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不是皇帝喜欢杀人,而是要害皇帝的人太多,他怕啊。”
这句话把皇位的“高处不胜寒”讲的非常明白,作为最高掌权者,每一个帝王应该都会严加防范,监视臣子,防范不臣之心。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的体会应该更加深刻,因为他就是在夺权中取得胜利的那个人,正是:玄武门前惊天变,建成元吉都不见,李渊身在海池间,无奈禅位躲一边。
自己就是用杀弟逼父的手段成功上位的,所以他对臣子们的警惕不仅不会降低,反而还会更加谨慎。
这不,李世民在临终之前,专门把太子李治叫到了床前,在他耳边低声嘱咐:“李勣(jì)太厉害了,你镇不住他,不如直接杀掉。”
李勣是谁?他都做过什么事情?为什么李世民偏偏对他“念念不忘”?
瓦岗名将,本为徐姓
李勣本名徐世勣,出生于隋朝末年,徐家在当地也算是富甲一方,颇具影响力,据史书记载,其家中的奴仆有几十名,存粮足足有数千钟(1钟=610升)。
但是,徐世勣和父亲徐盖,都没有因为自家财力雄厚而去仗势欺人,压榨百姓,反而是家风纯正,乐善好施,声名远播。
因为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穷兵黩武和挥霍无度,隋朝上下都怨声载道,各地起义军更是层出不穷。
距离徐世勣家非常近的一支义军,正是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今河南滑县),于是一腔热血的徐世勣就加入了进来,想要成就一份事业。
可是翟让的才能与见解都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当隋朝派出名将张须陀前来进攻时,翟让见状,吓得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武器拔腿就要跑。
幸好有徐世勣在一旁劝阻,才将军心稳定了下来,后来在他的合理调遣下,瓦岗军不仅大获全胜,就连张须陀也战死阵中。
这一仗让瓦岗军打出了名气,而为了让队伍更有影响力,徐世勣便向翟让建议,不如奉正在逃亡的蒲山公李密为主上,借他的名望吸引更多兵士前来。
李密上位后,也的确毫不客气,自封为了魏公后,就开始领兵征南讨北,徐世勣也在这期间积攒了许多军功。
面对王世充来犯,徐世勣丝毫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用了几个计谋就让敌人数次败北。
随着瓦岗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军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徐世勣敏锐意识到了,有粮就有人!
于是就向李密建议,派奇兵攻下黎阳的国仓,然后开仓放粮,这样还会为兵员而发愁吗?
李密深以为然,当即就派徐世勣领兵前往,结果也确实如他所料,十里八乡的壮劳力听说有饭吃,都赶来参加了瓦岗军,仅仅十天,瓦岗军就扩招了整整20万。
在没有人关注的角落,原本的大哥翟让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密为了完全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便设下了“鸿门宴”邀请翟让,席间将其斩杀。徐世勣在事发后依旧被李密重用。
归属大唐,征讨四方
王世充虽然曾经在瓦岗军身上吃过苦头,但是整体实力还是胜过对方的,李密最终被王世充打败。
想要东山再起,那就得抱个大腿才行,于是他转头就投靠了自己的本家,李渊的唐军。
镇守老窝的徐世勣见老大投降了,不仅没有接管原来的地盘,也没有趁机将土地民册上交李渊去博取好感,而是说:“我们应该将这些整理成奏表交给魏公,让他呈给唐王。”
李渊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欣赏徐世勣的忠心,于是就加封他为曹国公,还赐他可以使用李姓,徐世勣也就从此改名为了李世勣。
李世勣归唐后,依旧投身军旅,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四方,推进全国统一。
公元626年,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成功继承大统,李世勣也因为需要避讳,再次改名为了李勣。
和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一样,唐朝同样受到了北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尤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突厥部落。
李勣和李靖两位名将,分兵从两地出击戈壁,之后成功会师,大败突厥,俘获士兵五万余人。有此功绩,李勣的名字在突厥部落中如雷贯耳。
于是李世民就将李勣任命为了并州大都督,整整镇守边疆16年,在这期间,很少有突厥军队敢来进犯。
李世民听说后,还不仅自豪地说:“古人抵御外患,常常耗费民力修筑长城,然而作用还不如朕起用李勣的多。”
这不,贞观十五年,召李勣回朝的命令刚刚传来,薛延陀和回纥等部落就开始起兵闹事,李勣只好再次临危受命,同样大胜而归。
为了表彰功劳颇大的文臣武将,李世民专门建造了一处凌烟阁,选择了24人的画像放入其中,后世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勣也在其中。
侍奉三朝,极尽哀荣
回朝后不久,李勣又跟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这一次,李勣却反而被降了职,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被降职的这段时间,李勣受到生命危险的几率比连年的征战还要高。原因就是,这是李世民对他的试探。
常年的军旅生涯,让亲征回朝的李世民元气大伤,不久后便一病不起,李世民可能也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就开始逐步安排起后事。
首先就是要保证太子李治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其中最可能出现的障碍,自然就是李勣这样功劳显著的前朝老臣了。
一天,李世民将儿子叫到床前,向他讲述了自己的计划:“李勣一生功劳无数,我在的时候,他会听命于我,但是你对他却毫无恩惠,如果镇不住,不如直接将其杀掉。”
“所以我会先将李勣贬出京师,如果他被贬没有怨言,那么你就拥有了施加恩惠的机会,等上位后一定要重新起用李勣,那样他必然会对你无比忠心了。”
或许李勣真的忠心耿耿,或许他明白这是皇帝的试探,但不管怎样,李勣通过了考验,他在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的怨言。
李治继位后,也听从父亲的遗训,重新重用了李勣,李勣也确实老老实实的服侍李治,无条件的支持让李治也将李勣当成了自己的心腹。
李勣生病,李治会亲往探望,李勣受脚伤,李治便将自己的马车让给他坐。俗话说的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李勣在公元668年,还成功帮助李治平定了高丽。
尾声
就在完成最后一份军功后不到一年,李勣病逝,享年76岁。李治不仅宣布停朝7日,自己还放声痛哭,亲赐棺木,登楼送葬,并且要求太子李弘为李勣扶灵。
李勣的坟墓也仿照霍去病那样,修筑成了阴山与贺兰山的样貌,用来表彰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