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三藏取经回到大唐的结局只能说很一般
创始人
2025-07-04 09:32:33
0

对于三藏法师最正确的称谓应该是“玄奘法师”。公元664年,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的,李治收到一份折本:六十三岁的玄奘法师圆寂了。消息传来李治十分哀伤。京师百姓听闻之后是,“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万余人”。但问题在于,与民间的积极踊跃相比,朝廷的反应很低调,给的评价和待遇并不高。而且没有追赠和追谥,也没有官员参加葬礼。

要知道,玄奘生前的地位很高,李治的儿子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因为当时武则天难产,帝后二人寄希望于玄奘,希望得到佛主的保佑。玄奘说:“如果生男出家,我可收为弟子”,李治当即允诺。同意李显名义上出家,“号为佛光王”。虽然李显没有出家,但作为玄奘弟子却是肯定的。

玄奘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李世民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他分忧朝政,最后都被婉言谢绝。但李世民实力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但在李治登基之后,玄奘的政治地位却降低了。原因就在于玄奘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系莫逆,当李治要打压这些辅政大臣的时候,玄奘也就是被打压和冷落的对象。当李治决定翦除外戚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地被划入外顾命大臣一边。还有一点就是,玄奘在朝堂和民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巨大的声望,也是唐高宗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在长孙无忌等人被铲除之后,玄奘意识到了危机,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翻译佛经,结果被李治驳回。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要求改往玉华寺翻译佛经,李治准奏了。玉华寺原为行宫,后改为皇家寺院。玄奘从长安前往玉华寺显然是出于避祸,是政治形势所迫。在玉华寺。玄奘开始翻译最有名的《大般若经》。此书是梵文本,有二十多万卷,翻译起来十分困难。玄奘最初想翻译成缩减版。

可是夜间做梦,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与翻译之事有关,所以决定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结果当晚,玄奘梦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彩照人。但《大般若经》翻译结束的时候,玄奘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某日给弟子托付后事::“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公元664年,正月九日,玄奘已经卧病不起了。十四日后半夜玄奘圆寂。是夜暴雨倾盆,宿灵守者仍三万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领高森隆介部队于南京中华门外掘出法师顶骨之部分,日本将其掠回供养。万幸的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三藏顶骨终被迎至台湾,供奉于玄奘寺供养。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强国的存在,因此在国力强盛之时中国...
原创 咸... 世人皆知慈禧,却鲜少闻慈安。 世人皆恨慈禧独断专行,却少知慈安为慈禧所忌惮。 慈安与慈禧,她们同年选...
原创 清... ——【·前言·】——» 在古代,人口问题一直是至关重要的议题。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各个朝代...
原创 民... 兵荒马乱事事乱,民国时期,没有几个人能高枕无忧。今天要说的是一件“小事”,但看到结局后,你多少会有一...
原创 如...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贪官,想必非和珅莫属。这位出身书香门第、曾经清正廉明的官员...
原创 和... 和珅,这位满族官员可真不简单,横跨乾隆和嘉庆两个皇帝时代,竟然在朝廷里混了整整30年!他用各种办法捞...
乾隆去世后被儿子嘉庆上庙号为高...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弘历在养心殿去世,乾隆去世当夜,他的...
原创 民... 1958年的某一天,一个乞丐在路上颤颤巍巍,他已经多日未进食,这时候别说是大白馒头了,就是剩饭剩菜就...
原创 清... 清朝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处长认为应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来看。消极的方面归纳概括起来有“辫子戏”...
原创 民... 民国之乱,土匪就是一大特色。今天说两个老百姓的真实回忆,看看那个时代普通人生存的艰难。 胡腾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