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属于冷兵器时代,真正的胜利主要依靠兵力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明朝时期,无论战争成败,气势都没有输过。永乐八年,明成祖亲征蒙古,动员了50万人。然而,在土窑堡之变中,明英宗一举葬送了20万人。即使到了明末,如萨尔浒和松锦之战,大明仍然能派出超过10万人。然而,清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康熙征噶尔丹时,出动了10万人;昭莫多之战也动员了9万人,成为清朝出动兵马最多的一次。然而,清朝晚期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洋人曾两次攻入京城。而在最重要的八里桥之战中,清朝仅调动了区区3万人,这令人唏嘘不已。
清朝不仅对外战争中如此,对内也表现不佳。太平天国起义时,北伐军几乎逼近京城,大清不得不东拼西凑地调动僧王和胜保等4至5万人镇压。即使在天京附近组建了江南北大营,也只有4至5万人。后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依靠湘军等非正规军队,形势十分艰难。相比之下,朱元璋平定天下时,动员了191万人,到了永乐、宣德年间更是达到了310万。考虑到清朝人口比明朝多得多,清朝军队数量本应更多,但实际情况却相反,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要从满人入主中原说起。吴三桂迎接清军入关,崇祯皇帝几乎将一半的江山拱手让给了清廷。满人本就是少数民族,人口有限,虽然入主中原,但满蒙汉八旗总人口不过20万。为了维持满蒙汉八旗的优势地位,清廷一直实行“内重外轻”的政策,对汉人组成的绿营不太重视,其人数也不超过60万,且非常分散,调动流程复杂,效率低下。因此,清朝军队规模较小。另外,清朝疆域广阔,国防形势相对较好,用兵频率也较低,也是导致军队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与此不同,大明朝逐步征服天下,朱元璋登上宝座并非易事,需要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强敌,没有强大的兵力是不可能的。此外,北元仍占据着内外蒙古等地,对大明构成威胁。面对如此强大的边境威胁,没有强大的军队是不安全的。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由于大清国实行闭关政策,与西方军队存在本质差异。加之大清政府已被鸦片腐蚀,整体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尽管大清总体上拥有兵力优势,但面对英国海军的机动性,清军束手无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京城有10余万清军,但未能有效防御英法联军登陆,清军参战人数不到5万。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动员了10万人,但日军掌握制海权,迅速转移兵力攻下威海卫,导致清政府不得不投降。这种差距让清军陷入被动,即使拥有更多的军队也难以战胜敌人。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距离现代较近,资料相对齐全,调动兵力也有详细记载。相比之下,明朝的记录可能存在夸大之处。然而,清朝能够以如此少的兵力统治数百年,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如果清朝立国之后能够完全的满汉融合,大力启用汉人,或许清朝的结局不会如此难看,中国也不会陷入百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