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限制宰相权力,边境战事频起时不得已增加宰相权力,形成权相
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对后人有遗言,要善待文官,即使有重大过错,也是不能杀头和判刑,最多是流放。
编辑
澶渊之盟后,与辽国和解,北部边境基本无战事。为防止武将专权、乱政,宋朝统治者进一步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加强政事堂的权力来限制枢密院。
宋初把军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为限制宰相权力,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离出来,设置了度支、户部和盐铁三司,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宋王朝统治的社会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边界战争,如与西夏国的战争。繁多的程序拖延了时间,减少了胜的几率,边境部队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经常吃败仗了。大臣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交流不畅的原因,就上书请求暂时修改交流机制,这样一来,军事职能就又落在了宰相身上,宋王朝的战争虽说没有前几代有大型战争,但是很频繁,所以宰相的这个军事职能就一直卸任不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后方统筹打仗,就需要向前方运送钱粮物资,繁复的官制导致行政效低下,就延误了前方军队的战机,就这样将财政的部分职能也分给宰相,宰相的职能就越来愈多,身兼数职也就成了常态。
兼顾的职能越来越多,再加上宰相自身对权力、职能有所企图,就会更加利用职权,增加自己的职能,以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话语权,因此宋代权相的现象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