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鼓动美国动用核弹轰炸中国大陆,私吞援助中饱私囊,台前台后表里不一,多年来人们都被她开明的表象所欺骗。
甚至美国总统杜鲁门都直言她是“窃贼”,她便是被称作“民国第一夫人”的宋美龄。
宋美龄为何要鼓动美国对大陆用核武器?她的形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宋美龄与蒋介石
1943年2月18日,面对美国参众两院议员,宋美龄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地讲述中国抗战事业的辉煌成就。
为了说服美国增加对华援助,宋美龄不惜直言道:“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
宋美龄言辞之恳切,举例之经典,用词之巧妙,令台下议员为之叹服,演讲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这些掌声代表了美国政界对宋美龄的认可,也拉开了宋美龄访美求援的序幕。
历经长达七个月的巡回演讲后,宋美龄在美国的声望到达顶峰。
此时享受着异国人民爱戴的她或许难以想象,六年后故地重游时,她将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这一切都是她与蒋介石咎由自取的结果。
作为大企业家宋嘉树的女儿,宋美龄与两个姐姐一样,自幼在美国长大,念书。
1917年8月,宋美龄回到上海,随后就以知书达理,容貌出众闻名于上流社会,追求者如过江之鲫。
1922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相识于宋子文举办的晚会上,初次见面,蒋介石便毫不掩饰对宋美龄的倾慕。
可当时的蒋介石只是个在股市中输得一塌糊涂的兵痞,哪怕是没有宋庆龄坚决阻挠,宋美龄自己也看不上蒋介石。
时过境迁,短短五年时间里,蒋介石不仅成为黄埔军校校长、革命军总司令,还带领军队一路北伐攻克上海,在国民党内部与元老汪精卫等人分庭抗礼,俨然已成为“乱世枭雄”,宋美龄也就对他刮目相待。
自1927年3月杀入上海后,蒋介石便对宋美龄穷追不舍。
为了讨得宋美龄欢心,蒋介石不惜挪用军费,也要将宋美龄喜爱的法国梧桐种满整座南京城。
在蒋介石强大的恋爱攻势加之大姐宋霭龄的循循善诱下,宋美龄光速沦陷,最终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
西安事变中的宋美龄
婚后宋美龄跟随蒋介石左右,在国民政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西安事变中得到西方媒体大肆宣扬,蜕变为美国民众眼中的民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第一次在西方高强度见报,受到美国社会广泛关注,是在西安事变爆发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对蒋介石发动“兵谏”,于临潼扣押蒋介石。
这对于不太热衷中国事务的《纽约时报》可谓十分罕见,就连时报20世纪30年代派驻中国的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都表示:
往常有关中国的新闻都被放在第七或第九版等不起眼的位置,像西安事变这样连续刊发15篇头版报道的情况绝无仅有,足见西方媒体对此事的重视。
而《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宋美龄在此次事变中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光是关于她的单独报道就有3篇,与其他人一同出现的报道有12篇,同时宋美龄的名字基本都被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
西方媒体眼中,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主动赶赴西安并参与谈判,不仅体现了她与蒋介石伉俪情深,同时也是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
《纽约时报》之所以鼓吹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发挥的作用,其实背后隐藏着美国社会对宋美龄的文化认同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通过《纽约时报》的报道,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宋美龄就是一个美国化的中国人,而这种认知源于宋美龄的西方背景。
首先,宋美龄曾就读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这让美国人认为宋美龄是美国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她西方化的思想令他们倍感亲切。
其次,比起教育背景,美国人认为宋美龄更伟大之处在于,她以一己之力让蒋介石这位中国统治者连同一大批国民政府高层改信基督教。
这是西方传教士花费数百年都没能实现的目标,而宋美龄却代替他们完成了。
当时的美国普遍希望将中国打造为价值观和社会形态与美国步调一致的国家,同时也是美国在亚洲最亲密的盟友,而宋美龄的存在正好承载了这份希望。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加之媒体造势宣传,宋美龄由此成为美国制造的“第一夫人”,这也为她后来的访美活动埋下伏笔。
抗日访美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面对德军的钢铁洪流,苏联红军节节溃败,前线压力极大,不得不停止对华援助。
在此之前,中国的军援大部分来自苏联,英美官方对中国抗战的帮助少得可怜,如今苏联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蒋介石只得催促英美尽快开启对华援助通道。
而要想让英美提高对中国抗战的重视程度,比较有效的途径便是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让整个美国社会都理解中国抗战的艰辛和重要性。
于是,蒋介石决心进行一次“说服美国”的舆论宣传,这场由他导演和编剧,由夫人宋美龄担任主演的外宣大戏,用两个字概括便是——卖惨。
1942年11月18日,宋美龄乘坐美国政府特供专机飞往美国,于当月27日抵达纽约,随后前往帕费森医院治疗旧疾。
3个月后,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动身华盛顿,这场外宣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其实早在西安事变爆发时,通过媒体报道,美国社会便对宋美龄充满好奇与期待,希望宋美龄如他们想象中那样,是一位具有美国精神的东方美人。
宋美龄与蒋介石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心理,并如他们所愿,向他们展示一个开明进步、落落大方的女性形象。
1943年2月18日的国会演讲中,宋美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演说不仅征服了现场议员,还通过无线电征服了全美听众。
演讲全文迅速登上美国各大报纸,美国社会掀起一阵宋美龄热潮。
紧接着,宋美龄开始了全美巡回演讲,先后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等重要城市发表演说近20次,其中大型演讲7场。
作为外宣行家,宋美龄深知媒体的重要性,每到一地她都会率先召开媒体招待会,争取媒体界支持,美国各大报社也派遣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向世界宣传这场盛大的巡回演说。
一句话概括,当时宋美龄所到之处,美国百姓竭诚欢迎。
直至1943年7月4日宋美龄返回重庆时,此次访美之旅可以说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仅加深了美国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令捐款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还使得美国政府对“先欧后亚”政策产生质疑,并在后续以实际行动加大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当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宋美龄的个人声望都达到了顶峰。
正所谓“月盈则亏”,随着抗战结束,内战全面爆发,而宋美龄虚伪的面具也被随之摘下。
卸下伪装的宋美龄
1948年9月,华北野战军一举攻克山东首府济南,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率先发起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响。
短短两个月里,国民党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全灭,东三省解放,国民政府朝野震动,蒋家王朝的统治进入雪崩阶段。
此时的蒋介石追悔莫及,因为国民政府最后的保命符,正是被他自己丢出去的。
1948年初的美国大选中,国民政府误判形势,将政治赌注押在共和党候选人身上,向共和党提供了许多关于杜鲁门及民主党的黑料。
可万万没想到,杜鲁门居然成功连任,站错队的国民政府遭到杜鲁门的清算,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骤减。
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不得不打出最后一张牌,那便是让夫人宋美龄故技重施,再次通过“夫人外交”为国民政府续命。
1948年12月1日,宋美龄乘专机飞抵华盛顿,此次故地重游,却再不见6年前山呼海啸般的欢迎,徒留一地冷清。
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华盛顿之旅,宋美龄没有被邀请入住白宫,仅仅与杜鲁门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也没有从美方获得确切承诺。
甚至于在12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杜鲁门恼火地表示,自己不知道宋美龄的计划,而且不准备再见她。
杜鲁门的态度等同于对宋美龄下逐客令,也代表美国政府看透了蒋介石试图拉美国下水,让美国成为他火中取栗的把戏,最终选择袖手旁观。
随着国民政府全面溃败,不少美国媒体落井下石,曝光蒋介石夫妇黑料。
而向来看不惯蒋介石夫妇的杜鲁门,甚至在1949年命令FBI彻查宋美龄在美资产。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没想到美国当年援助中国抗日的38亿美金,有7.5亿都被宋美龄收入囊中。
直到多年后,已经退休的杜鲁门仍旧对此事念念不忘,怒斥蒋介石一家都是贼,没有一个手上是干净的。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宋美龄许多言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与以往开明豁达的形象大相径庭。
比如在原子弹问题上,1958年,当宋美龄得知美国五角大楼计划对大陆进行核打击时,宋美龄居然在电视节目中公开表示:欢迎美国对大陆核打击。
另外,美国作家富留尔·考尔斯在回忆录中明确记载,宋美龄曾当面质问她:美国人都是傻子吗?你们有原子弹,为什么不往中国扔?
毫不夸张地说,宋美龄之前苦心经营的伪装,在她沦为战败者后被撕得粉碎,这何尝不是一种咎由自取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宋美龄与人民站在一处,她的成功水到渠成,可当她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她的失败也就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