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大清王朝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固伦纯禧公主的女性,明明生于王爷侧室之室,却一生荣获长公主之宠,并且令大清三代帝王对其倍感怜爱。
她生于王府却被抱入宫中
固伦纯禧公主,出生于康熙十年十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71年,满清皇室子弟。众所周知,“固伦”二字属满语词汇,象征天下、国家、尊贵、高雅,通常特指皇后所生之女—固伦公主。
然而这里的固伦纯禧公主,虽然有着“固伦”的称号,其实却并非皇后与帝王的亲生之女。固伦纯禧公主的父亲是当时皇帝—康熙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常宁,母亲则是恭亲王的庶福晋晋氏。按理说,既是王爷之女,而且生于侧室福晋那里,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拥有“固伦公主”的封号。
究其内因,原来如此
古往今来,很多封建朝代都习惯于封长子为太子。然而,对于由少数民族掌权的大清王朝而言,太子之选却没有这样的规则,而是更多地通过年龄、才华、品性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顺治十八年,清世祖顺治皇帝驾崩,临走之前将三阿哥玄烨定为太子,并拟写诏书。当时太子的备选人物有,二皇子福全、三皇子玄烨、五皇子常宁,而玄烨之所以能够得到顺治皇帝的偏爱,则是因为其身体条件更好一些。
古代社会医学落后,一旦患上天花等重大疾病则经常以丧命为后果,除非侥幸治愈,此后便可形成免疫力而不再受天花的威胁。
而三皇子玄烨在年幼时曾染上天花,并且在太医不遗余力地救治下成功痊愈。顺治皇帝考虑到历代皇子生命脆弱、经常早年夭折,便决定确立大病痊愈而免疫力更强的玄烨为太子。
玄烨即位后称为康熙皇帝,父亲授封的四大辅臣虽然可以帮助自己处理重大国务、稳定朝中纲纪,但同时他们也以庞大的政权实力对皇位产生着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从小一起长大的福全和常宁,则成了康熙皇帝在危机四伏的皇家政局中最靠谱也最可信的助手。
康熙六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康熙十年,常宁被封为和硕恭亲王。此前,历朝历代无数皇子因为被太子猜忌会争夺皇位而惨遭灭口,福全和常宁不仅没有遭到贬斥和杀害,而且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而屡受提拔、赏赐,自然也从心底对其感激不尽。
康熙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恭亲王常宁的侧福晋晋氏生下一个女儿,常宁感到欣喜不已。第二天得到消息的康熙皇帝索性与恭亲王商议,提出要把这个娇嫩可爱的女儿抱到宫中来抚养,并且许诺给她终身恩宠而不受半点委屈。
自己的女儿能够得到当朝皇帝的宠爱,常宁自然喜不自胜,虽然女儿一生下来就要面临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可为了讨皇帝开心,常宁即便不舍也只能满口答应。
康熙皇帝这边,将恭亲王的女儿抱来宫中抚养,为其提供公主的待遇,主要原因有三。一来,为皇室增添子嗣。皇帝子嗣向来甚多,但是长命之人却少之又少,常常不是体弱早逝、忧郁而终,就是在激烈的争权夺利的环境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所以,多子多孙对于一个家族的政权稳固而言,不失为一件大事。在这位公主进宫之前,康熙虽然已经生有三子二女,但都纷纷幼年去世。康熙皇帝接连丧子悲痛难掩,只好把自己深沉的爱子之意寄托在自己的亲侄女身上。
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前前后后的女儿有21位,而这里由恭亲王所生的大公主便是其中之一。
二来,拉拢恭亲王对自己忠心不二。固伦纯禧公主作为恭亲王的亲生女儿,自然是其十分宠爱的心头肉,如若康熙皇帝对其视若己出、百般宠爱,自然可以轻松获取恭亲王的感激和信任,从而在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中坚定的站在康熙皇帝这边为其效力。
最后,满足日后公主和亲之事的需求。古代社会生于帝王之家的女性,大多作为政治牺牲品来嫁与外族为妻,从而免去两军交战的生灵涂炭。尤其在清朝时期,这种通过公主外嫁和亲的现象则更加繁多。很多时候,皇帝自己的女儿没有那么多,则难免用到王爷、贝勒的女儿来以假乱真。
诸多因素致使之下,康熙皇帝将恭亲王的女儿接来宫中抚养的事情也就合情合理。入宫之初,康熙皇帝不仅为其提供与公主同样的生活待遇,而且在将子女们重新序齿的时候,将侄女钦定为“大公主”。
一生受宠于三代帝王
有了大公主的封号,这位作为康熙亲侄女的公主在皇宫之中也备受尊崇,不管是皇后、妃嫔,还是康熙的其他孩子,都对其非常宠爱和迁就。通常而言,即便是皇家女子,也早在十四五岁就已经出嫁成家,可这位大公主却直到二十岁时才外嫁蒙古,并且在出嫁前还得到了“和硕纯禧公主”的封号。
大公主外嫁蒙古,虽然毫无意外地带有和亲的使命,但对方是蒙古郡王的孙子—般迪,位高权重、相貌英伟,也不至于委屈了大公主。出嫁之日,康熙皇帝按照正统公主的规制给大公主赏赐各种陪嫁物品、极尽奢华。
后来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位。雍正皇帝按辈分来说,是大公主的弟弟,他深知父亲生前十分宠爱大公主,又怕她远嫁他乡深感孤苦,加上小时候姐姐对自己的悉心照顾也历历在目,便加封大公主为“固伦纯禧公主”。
固伦公主的封号一般只有皇后亲生的女儿才有权享用,而大公主作为亲王之女却依旧获此殊荣,足以见得雍正皇帝也像自己的父亲一般,对大公主宠爱至极。除了平时派遣侍臣为大公主赠送一些贵重物资外,雍正帝还在大公主生病时,专门派人将宫廷中上好的药物遣送过去,可谓是牵挂之至。
雍正四年,驸马般迪不幸去世,留下大公主和儿媳孤苦伶仃。为了让自己的儿媳有所依仗,大公主曾写信给雍正皇帝,希望雍正皇帝允许自己带着儿媳回京居住,并且赐予自己的儿媳格格封号。这样,除了可以让自己回到家乡妥善治病,还能够让无依无靠的儿媳妇儿在多年之后不被欺凌。
看了大公主的信件,雍正帝毫不犹豫便派人接大公主回京,并且按照大公主的意愿赐封其儿媳以固山格格的封号。殊不知,正常而言,唯有朝中贝勒、贝子之女,才能被封为固山格格,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大公主依旧有着异于常人的偏爱和荣宠。
此后,雍正皇帝在位数十年而匆匆离世,由其四皇子乾隆接替皇帝大位。论辈分,大公主是乾隆皇帝的姑姑,乾隆皇帝虽然不像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一样,与大公主有着长时间的接触而情感深厚,但却如祖父、父亲一般,本着作为晚辈的职责,对大公主呵护备至。
大公主在回京后,处事非常低调,没有重要事宜从不外出招摇,可乾隆皇帝却从来不曾忘记这位深入简出的姑母。每逢佳节庆典,乾隆皇帝都会第一时间派遣宫人,为大公主送去祝福和各种珍贵物件儿,生怕怠慢了大公主。
乾隆六年十二月,享年70岁的大公主黯然去世。乾隆皇帝听到这一消息,都来不及准备,就急匆匆地飞奔到公主府,并且下令让大臣刘统勋帮忙料理大公主的丧事。
大公主一生备受康乾雍三代皇帝的恩宠,虽是亲王之女却终生享受着嫡系公主的待遇,并且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公主,叫人不禁感叹,命运如此,夫复何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