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从卫青的出身说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在秦末就流传开来,可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摆脱不了对出身的看重。
自战国以来,匈奴一直是我国北方的重患,到了汉朝时它发展之迅速,已经严重危害到汉朝的统治与中原的百姓,汉武帝登基后先后曾屡次出兵讨伐,可并没有取得卓越的效果,直到卫青的出现。
卫青,字仲卿,出生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郑季是平阳侯府的奴隶,母亲卫媪则是平阳公主家的女仆。由于身份低微,卫青的成长环境十分艰苦。
然而,正是这种逆境,塑造了卫青坚韧不拔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因为姐姐卫子夫的缘故卫青被选拔入宫,成为汉武帝的侍从。他聪明机智,为人正直,深得武帝信任。
公元前139年,卫青首次随武帝出行,便展现出过人的勇武。当武帝的车辆遭遇险情时,卫青临危不惧,英勇救驾,因此被武帝封为建章监。此后,卫青的仕途一帆风顺,逐渐晋升为朝廷重臣。
公元前133年,匈奴兴兵犯境,武帝决定对匈奴展开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卫青担任车骑将军,率领大军进攻。这是卫青第一次担任主帅,但他却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部队出塞,取得首战胜利,斩获匈奴千人。此后,卫青又连年出击匈奴,屡立战功,成为匈奴人心中的噩梦。
从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北再也不敢来犯中原,卫青离世后,汉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将他的画像悬挂在未央宫,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
从卫青的履历上,似乎无懈可击,可他为后世文人批评的最重要的两点,其一很多人都是认为他是靠着卫子夫上位,其二在史料的记载中卫青对于汉武帝非常谄媚,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也对刘彻战战兢兢。
早在唐代王维就提出对卫青的质疑,他认为卫青能驱逐匈奴是靠的运气,而真正的功臣则是李广,他却因为时运不济落得个李广难封的下场。
对于卫青谄媚苏轼更是说道:“汉武帝在上厕所的时候接见卫青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像卫青这种人只配给汉武帝舔腚”。
这种言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极为恶毒,用现在的角度来看都可以接受法律的制裁了。
卫青一生封侯拜相,平步青云,而苏轼一生却飘零落难,一生之中五次被贬,最高峰时距离宰相不过一步之遥,最差的时候成为没有实权的县官,这也许是苏轼对于卫青最大的嫉妒,论出身苏轼一门三杰,拜师欧阳修,论才华苏轼自比天高,可两人的境遇确实天差地别。
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苏轼又是一个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他对汉武帝素来瞧不上眼,认为汉武帝的改革与扩张导致了国家百姓的贫瘠,实乃穷兵黩武,所以对卫青更是带有个人的偏见。
苏轼对于卫青的看法也从侧面说明了宋代文人对武将的不屑与误解,这代表着苏轼的局限性也代表着那个朝代的局限性,也许从那时就注定了宋朝最后的悲剧。
而现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卫青在他们眼中所谓的黑点实在不值一提,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只能把自己做到最好,而所谓谄媚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这也是一种民智的自保方式罢了。
纵观卫青一生无论从功绩到私德几乎无可指摘,这样的人不应该遭受后世的侮辱,民族英雄的称号毋庸置疑。
苏轼的才情冠绝古今,可人无完人,他的政治眼光和儒家局限性让他注定只是一个顶级的文人,而无法更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