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发生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
现代人23岁大多还没结婚,因此在我们眼中,23岁的顺治皇帝已经有了20位后妃、8子6女,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
但对于顺治皇帝来说,或许再正常不过了。
一、爱新觉罗氏的天下
顺治皇帝,是爱新觉罗·福临作为中华帝国的皇帝而得到的称号,而这个称号的内涵,比中国历朝皇帝都要丰富。
顺治皇帝首先是满洲贵族拥戴的所有满洲人的主人,其次还是所征服的所有蒙古部落承认的大汗,再次才是中原帝国的皇帝。
他们臣服于爱新觉罗皇室的时间并不长,要巩固统治,皇室必须进行安抚。而安抚的最佳方式就是联姻,联姻的对象地位越高,越能显示爱新觉罗氏对他们的重视。所以,顺治皇帝娶这些部落的公主格格,就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虽然才23岁,福临已经立了3位皇后、娶了8位正妃、9位庶妃,总共20位后妃。
虽然皇帝三宫六院,但23岁就拥有如此众多的妃嫔在皇帝们中间也是不多见的。原因就在于此。
如此众多的妃嫔,刚刚脱离了渔猎的健硕体魄,又正值盛年,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子女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重要的是,顺治皇帝身份的复杂性还不仅在于此。
以往的中原帝国经过数千年演化,已经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大宗和小宗,其他家族和皇室内的所有小宗都跟帝国没有关系,他们只享受俸禄,却没有管理帝国的权力。
但皇太极时期才脱离奴隶制国家,建立集权制度的清帝国却不完全是如此。
整个爱新觉罗氏家族内部,努尔哈赤时期的八贝勒,后来的八王议政的这些人,从法理上来讲,还或多或少的残留着帝国的管理权、皇位的继承权。
换句话说,福临还没有完全脱离“爱新觉罗氏家族代理人”的身份,如果福临没有足够优秀的直系继承人,那么福临死后,他们有合法的理由继承爱新觉罗氏的皇位。就如同女儿哈赤和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等众多候选人争夺皇位那样。
因此,福临不仅是向自己,也需要向拥戴爱新觉罗氏的满洲贵族、爱新觉罗氏内部的其他皇位竞争者们,保证自己有足够多的儿子,以确保能产生足够优秀的继承人。
所以,顺治皇帝需要数量众多的儿子,为自己的皇位继承增加候选人。
顺治皇帝在日理万机的同时,却在13岁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后更是以每年至少一个孩子的速度开始造人。
可能有人说了,虽然需要妃嫔和儿子,但也没必要这么早就开始吧?毕竟人的生理都还没有成熟。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历史现象。
二、13岁的父亲们
在历史上,越是文明发展时间长的民族,婚嫁和独立的年龄往往越晚;越是文明程度低、发展时间短的民族,贵族们往往越是早熟,婚嫁的年龄也往往越早。
历代汉人建立的朝代,皇帝们在20-29岁拥有第一个儿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很多20多岁登基的皇帝理政能力还很稚嫩,常常被权臣玩弄于鼓掌。
但那些刚刚脱离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却往往不是这样。
首先,他们独立的年龄非常小。北魏奠基人拓跋珪15岁就自称魏王,开启了独立建国的历程,后来的北魏皇帝们也大多在20以前就即位登基,并能独立理政;成吉思汗10岁左右就独立领导部落,20岁就带领军队打赢蔑儿乞部落,随后数年就建国称汗。
其次,他们婚嫁的年龄也非常小。北魏明元帝拓跋嗣16岁就有了自己的长子拓拔焘;文成帝拓跋浚14岁就有了自己的长子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拓跋弘也仅仅只有13岁;隋文帝和唐太宗也是在30岁左右就已经成为外祖父。
而恰恰,顺治皇帝的首次生育年龄也是13岁,他的他的儿子康熙皇帝也在自己14岁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儿子。直到雍正和乾隆,皇帝生育年龄才明显向20岁靠拢。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之所以生育年龄那么早,也是上面这种现象的体现。那么,清帝国的统治者们,文明程度怎么样呢?
刚刚提到,皇太极才刚刚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再往前一代的努尔哈赤才建立奴隶制汗国,努尔哈赤以前还是渔猎部落。所以,顺治皇帝生育年龄偏早或许也是跟这一现象的体现。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文明程度越低,发展年限越短,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也往往比较差,因此长不长寿很多时候完全看运气。
于是,有条件的奴隶主就会较早的娶妻生子,以防止无人继承的悲剧发生,这样就成了一种风俗。
而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之所以生育较早,正是他们虽然入主中原,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风俗。
子彧说
生育年龄早,妃嫔多,身体又健壮,还很需要儿子。所以,顺治皇帝23岁就有了14个孩子是一件必要、必须而且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顺便说一句,顺治皇帝的早逝,或许正与他过早独立理事、过早生育而伤害了身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刚刚提到那个即位年龄小、生育年龄小的北魏王朝,即使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也大多活不过35岁,太武帝拓跋焘44岁成为北魏最长寿的皇帝。
而他们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生育年龄偏早,而帝国政治斗争又太过复杂。年幼的他们独自面对这一切,对他们尚未成熟的生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即位时帝国内部波云诡谲,亲政时帝国对外战争频繁且复杂,还在生理未成熟时就生育了众多的子女,顺治帝的情况几乎同时符合这几种情况。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