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58岁雍正突然驾崩。25岁乾隆听到遗诏伤心欲绝,趴地上号啕大哭,任谁都劝不住。岂料,他继位后做的3件事,件件打脸老爹雍正。
因为康熙生前将弘历(乾隆)养在身边,所以雍正一死,大家都觉得肯定是弘历继位。
然而,众人都找不到遗诏。
原来,雍正继位后就将继承人密诏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额后了,可谁也没想到他竟会在圆明园去世。
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去哪儿要靠骑马或者赶马车实现,而圆明园到紫禁城,来回得一天多。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好在近臣张廷玉去了,他了解雍正,解释称大行皇帝(驾崩的皇帝)身上应该有传位密诏副本。
总管太监一番寻找,这才找到一个用黄纸封着的小盒,打开一看果然是遗诏,于是捧着宣读给众人。
《清世宗实录》中记载:
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弘历听到遗诏内容,立马趴在地上,号啕大哭,众人怎么劝都劝不住,哭了老半天才爬起来,勉强的接受了众人的朝拜。
后来,雍正入殓时,孝子弘历痛苦失声,无数次挣扎跳跃不让人盖棺。
众大臣望着这位悲痛欲绝的新皇帝,都生出一个“陛下真是个大孝子”的想法。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都想错了。
雍正去世第3天,他的孝顺儿子乾隆就发了道谕旨,把雍正生前养在宫里的那些道士统统赶了出去。
雍正若看到这谕旨,大抵会气晕过去。
《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了这道谕旨的内容: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意思是,我父皇无聊时,听说外头有人会炼丹,虽然知道这不靠谱,但也就解个闷逗个乐,压根儿没当真。虽然将他们养在宫里,但从没相信他们一句话,也没吃过他们一粒丹药。
要知道这雍正向来身体康健,大臣们实在不明白他怎么会突然驾崩了,就连张廷玉也时常纳闷“陛下前一天明明还正常办公来着,怎么第二天人就没了呢?”
乾隆这道圣旨,可以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明了雍正是吃丹药吃死的。
正当所有人都纳闷,这雍正尸骨未寒,儿子乾隆怎么就开始打脸亲爹时,乾隆又打了老爹一耳光。
清朝九子夺嫡的结果,雍正意外胜出,很多人觉得他的皇位是篡位来的。
于是,雍正为了自证清白大搞祥瑞,也就是让官员们在奏折里说说这世间祥瑞。
比如哪里出了双头稻米、哪里出现五彩祥云、哪里五星连珠、亦或者哪里鸡鸭鹅下了双黄蛋等等。
雍正这么做,其实是想告诉人们,你们看我在位期间如此多的祥瑞,自然因为我是天选的皇帝,我的皇位可不是篡位来的。
岂料,乾隆继位第7天就下旨,以后世间祥瑞这种事不要在奏章里说。
可以说狠狠地甩了雍正一个耳光。
然而,这还不算完,更狠的还在后面。
大家都知道,雍正继位后,就将夺嫡斗争中和自己对着干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和“赛思黑”。
之后,将2人秘密处死,子孙后代开除宗籍,免去皇族身份。
然而,没想到的是,儿子乾隆继位后第47天,就发了道震惊天下的旨意。
圣旨中直截了当的说明,胤禩、胤禟已经死了,但他们的子孙到底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父亲当年将他们开除宗籍是被坏人蒙蔽,现在你们(大臣)说该怎么办。
皇帝陛下一道旨意,众臣子自然明白意思,纷纷建议恢复他们的宗室身份。
就这样当初的八阿哥、九阿哥的子孙后代又成了皇族,而当初的十四阿哥也被乾隆从大狱中释放,封了公爵,从此过上了自在富裕的退休生活。
试想雍正要知道自己死后,儿子会这么做,也许会后悔把皇位传给他。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好奇,乾隆为啥非要揭雍正的短、一即位就打他的脸呢?
其一,根儿在康熙
都说隔辈亲,康熙对乾隆就是如此。
康熙生前曾将乾隆养在身边,对他很是疼爱,远远看见他朝自己跑过来,立马迎上去,生怕孙子摔着磕着。
可以说乾隆小时候在康熙那儿,得到了想要的关爱和照顾,但在雍正那,他就像贾宝玉面对贾政,没怎么感受过爱,自然也就不会去想护着已故老爹的颜面了。
其二,现实
新君继位,总要现实一点,笼络人心,如此皇位才能坐稳。
从父子关系来说,乾隆一继位就打脸雍正很不孝,但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乾隆打脸雍正的本质,其实是弥补雍正统治期间严苛太久的弊端。
所谓弹簧绷太久会断,乾隆自然也知道,他看过了祖父宽仁的益处,自然想依样画葫芦再造一个盛世出来。
只不过,他想造的那个盛世需要牺牲雍正的颜面。
由此可见,乾隆所造的盛世,是因为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为他打下了根基。
也就是说,乾隆盛世,其实是三代皇帝积累的结果。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