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康熙能否称得上千古一帝?意大利传教士的书,揭露他荒淫的另一面
创始人
2025-07-04 18:02:10
0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少有君主能和他对比。

在他的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对外作战连连告捷,奠定了当代中国的版图。因此也有不少人把康熙称作“千古一帝”。

这一时期,有不少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内地。他们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不少人和康熙打过交道。

他们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在他们的眼中,康熙皇帝好像并不是传统史书中那样英明神武,反而在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荒淫无道。

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给康熙的形象蒙上了重重迷雾,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治武功,一生传奇

评价一个帝王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他的政绩和军功,从这方面来说,康熙确实是一个功勋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

康熙六岁登基,在年幼的他面前是一个大权旁落,内政不修,外患四起的局面。一开局,康熙就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环境里。

不过康熙的机智从他少年时就体现出来,再乱的局面,在他的梳理下,也将迎来康熙盛世。

1667年,随着首辅索尼的去世,朝政由鳌拜把持。

对于鳌拜这个目无天子的权臣,康熙日日夜夜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没有能力与他抗衡,于是康熙没有选择与他正面对抗。

而是让太监和侍卫练习摔跤,趁鳌拜不注意将他擒获,然后将权力收回到皇帝手中。

历朝历代权臣架空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能像康熙一样以迅捷的速度、微小的损失就达成了目的的再无他人。

而这时的康熙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已,没有任何的政治历练,可见康熙善于变通,极具政治天赋。

在康熙亲政后的五十多年里,在内政外交上励精图治,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康熙先后平定了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岛,稳定了内部安全。

又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清了东北边界,遏制沙俄扩张。

但康熙在军事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亲征准格尔。

准格尔是当时西北地区强大的游牧帝国,幅员辽阔,对清朝的威胁极大。

在康熙的亲自征讨下,这个庞大国家分崩离析,清朝的疆域也拓展至新疆西藏一带,整整扩大了一倍。

康熙年间如此频繁的战争使清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固,因此有人说,康熙名义上是继承皇位的守成之君,实际上是开创基业的开国之君。

康熙在文治上也有很多举措。

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很深,因此当时民间一直有“胡人无百年国运”的传言。

康熙对此十分担忧,于是在这一方面他下了大功夫去改革。

首先在矛盾最尖锐的土地问题上,他废止了“圈田令”,禁止贵族圈占老百姓的土地和房屋。

同时他还废除人头税,并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康熙还多次免除地方的赋税,将财富藏于民间。

这些措施让百姓渐渐归心,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数量也从战乱时的稀少中渐渐恢复。

康熙还大力推进汉化政策,效仿中原官制,推崇儒家思想。

不仅选拔了大量优秀的汉人官员参与决策,还要求八旗官员也知晓汉族礼仪。

在康熙的不断努力下,民族隔阂大大减轻,也打破了外族政权不能持久的传言。

正是康熙的英明神武让清朝在内地真正扎下根,后世之君都崇拜他的功绩,认为他是能和唐太宗、明太祖并肩的帝王,将他的庙号定为“圣祖”。

但康熙除了治国理政之外,还有不少兴趣爱好。

例如康熙特别喜爱数学和天文,而这些学科又是从西方传入的,这也就给西方人近距离接触康熙皇帝创造了机会。

马国贤揭开康熙的另一面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

与此同时,基都教会也会派传教士前往新领地传播教义,发展信众。

中国早在明朝后期就有传教士到访过,最出名的就是利玛窦。

因此在康熙年间,中国与西方传教士的往来已经是频繁且常态化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康熙皇帝,自然对西学不陌生。

出于对西学的兴趣,康熙与多个传教士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出名的就有南怀仁、郎世宁等人。

但观察到康熙日常的荒淫并记录下来的,却是一个叫马国贤的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传教士。

马国贤年轻时就立志投身于传教事业,在他二十三岁时,因为画技精湛,他被主教选中进入前往东方的使团。

早在马国贤抵达澳门的时候,他献给康熙的画就得到了赏识,再加上教皇特使对他的大力推荐,因此他一来中国就得以进入热河的避暑山庄,为皇帝服务。

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与紫禁城不同,这里是皇帝的私人场所,皇帝的休闲时光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马国贤在这里给清宫里的建筑绘图,并给康熙讲解欧洲的风土人情。

博学的知识使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厚爱,得以随侍左右,关系十分亲密。

后来康熙去世后,马国贤就返回欧洲,并在临终前写了一本书用来回忆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十三年,这本书就是《清廷十三年》。

书中有大量关于康熙的描述,其中的部分消极内容并未见于中国史书,让人大感惊讶。

马国贤在书中记载,康熙在木兰围猎时会带上众多女眷,如果来了兴致就会拉上帷幕,当众行男女之事,不少官员却对此习以为常。

康熙还有很多恶趣味的爱好。

他喜欢让太监和侍卫去捉一些蛤蟆、蟒蛇之类的动物,然后故意丢在嫔妃面前。看见嫔妃们惊恐地逃离,康熙会得意地哈哈大笑。

又或者是让他的妃子们上山采摘野果,清朝的妇女们有裹脚的习俗,根本不能适应这些劳动,因此往往会摔得鼻青脸肿。

康熙看到嫔妃们如此狼狈不堪,不但不心疼,反倒沉浸在这种新鲜刺激的快感中。

诸如此类的记载书中还有不少,虽然正史之中未见出处,但不代表马国贤记载的就不真实。

康熙对这些传教士都十分优待,他们一直保持着私人友谊。而且刻意诋毁对马国贤并没有任何好处,因此马国贤的见闻真实性是很高的。

之所以正史不记载,是因为中国一直有“为尊者讳”的观念。这种不光彩的事一般是不会记录的。

而且康熙多是在私下放纵自己,史官是外臣,自然是很少见到这种情形。

但是马国贤就不同了,他作为皇帝的友人宾客,能和太监、侍卫这些近臣一起近距离观察康熙,所见到的康熙也就更具真性情。

并且马国贤是外国人,思想观念与中国人不同,对皇帝的敬畏之心也就要淡薄一些。因此见到如此荒淫的行为,他也有胆量去执笔书写。

外国人眼中的康熙

其实康熙也并不是纯粹像马国贤描写的那样荒唐。

在郎世宁等其他传教士眼中,康熙也有不少优点。

康熙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这在他年轻时尤为突出。

他在国务繁忙时常常工作到深夜,除此之外,康熙还要不停地接见大臣,视察地方的治理,可供休息的时间并不多。

但康熙即便忙碌,也保持着旺盛的好学心。

小时候他就以勤奋好学在顺治的儿子中闻名,从小就学会了满、汉、蒙等多种语言,对儒家经典也了如指掌。

长大后对西方的算术、几何也颇感兴趣,还请传教士专门为他讲解,在这方面他造诣颇高。

康熙即便有荒唐的行为,也多发生在他晚年。

此时的康熙已经解决了统治中的大部分问题,人的精力也不如从前,因此也难免志得意满、开始懈怠。

其实如果从中国传统帝王的角度去看待康熙,这些荒淫、放肆并不算是太大的污点。

当时的中国男尊女卑、帝王唯我独尊,比康熙更过分的君主比比皆是,虽然在西方人看来难以接受,但在古代中国也不算稀奇。

马国贤的记载能佐证的就是,康熙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圣人。

高坐于皇位之上的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他具有政治家的才干,也具有常人的性情。那些传教士的回忆录不能推翻康熙的功绩,反而能让他的形象更加丰富具体。

纵观康熙一生,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西北,武功赫赫,捍卫了国家统一,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统治下,清朝走上兴盛,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尽管在生活中有些许道德瑕疵,但谁也不能否认康熙是海内外都交口称赞的伟大君王,是配得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的。

至于康熙是否受后世之人喜爱,毕竟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同,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民...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民国飞行员》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女飞...
原创 火... 火烧圆明园之后,十二铜首身在何处?结果让人惭愧 文/戏说 圆明园是清朝时期最大的皇家园林,八国联军侵...
原创 朱... “启奏皇上,王保保没有被抓住,他的妹妹被俘了。” “是吗?把她带来,朕要亲自审问。”朱元璋一听,神经...
原创 朱... 《明史成祖一》: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
原创 朱...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明朝显然是其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尽管该朝代有着丰富的矛盾色彩,但它却以...
原创 朱... 引言 古代皇室的权力斗争、辉煌与沦落,总是让人啧啧称奇。数百位皇帝曾统治这片土地,但真正能留下深刻印...
原创 一... 在明史上,有三个机构令人闻风丧胆,不少耿直忠臣都饱受其折磨,甚至惨死其中,这些机构便是锦衣卫、东厂和...
原创 胡... 朱元璋向来对臣子冷血狠心,朝中无论是位极人臣者,还是一般的功臣,只要是不合他的心意,威胁到了他,都逃...
原创 朱... 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两人——四子朱棣和长子朱标。 朱棣后来继位,就是明成祖,而朱标则...
原创 改... 明朝到了中后期,不仅要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倭寇的威胁,同时内部还有这巨大的社会矛盾,因此不少忠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