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事津津乐道,那是因为在古代,皇帝之死那可是头等大事,是需要史官大书特书的,而翻开宋史,就简单几句就翻过去了,这不合常理啊。
宋朝的史料,较前代丰富,史事记载也十分详细。
可是在宋太祖离奇死亡这件事上,官方的史书却轻描淡写,令人怀疑史官企图在隐瞒着什么。
我们且来看看《宋史·太祖本纪》上简略的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这简直只是流水账,不要忘了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死亡是大到不能再大的事情了,何况宋太祖的死因,官方也无意说明。
究竟是谁想要尘封这段历史呢?揭开这段历史,将会引起怎样的动荡呢?
宋太祖身强力壮,33岁做皇帝,50岁驾崩,没病没灾,他还准备和北汉好好地打一仗呢。
他的死亡留给后世的就是两个细节,一个是“烛影”,一个是“斧声”。
这是殿外之人唯一能看到的两个特别的细节,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看看“烛影”。
远看过去,隐约看到的情况,是晋王赵光义在喝酒过程中,有几次避席的举动。避席有何含义呢?如果是权位高的人避席,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如果是权位低的人避席,则是一种谢罪的表示。晋王数次避席,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对他的严厉批评呢?
其次再说说“斧声”。
皇帝以柱斧戳雪,这把柱斧哪里来的呢?皇宫大院之内,有可能在大殿门口放一把斧头吗?这不可能,如果这样,岂非是方便刺客刺杀皇帝吗?因此,这把斧头,一定是在大殿里的,而且赵匡胤把它取下来了。
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赵匡胤扛着一把斧头,就是为了戳几下雪地吗?他如此童心未泯吗?显然不可能。
只能说,他在殿里时就已经把斧头操在手上,出殿时顺便带出来罢了。喝酒用得着斧头吗?斧头可是杀人利器啊。赵匡胤喝酒上操着一把斧头,是不是动了杀心呢?
如果皇帝对弟弟动了杀心,那只有一个理由:弟弟想夺权当皇帝!如果晋王赵光义非要在这一晚毒杀哥哥,那也只有一个理由:自己的秘密已经被哥哥知道,哥哥不死,他永无出头之日。
皇帝的诱惑太大了,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十几个皇帝,有一半死于非命,且多死于政变。为了皇帝,子弑父、弟杀兄的事情都发生过,这在那个年代只算是寻常事。那么晋王赵光义是否想当皇帝?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自从他担任开封尹后,便大量培植党羽,结交朝中文武官员,其势力可谓是根深叶茂。宋太祖三十三岁就当皇帝,至今五十岁,仍是年富力强,出于谨慎,他一直未立太子,这也给了赵光义更多的机会。
我沿着这个思路,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情景回放如下:
皇帝赵匡胤得悉了弟弟赵光义企图当皇帝的阴谋,或者是想通过政变,或者是想耍手段成为皇位接班人。
皇帝对这个消息十分沮丧,那一晚风雪交加,他愁绪难减,决定召弟弟前来,把话摊开来说。赵光义知道阴谋泄露,此去凶多吉少,遂携带毒药前去。
寝殿之上,别无他人,只兄弟俩谈话。皇帝严厉呵斥,晋王多次避席谢罪,曾有一度皇帝几乎想杀了弟弟,遂操起一把柱斧,但还是没忍心砍下去。晋王心知自己就算不死,政治生命也将结束,于今只有冒险一拼了。
他假意为哥哥盛酒,暗中把毒药投入酒中。这种毒药大约放了蒙汗药,令人吃了后困意来袭,昏昏欲睡。
晋王乘机告辞,皇帝这时有点走不稳,遂拄着那把长斧出了殿门,在门口戳几下雪地,喝了一句:“好做!好做!”这句话什么意思,也是千古之谜,以我的理解,应该是“好自为之”的意思。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至于历史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只有赵氏兄弟两人才真正知晓。
关于宋太祖之死,你们是怎么推理的呢,欢迎交流,也欢迎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