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4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封建王朝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政局稳定,皇帝都会在中央以及地方设置不同级别的官僚机构。官僚组织的发展给朝廷处理国家政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不少困扰。
就好比如宋朝时期的冗官问题。何谓“冗官”,是指官僚机构中的官员人数过多,导致机构过于臃肿,从而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宋朝的冗官情况
宋神宗上位后就需要面对宋朝建国以来一个大危机,经济与军事的相继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宋朝稳定发展的局面被打破。而同时,宋朝的朝廷内部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财政危机。
国库更是入不敷出,财政赤字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这也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叫苦连连。加上当时邻国的崛起而宋朝的军事战斗实力下降,难以抵挡外来侵犯。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进行了变法图强,首先是痛批了当时宋朝政府存在“冗官严重”的问题,希望皇帝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对官员实行“减员”措施。
毕竟,养着一大批无所事事的官员,不仅仅会造成机构臃肿问题,更是会导致宋朝出现经济危机,毕竟官员俸禄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宋朝官员数量
根据《文献通考》的记载,宋真宗时期的官员总计10000多人,宋仁宗时期,这个数字又翻了一倍,达到了20000多人,到宋英宗时期又增加了4000多了。
宋神宗时期实行王安石变法,对官员进行改革,整体官员数量也下降了三千多人,而到了宋哲宗时期,官员数量又开始增加一万多人。而这一个数量也在宋徽宗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状态一度高达48000多人。
当时的朝廷并没有过多的官位给这么多的官员去任职,差不多有一万五的官员是处于职位空缺的状态。这个时候,朝廷又在一些州、县增加多个官位,为空缺职位的官员提供职位,冗官问题严重。
三、宋朝出现“冗官”的原因
1、荫补太滥
宋朝的百姓想要当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从军补授、给国库缴纳粮食多种方式获得一个官位。如果自己本身已经是一名官员,但是家中的亲戚想要当官,那么也可以通过“荫补”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当官梦想。
每年皇帝的生日或者是该年号的时候又或者是官员本身退职时,官员本人都是可以给自己家中的亲戚谋讨一个官位的。
在宋神宗实行元丰改制之前,侍御史以上的文官可以荫子,在元丰改革之后,则是必须满足朝请大夫从六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荫子。除了官员以为,皇帝的嫔妃、宋朝的公主也可以通过“荫补”的方法让亲属当官。
在这样的政策下,每一年通过“荫补”当官的官员就高达20000多人,这个人数更是要比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数还要多,占据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2、官制混乱
宋朝时期的官职有官、职、差遣三种。给官员品级定俸禄的为官位,官员的荣誉衔则为“职”,可以为官员提高官员自身的威望,帮助官员增加俸禄,道路的转运则为“差遣”。
宋朝前期的审官院一直管辖着吏部的事务,三司则是管理户部的事务,而礼院只需要管理好礼部的大小事务即可。这其中大多数官员制度的职能类型都是一样的,设置越多的官职反而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冗官情况。
3、官员考核制度不完善
宋朝的官员选拔绝大部分都是延用前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官员进行一个选拔。但是,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规模也更加大规模,考试录取的名额也增加了不少,官员也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而宋朝皇帝为了笼络官员,更好的巩固皇权,对于那些通过科举及第的人员并没有进行第二次考试复查,而是直接录取任用。所以,每一年的科学考试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官员,让官僚集团人数数量越来越庞大。
但是,当时的宋朝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审核要求并没有前朝那么严格。不仅仅省掉了考试的再次复查,很多任职的审核步骤也是相对轻松。
这样一个不完善的管理,也让很多社会上的混混趁机混入其中,空有一职却没有承担职位责任,就如同当今的“吃空饷”一样。
四、冗官问题对宋朝的影响
“冗官”问题对宋朝的影响不仅仅是官员数据庞大这么简单。选拔制度的宽松,让官员中真正有本事的、有真才实学的人非常少,这么依赖就会导致工作的进度进展十分缓慢。
加上宋朝时期官员的职权是非常分散的,面对同一问题也很难协调出一个满意的方案,反而会为了躲避惩罚而互相推脱责任,或者是想要偷懒。
在施展工作时过于磨蹭、拖拉,导致问题一直得不到一个有效的解决。而且,官员人数过多,朝廷需要支付这些官员一大笔的俸禄,直接增加了财政的负担,也让宋朝走向衰落。
宋朝时期的官员又几百发展到几万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主要是因为荫补太滥,官员任职审核过于宽松、官员管理制度混乱等等原因导致宋朝出现了“冗官”问题。宋朝这一问题的出现,也直接让财政的负担增加,国库更是入不敷出。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