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同治大婚,洞房花烛夜,两人喝完交杯酒,同治轻轻托起皇后的下巴,柔声道“背几首李白的诗来给朕听听!”
皇后点头,随即诵了几首,同治开心不已,又拉着皇后喝了次交杯酒。
两杯酒下肚,同治望向皇后情意绵绵,接着便是一番云雨,再睁眼便是次日了。
两人婚后相处,更是浓情蜜意,哪知身为母亲的慈禧,心里却堵得慌。
事实上,同治继位后,慈安与慈禧垂帘听政,两人虽表面上一派祥和,暗地里却在互相较量。
而慈禧对慈安很不服气,但碍于自己是母凭子贵才成了太后,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同治长大开始选皇后,两人的较量才摆上了桌面。
当时慈禧看中的是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慈安选中的是状元郎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两人各执一词,没办法只好让同治自己选。
哪知同治拿着玉如意就奔阿鲁特氏去了,怎料刚迈出一步,就被慈禧叫住,“皇儿呀,你可想好,大清朝两百多年了,都没出现过蒙古皇后,后妃都是满洲的。”
同治一听,立刻反驳,“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人,她还辅助过两代君王呢!”
慈禧气得青筋暴起,只好说了句,“随便你!”
于是,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后,富察氏成了惠妃。几个月后,同治大婚,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婚后,阿鲁特氏大方得体、温柔娴静,从同治到宫女太监,都对她又敬又服,唯有慈禧看见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每每见同治对她宠爱敬重,心里愈发堵得慌。
因此,阿鲁特氏去请安,慈禧没给过一个好脸色,而惠妃一去,慈禧就关切地嘘寒问暖。
而惠妃去请安时也很少说话,总是站那默默流泪,弄得慈禧总觉得她受了莫大委屈。
不过同治婚后,一直和阿鲁特氏厮守在一起,确实从不去惠妃那。
为此,慈禧隔三岔五就会训斥同治一顿,比如“惠妃贤惠,你得宠幸她!皇后不懂规矩,她得好好学,你不要老待在皇后那,耽误朝廷大事!”
同治听后,气愤不已,却不敢顶撞,但此后即不去皇后那,也不去惠妃那,独自住在乾清宫里,阿鲁特氏只能独守空房。
然而,这还不算完,慈禧将小夫妻分开后,就开始时时处处监督阿鲁特氏,好找她的茬。
一天,慈禧让阿鲁特氏陪自己看《盘丝洞》,这个戏,慈禧看了很多遍,依然百看不厌。尤其是其中男欢女爱的片段,戏子们演得很是认真,慈禧高兴地拍手叫好。
可是,她一转身,立马气不打一处来,阿鲁特氏面对着墙根本不看台上,任凭慈禧怎么说,她都无动于衷。
这让慈禧十分难堪,为惩罚阿鲁特氏,慈禧决定要好好查查“承幸薄”,也就是同治宠幸妃子的记录,她要让阿鲁特氏一直独守空房。
谁知一看吓一跳,同治这两个月,即没宠幸阿鲁特氏,也没宠幸后宫其他妃子。
慈禧,心里一紧,忙命李莲英去查,结果发现同治竟频繁出入青楼。
与此同时,同治发现,自己染上一种奇怪的病。但眼看就是慈禧的40大寿,他因为忙着给慈禧准备寿辰也就没在意。
慈禧见儿子费心费力给自己准备寿宴,累得够呛,也就不忍心责怪他出入青楼了。
然而,不幸的是,慈禧生日一结束,同治就病倒了,太医开的药喝了9天也不见好,慈禧急了,再一招太医才知道儿子得的是花柳病,她吓得不轻,但为了皇家尊严只能对外说是天花。
阿鲁特氏实在担心同治的病,想去探望,慈禧却不允许,无奈她只能偷偷跑去探望。
谁知阿鲁特氏一进同治卧房,看见他骨瘦如柴、满脸泡、双目无神,顿时泪如雨下。她心疼地伸手去拉同治的手,却被拒绝了。
同治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但生怕自己死后阿鲁特氏受苦,便克制住泪水交代,“朕万一驾崩,你要保重身体,顺利生下皇儿,悉心教导,若生下格格,将来给她挑个好夫婿,朕会保佑你们!”
阿鲁特氏听后,难过地放声大哭。
正哭得伤心时,慈禧突然进来,阿鲁特氏顾不上擦泪,忙跪下磕头。
慈禧见阿鲁特氏哭,觉得晦气,一句“皇上需要休息!”就将阿鲁特氏撵了出来。临出门时阿鲁特氏回头看了眼同治,再次落泪。
几天后同治去世,慈禧立4岁的载湉(同治的堂弟兼表弟)为帝,而阿鲁特氏那时才知道,偌大的皇宫根本没有她的立足之处。
之后,慈禧不仅将她软禁,还下令不许任何人给她送饭,阿鲁特氏熬了2个月就去世了。
【九仙月】
阿鲁特氏进宫时19岁,死时刚刚22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不过是清王朝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倘若她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么她可以自己选择嫁谁不嫁谁,也可以有喜欢的工作,以她的才华甚至可以活得潇洒自在。
只可惜她生在那样的时候。
不得不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时代。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