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朱棣怎么也没抓住他?
创始人
2025-07-03 15:32:07
0

《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南京沦陷,建文帝不得不落荒而逃,于是他凭着朱元璋曾留给他的剃刀和僧袍成功逃脱而出,甚至为了掩盖自己的行踪而制造了自焚的假象?

朱棣并不相信这一事实,于是他派遣人员去搜寻建文帝,希望能搜到建文帝的尸首。究竟何为真相?真正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朱元璋是建文帝的祖父,最初皇位并不属于建文帝,奈何当时的太子朱标身体不好,疾病缠身而亡,皇位这才被朱允炆获得。

但朝中大臣岂能轻易向这位新帝俯首称臣,于是开始百般刁难朱允炆。朱元璋见状决定施以计谋,以此来让群臣承认这位未来的皇帝。

朱元璋发布了一个公告,声称现在自己是国家的皇帝,自己想要立谁为未来的皇帝岂是大臣可以随便置喙的,一切均由自己说了算。

虽然表面上这样讲,但朱元璋内心仍然非常担心自己的权力,害怕权力丧失掉。万般考虑之下,朱元璋决定重新启用分封制,将儿子们派去边疆,让他们在那里保卫祖国的江山。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允炆作为新的皇帝,身为一国之首,却没有一国之手该有的话语权。他的叔叔们手握重重兵权,整蛊一个新的皇帝简直易如反掌。

朱允炆本身性格就软弱可欺,不够果敢,面对手握兵权的叔叔们,他无可奈何只得向朱元璋求助。他曾询问朱元璋,如果叔叔们将矛头指向自己,自己又如何反抗?

面对此项疑问,朱元璋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朱允炆提出了通过自己的仁慈和友好来对待气势汹汹的叔叔们,希望能以此种方式感化他们,实在不行就凭借着自己一国之君的地位削弱他们的兵权,将他们贬为庶民。

听到这里朱元璋更加担忧了,他也在想如果自己的儿子们有一天要反抗孙子朱允炆的统治该如何解决,他曾经也有削藩的愿望,只是还没有投入到实践中。于是只能将文官赠给朱允炆,希望能帮他解决统治的烦恼。

于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就成为了朱允炆的帮手。此三人中,方孝孺有文人风骨,属于三者中能力突出之人。齐泰,黄子澄既没有才气,又没有文人风骨,只会斗斗嘴,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棣决定造反,建文帝只统治了四年就被朱棣攻破了都城。史学家主张建文帝死于自焚,也有部分也使声称建文帝是在逃跑的过程中离世的。不过建文帝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究竟死因是何我们仍未可知。

《明史稿》有与建文帝身亡相关的记载,其中显示建文帝死于自焚,朱棣也找到了他的尸体,并在尸体前哭诉,自己的目的只是想要清肃朝堂,并不想越权造反,于是将建文帝厚葬了。

《明史稿》是朱棣在位时的书籍,所以其中记载的内容必然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记录的史官除了考虑史实外,还需要树立朱棣的正面形象。那么建文帝身亡的过程以及朱棣是否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仍是未解之谜。

《大明风华》电视剧是这样叙述的,朱元璋生前就已经将逃跑的路线告诉了朱允炆,希望他能在危急之时通过这些道具自救。朱允炆成功逃脱出了南京,并选择了出家。

朱棣在位时从未放弃过寻找建文帝,他希望能将建文帝灭口,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建文帝确实从朱棣的手中逃脱了,至于逃到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每年都有建文帝登基日,也有史料表示,建文帝成功逃亡后,来到了苏门达腊岛,这便是建文帝登基日的由来之因,甚至还有人主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找出当年逃亡的建文帝。

事实怎样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需要正视历史,要以史为镜,从中吸取教训,以此来更好地实践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夏... 夏朝在历史上是个有很多争议的朝代,至今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夏朝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认为司马迁为了写《...
原创 能... 僧王僧格林沁,他是道光皇帝的外甥,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在晚清的时候,流传着一种说法,南有曾帅(曾...
原创 军... 字数:2039字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文案/史忆铭心 插画/史忆铭心 不断扩张后,拜占庭成功复兴罗马...
原创 基... #头号有新人# 约瑟夫·拉辛格,教皇本笃十六世,于2022年12月31日(周六)去世,享年95岁。他...
原创 他... 从唐末就渐渐独立于中华的越南,后来只在明初曾经回归过中国二十年。 提到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么一...
离经叛道:胶莱运河与元明两朝的... 通常印象中,古代吏制国家的漕运网络,完全是与海洋贸易完全相抵触的反面系统。前者依托内陆运河工程,建立...
原创 晋... 姬重耳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领导人。晋国是周王室北疆的重要护卫者,封疆在今山西...
原创 庞...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
原创 张... 公元前314年,张仪出使楚国回来后,神采飞扬地向秦惠王汇报:楚国同意结盟。没想到刚一说完,秦王就勃然...
原创 元... 文|南破青丝蛊 编辑|南破青丝蛊 前言 唐代至宋、元、明三朝,上至京都,下至州郡县,皆有供奉孔子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