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陈炯明原来和孙中山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创始人
2025-07-04 11:32:13
0

陈炯明,1878年生,广东海丰人,和孙中山是广东老乡,他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认同孙中山的主张,后来又参加了黄花岗起义,算得上是一个辛亥元老,当时孙中山有三个亲信之人,胡汉民,汪精卫,陈炯明,如果不发生后来的炮轰总统府兵变,也就没有后来蒋介石的出头。

陈炯明的思想理念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孙中山非常信任他,把最开始的老本二十个营的兵力给他领导,后来还让他当广东省长,陆军部长,全权管理广东一切事物,

而陈炯明也确实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他把广东经营的井井有条,开办新学,支持新文化运动,查办妓院烟馆,扶持工商业发展,一时间广东各界纷纷称赞,陈炯明的名望达到高峰。

孙中山和陈炯明

而就连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都和他关系不错,为了陈炯明的邀请,陈独秀甚至连共产党一大都没有参加,赴广东帮陈炯明从事教育工作,陈炯明的思想倾向革命,这和陈独秀不谋而合,而且陈炯明还和列宁成了朋友,两人经常通信,进行思想交流,他还支持自己的老乡共产党员彭湃在广东的工作,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让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甚至是列宁都受欢迎的人物。

彭湃

坦诚的说,陈炯明在广东的工作确实搞的不错,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活跃,孙中山北伐需要的钱都是从广东出来的,这一点陈炯明功不可没,况且这个人不贪不占,不好女色,生活简朴,连孙中山都说,这方面陈炯明比他还强。

然而分歧也就从这里开始了,所谓合久必分,陈炯明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位地方豪强,他的一切政策,出发点都只是为了广东。从他个人来看,陈炯明比起武治更倾向文治,发展教育、实行省宪、亲近左派运动,都是他可圈可点的积极一面,但他的政策不出广东,而只是想割据自己的岭南一隅,而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全国的统一,全国的富强和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以及对抗日本侵略做准备。

在这种大一统思想占主流的情况下,陈炯明自然沦为反派角色,而孙中山着眼的是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并且要广东牺牲一部分利益去支援全国的革命,这就不可避免的和陈炯明的思想理念发生冲突了,虽然开始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但是随着后来形势的发展,就连陈独秀都闻出火药味了,他以老朋友身份告诫陈炯明,要和孙中山保持一致,但是陈炯明已经听不进去,只是表面上敷衍,随着后来事态进一步升级,陈炯明的部下发动了炮轰总统府兵变,要不是时任警卫营长的叶挺拼命拦击,和后卫营长薛岳断后,孙中山就真的有可能革命事业终止了。

叶挺救驾有功

事后有人撮合两人,孙中山很大度,只要陈炯明写个认错书就可以了,然而陈炯明不写,两人终于反目。

当然思想理念归思想理念,陈炯明这个人的气节还可以,当时日本人拉拢他,看他生活困难,给了他八万元银票,他在钱上打了个xx不要,后来还组建了致公党,成了第一任领导,

1933年陈炯明病死,死时连棺木都没有,用自己母亲的代替,当时报纸上说:国民党少了个敌人,世间少了个好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普通读书人跻身官场的最佳途径。 唐宋很多文人都参加过科...
原创 隋...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华夏自西晋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还创造了维持23年的太平盛世-开皇之治,...
原创 倘... 前言 隋朝末年,天下已是乱象丛生,各地农民起义军林立,窦建德就是在那个时代崛起的。他重义气,爱民如子...
原创 宇... 隋朝末期,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不仅好战还大兴工事,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百姓和士族的愤怒,最终农民被迫...
原创 妄... 大家一看题目都知道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清朝的小说怎么可能有尴尬癌呢?然而作为小说中的隋唐第九好汉,花...
原创 三... 三英战吕布时,整个天下有几人可以挡住吕布80回合?关羽和张飞落榜 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一共18路...
原创 历... 说起古代的皇帝,一般人想到的便是他们龙袍在身,坐拥天下、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之间 虽然君王最要紧的...
刘邦称帝后为了不让父亲给他下跪... 前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道一直是最为人们所推崇的美德之一。然而,世人对于"孝"有着不同的理...
原创 赵... 说起赵括,就必然会与“纸上谈兵”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当年的长平之战中,赵括葬送了赵国40多万大军,不仅...
原创 1... 前言: 1983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进京开会。 会议结束后听闻黄克诚生病住院,于是便赶忙赶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