归心,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数量也从战乱时的稀少中渐渐恢复。
康熙还大力推进汉化政策,效仿中原官制,推崇儒家思想。
不仅选拔了大量优秀的汉人官员参与决策,还要求八旗官员也知晓汉族礼仪。
在康熙的不断努力下,民族隔阂大大减轻,也打破了外族政权不能持久的传言。
正是康熙的英明神武让清朝在内地真正扎下根,后世之君都崇拜他的功绩,认为他是能和唐太宗、明太祖并肩的帝王,将他的庙号定为“圣祖”。
但康熙除了治国理政之外,还有不少兴趣爱好。
例如康熙特别喜爱数学和天文,而这些学科又是从西方传入的,这也就给西方人近距离接触康熙皇帝创造了机会。
马国贤揭开康熙的另一面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
与此同时,基都教会也会派传教士前往新领地传播教义,发展信众。
中国早在明朝后期就有传教士到访过,最出名的就是利玛窦。
因此在康熙年间,中国与西方传教士的往来已经是频繁且常态化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康熙皇帝,自然对西学不陌生。
出于对西学的兴趣,康熙与多个传教士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出名的就有南怀仁、郎世宁等人。
但观察到康熙日常的荒淫并记录下来的,却是一个叫马国贤的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传教士。
马国贤年轻时就立志投身于传教事业,在他二十三岁时,因为画技精湛,他被主教选中进入前往东方的使团。
早在马国贤抵达澳门的时候,他献给康熙的画就得到了赏识,再加上教皇特使对他的大力推荐,因此他一来中国就得以进入热河的避暑山庄,为皇帝服务。
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与紫禁城不同,这里是皇帝的私人场所,皇帝的休闲时光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马国贤在这里给清宫里的建筑绘图,并给康熙讲解欧洲的风土人情。
博学的知识使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厚爱,得以随侍左右,关系十分亲密。
后来康熙去世后,马国贤就返回欧洲,并在临终前写了一本书用来回忆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十三年,这本书就是《清廷十三年》。
书中有大量关于康熙的描述,其中的部分消极内容并未见于中国史书,让人大感惊讶。
马国贤在书中记载,康熙在木兰围猎时会带上众多女眷,如果来了兴致就会拉上帷幕,当众行男女之事,不少官员却对此习以为常。
康熙还有很多恶趣味的爱好。
他喜欢让太监和侍卫去捉一些蛤蟆、蟒蛇之类的动物,然后故意丢在嫔妃面前。看见嫔妃们惊恐地逃离,康熙会得意地哈哈大笑。
又或者是让他的妃子们上山采摘野果,清朝的妇女们有裹脚的习俗,根本不能适应这些劳动,因此往往会摔得鼻青脸肿。
康熙看到嫔妃们如此狼狈不堪,不但不心疼,反倒沉浸在这种新鲜刺激的快感中。
诸如此类的记载书中还有不少,虽然正史之中未见出处,但不代表马国贤记载的就不真实。
康熙对这些传教士都十分优待,他们一直保持着私人友谊。而且刻意诋毁对马国贤并没有任何好处,因此马国贤的见闻真实性是很高的。
之所以正史不记载,是因为中国一直有“为尊者讳”的观念。这种不光彩的事一般是不会记录的。
而且康熙多是在私下放纵自己,史官是外臣,自然是很少见到这种情形。
但是马国贤就不同了,他作为皇帝的友人宾客,能和太监、侍卫这些近臣一起近距离观察康熙,所见到的康熙也就更具真性情。
并且马国贤是外国人,思想观念与中国人不同,对皇帝的敬畏之心也就要淡薄一些。因此见到如此荒淫的行为,他也有胆量去执笔书写。
外国人眼中的康熙
其实康熙也并不是纯粹像马国贤描写的那样荒唐。
在郎世宁等其他传教士眼中,康熙也有不少优点。
康熙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这在他年轻时尤为突出。
他在国务繁忙时常常工作到深夜,除此之外,康熙还要不停地接见大臣,视察地方的治理,可供休息的时间并不多。
但康熙即便忙碌,也保持着旺盛的好学心。
小时候他就以勤奋好学在顺治的儿子中闻名,从小就学会了满、汉、蒙等多种语言,对儒家经典也了如指掌。
长大后对西方的算术、几何也颇感兴趣,还请传教士专门为他讲解,在这方面他造诣颇高。
康熙即便有荒唐的行为,也多发生在他晚年。
此时的康熙已经解决了统治中的大部分问题,人的精力也不如从前,因此也难免志得意满、开始懈怠。
其实如果从中国传统帝王的角度去看待康熙,这些荒淫、放肆并不算是太大的污点。
当时的中国男尊女卑、帝王唯我独尊,比康熙更过分的君主比比皆是,虽然在西方人看来难以接受,但在古代中国也不算稀奇。
马国贤的记载能佐证的就是,康熙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圣人。
高坐于皇位之上的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他具有政治家的才干,也具有常人的性情。那些传教士的回忆录不能推翻康熙的功绩,反而能让他的形象更加丰富具体。
纵观康熙一生,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西北,武功赫赫,捍卫了国家统一,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统治下,清朝走上兴盛,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尽管在生活中有些许道德瑕疵,但谁也不能否认康熙是海内外都交口称赞的伟大君王,是配得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的。
至于康熙是否受后世之人喜爱,毕竟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同,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