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历朝历代中算是最惨的一批。他们之中有的人为朱元璋卖命了一辈子,临了却被打成意图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以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为代表的这批功臣不但身败名裂,亦且身死族灭。有的人虽然自己得以善终,但是子孙却受到李善长和蓝玉案的牵连。以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开国公常升、宁河武顺王邓愈之子申国公邓镇为代表的二代勋贵,不但自己被杀,世袭的爵位也惨遭削除。更些人明明安分守己,就因为朱元璋要为第三代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铺路,结果惨遭横死。这批功臣的代表人物是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
但是神奇的是,在这样肃杀的环境之下,竟然还有两位开国勋贵一直熬到了朱元璋本人去世,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二人之中长兴侯耿炳文因为当年镇守长兴十年的功绩,被认为是老朱留给皇太孙的秘密武器。但是二人之中的武定侯郭英,素来以勇猛善战著称,曾经长时间担任朱元璋的护卫头子,他又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呢?
大明建国前的功劳
郭英,凤阳临淮人,“身长七尺,膂力过人,尤精骑射”。郭英在其18岁,即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的时候,和哥哥郭兴一起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彼时的是朱元璋,只是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帐下的一个小头目。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正月,饱受排挤的朱元璋离开濠州,前往定远重新打天下。当时的老朱正处于事业的最低谷,身边只有24人跟随。这24人,就是日后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将”。史书上对于24人的名单略有出入,但是郭英兄弟毫无疑问是“淮西二十四将”的一份子。由于郭英勇武过人,曾长期出任朱元璋的贴身护卫。因其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老朱一直亲热得称呼他为“郭四”。
年十八,从太祖起义兵,甚见亲信,每令直宿帐中。—《明文衡巻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鄱阳湖之战:射杀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殊死搏斗,获胜者将取得代表南方逐鹿天下的资格。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陈友谅却被突然起来的一支冷箭射中,随即毙命。陈友谅一丝,其部迅速土崩瓦解。朱元璋在鄱阳湖获胜之后乘胜进军,在武昌城下逼降了陈友谅之子陈理,从此放眼天下再无对手。
对于究竟是谁一箭射死了陈友谅,事后朱元璋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来调查,当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英。郭英对此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个事情恐怕确实不太好验证。但是把功劳归到郭英头上,全军上下没有不服气的,光凭这一条就足见郭英的武力值。
已而友谅中流矢死,有言公之功者。上问之,公曰:“天威神筭,臣何力焉?”上益重之。—《明文衡巻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而在日后攻打武昌之时,陈友谅部下猛将陈佥同对朱元璋实施了一次斩首行动。这一次的突击既快又猛,陈佥同迅速杀到了中军帐前,而此时朱元璋正在帐中。危急时刻,老朱高呼“郭四为吾杀贼”。说时迟那时快,郭英跃马而出,一枪将陈佥同刺于马下。朱元璋激动无比,解下自己的大红战袍披到郭英身上,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唐之尉迟敬徳不汝过也”。
不过说实话,长期的警卫工作其实耽误了郭英本人的仕途。他在大明建立之后才跟着大将军徐达北伐中原,功劳虽然不小,却不足以让他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那次大封功臣中获得爵位。
大明建国后的功劳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升郭英为河南都指挥使,让他出镇河南。临行之前,老朱让郭宁妃,即郭英的妹妹亲自去郭家给兄长饯行。郭英到了河南之后“宣布威徳,绥辑流亡”,不数年间户口倍增,境内大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郭英迁任北平都指挥使。临行之际,河南境内百姓男女老幼绵延数十里相送,不忍郭英离去。
北平初定,居民反侧不宁。公开示诚欵,谕以理乱祸福,人心遂安。元左丞何允中等闻公之徳,来降者凡九千余人。—《明文衡巻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郭英在北平待了四年,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年底的时候被召回南京,出任大都督府佥事。这个时间点有点可惜,因为燕王朱棣就藩的时间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两人可谓擦肩而过。不过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胡惟庸案发生的时间是洪武十三年正月,老朱在上年的年底突然召回心腹郭英,有没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收云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颍川侯傅友德出任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出任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出任右副将军,统帅大军讨伐云南。郭英本次随军出征,成就了他武定侯的功业。
云南之役,傅友德、蓝玉和沐英担任主攻,郭英则统帅五万大军在赤水河一线牵制乌撒等处蛮夷。十二月,傅友德在白石江击败元将达里麻之后回师赤水河,与郭英一起彻底击溃乌撒诸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闰二月,郭英所部抵达大理,大军从点苍山后面攀木援崖而上,配合西平侯沐英前后夹击,一举攻破大理。对于郭英在云南之役的功劳,《明史》做了概括:
攻克曲靖、陆凉、越州、关索岭、椅子寨。降大理、金齿、广南,平诸山寨。十六年复从友德平蒙化、邓川,济金沙,取北胜、丽江。前后斩首一万三千余级,生擒二千余人,收精甲数万,船千余艘。—《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朱元璋为平定云南的功臣论功行赏,郭英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封武定侯,赐诰劵,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世承袭。武定军民府是明朝平定云南后,由元朝所设的武定路而改。以此为爵名,彰显了郭英在云南的战功。
定辽东云南平定之后,郭英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加封靖海将军,出镇辽东。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决定对盘踞在辽东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的北元太尉纳哈出实施总攻。
这一次明军祭出了超豪华阵容,宋国公冯胜出任征虏大将军为主帅,率大军二十万北伐。配合冯胜作战的有左副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右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左参将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右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不但如此,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良等二代勋贵也奉旨随征,把这次辽东之行当成了绝好的实战练兵机会。
这一战其实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纳哈出在大军的压力之下选择了投降。受降仪式中虽然和蓝玉因为喝酒闹了些不愉快,又被冯胜的女婿郑国公常茂砍伤,好歹有惊无险,元军主力还是顺利投降了。但是冯胜在班师之际“窃取虏骑,娶虏有丧之女”,引发了部分降兵的怨言,从而导致了哗变。结果负责殿后的都督佥事濮英不幸殉国,而郭英也是两肋中箭,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
师旋,敌将追袭,公与战,创伤左胁,箭复中右胁。公洋呼敌伤吾甲,我众益奋。连战数十合,敌遂却。—《明文衡巻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平北元纳哈出投降之后,蒙古方面在辽东一带再无牵制之力,朱元璋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北元王廷。当年九月,永昌侯蓝玉出任征虏大将军,准备率军北伐。配合蓝玉作战的有左副将军延安侯唐胜宗,右副将军武定侯郭英,左参将都督佥事耿忠,右参将都督佥事孙恪。
蓝玉的这次北伐,最大的战果就是捕鱼儿海大捷。这一战堪称北元版的“靖康之难”,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仅仅带着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包括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七万余口,马牛驼羊十五万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全部落入明军手中。
这一次明军“衔枚卷甲”,悄无声息地摸到元军大营。当时第一个发现明军声息的太尉蛮子,可惜这位北元朝廷最清醒的大臣,被武定侯郭英一刀砍死,史书记载“公手刃之”,元军就此一败涂地。班师之后论功行赏,郭英获赏白金千两,钞八百锭,彩币四十疋。
成功避险“胡蓝之狱”
捕鱼儿海之战以后,北元主力被歼灭殆尽,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对大明北部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军事主导权也逐渐从武勋集团转向太祖诸子。在这个大背景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已经55岁高龄的郭英回老家过起了退休生活。
己巳,上以天下无事且悯诸将老,欲保全之。厚加赐赉,遣归其乡,公亦就遣。—《明文衡巻七十三·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
可是当年年底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去世之后,朱元璋又想起来老伙计郭英,将他派往兖州为儿子修坟园。就在郭英在兖州干得热火朝天之时,远在南京的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家奴封贴木等人告发其家主还有众多公侯,曾和胡惟庸、李善长谋划发动政变。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的胡惟庸一案,最终以废除丞相制度而告终,朱元璋并未对武勋集团下手。而这一次针对李善长,以及淮西老兄弟的大举攻击,笔者一向认为是太子党和少壮派官僚的联手行动。
就在陆仲亨等人被打入大牢之时,郭英还在兴冲冲地向老朱汇报鲁王坟茔完工,但是还需进一步施工。哭笑不得的朱元璋赶紧给郭英立了个“武人不学”的人设,其目的自然也是将其保护起来,免得成为本次风波的波及对象。
庚子,武定侯郭英奏:“鲁王坟茔成,惟享堂周垣未备,请筑之。”上谓工部尚书秦逵曰:“事有不急者,毋用劳民也。方当耕种之时而英请筑堂垣,此岂使民以时之道?英武人不学,惟知筑垣为急而不知夺农时为重也。”遂止之。—《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一》
李善长案其实是太子党为了铲除淮西勋贵势力的一次尝试,朱元璋内心并不想除掉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等老兄弟,但他老人家左手儿子,右手兄弟,那只能牺牲兄弟了。为了尽可能的保留一部分革命种子,老朱在闰四月打发一批功臣退休还乡,郭英也在其列。这批人自然是朱元璋极力想保护的功臣,可惜最终其中的南雄侯赵庸仍然难逃毒手。现在看来郭英当年没有承认射杀陈友谅,显然是救了他一命。因为和太子党联手的左都御史詹徽,其父詹同曾在陈友谅手下出任翰林学士。借着李善长一案,当年鄱阳湖水战的功臣:黄彬、南雄侯赵庸被处死,这两位和李善长也好胡惟庸也罢,真是没有什么联系。而早已去世的薛显、陈德、王志、金朝兴、俞通海乃至郭英的哥哥郭兴,都被挖出来追论为胡党,真是有意思。
郭英第二次退休回家依然没待多久,当年九月他来南京朝贺天寿圣节(朱元璋生日),不但又重新留在了南京,其职责还是“典禁兵”。次年正月,郭英奉旨随颍国公傅友德备边。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原来的太子党凉国公蓝玉一下子成为了皇太孙朱允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包括蓝玉在内的大批公侯被处决,但是本案依然没有牵连到郭英。
这个事情说起来也并不复杂,因为蓝玉案的受害者基本都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勋贵,这批人原本都是朱元璋打算留给太子朱标的。但既然朱标不在了,朱允炆又掌握不了他们,那只能除掉了。至于郭英,虽然和蓝玉共事多年,但他淮西出身的老家伙,注定不是太子党的成员,自然也就没有被除掉的必要。
为皇太孙保驾护航
蓝玉案之后,明军中高级指挥官甚至出现了断层。朱元璋的对策是一面加大亲王掌兵的力度,一面让退休武官重新出山,最后则是从残存勋贵中挑选可以为皇太孙保驾护航的人选。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月,郭英之女被册为辽王妃。辽王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封国辽东广宁。为了辅佐女婿,已经60岁的武定侯再次前往辽东,一边为辽王修建宫室,一边再度执掌镇守重任。
而当辽王逐渐能够承担起守卫边疆的重任之后,郭英又被调往西北,和长兴侯耿炳文一起巡边备寇。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四月的时候,二人奉旨讨平四川、陕西交界处的高福兴之乱。郭英回京之后,有不开眼的监察御史弹劾武定侯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要求将其治罪。估计朱元璋内心也是崩溃的,老子就剩这几个辅佐皇太孙的功臣了,你们这帮家伙还来废话,最终老朱硬是顶着压力宽宥了郭英的罪名。
三十年副征西将军耿炳文备边陕西,平沔县贼高福兴。及还,御史裴承祖劾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帝弗问,佥都御史张春等执奏不已,乃命诸戚里大臣议其罪。议上,竟宥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武定侯郭英被再度调往辽东坐镇。这一次郭英的任务其实很不简单,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由于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的突然去世,老朱其实布置了一个大口袋用来对付第四子燕王朱棣。
当年五月,郭英率辽王护卫及辽东都司精锐主力倾巢而出,抵达开平迤北屯驻堤备。在他们的南面,是燕王所属燕山三护卫及洪武皇帝亲信杨文率领的北平都司主力。而在朱棣的身边,是以都督刘真、宋晟、庄德率领的西北边军主力。燕王身处这个大口袋的正中,心中究竟是何滋味,只有他本人知道。
闰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君臣上台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所谓的“建文新政”,其中削藩更是重中之重。可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之时,镇守辽东的却已经不是武定侯郭英,而是换成了江阴侯吴良的儿子吴高。同时原本掌握北平都司兵权的杨文,也被调到了辽东。建文君臣如此打乱太祖皇帝的布置,葫芦里究竟卖着什么药,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可能根本原因还是朱允炆对亲王和勋贵不够信任吧,不然让辽王和郭英出辽东往北平进兵,不是更有效果?翁婿二人在辽东多年,其对辽王府护卫和辽东都司部队的掌控力,绝对在空降的江阴侯吴高以及总兵官杨文之上。又怎么会发生靖难战争期间吴高所部不敢野战,杨文所部不战而溃呢?这可是镇守辽东的彪悍边军啊!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武定侯郭英在位于保定附近的白沟河,与燕王朱棣展开了一场大战。网上一直有人说如果朱元璋不消灭蓝玉集团武勋,燕王起兵一定没有胜算。真的是这样吗?武定侯郭英,打了四十多年的仗,平云南,收辽东,灭北元,几次关键战役他都是主要参与者。而且在这几次作战之中,他都是和蓝玉配合,蓝玉的打法恐怕没有人比郭英更清楚了。而且据史料记载,郭英同样擅长诱敌深入打伏击,而这一向是朱棣的看家本领。即使是这样的郭英,仍然没能挽回白沟河的战败,换了蓝玉,真的能扭转乾坤么?
白沟河战败之后,开国武勋退出靖难战争主战场。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城,朱允炆直到死,也没有重新启用郭英。朱棣即位后,郭英的结局是“罢归第”。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十七日,武定侯郭英去世,享年67岁(据其神道碑铭应为69岁)。当年五月,朱棣下旨追封其为营国公,谥威襄。
结语:洪武朝末年的李善长案和蓝玉案,几乎将开国武勋一网打尽。而侥幸漏网的冯胜、傅友德、谢成、王弼等人,又因为戍边亲王岳父的身份,被朱元璋用各种借口赐死。而郭英,淮西勋贵出身,和蓝玉联系紧密,又是辽王的岳父,他为何能活命?无他,忠心耳。
郭英虽然是淮西老兄弟,但他多年出任朱元璋贴身护卫,相当于一介孤臣。哪怕在他哥哥郭兴死后还被打为胡党的情况下,郭英却毫发无伤。而他对老朱的忠心体现在哪?《神道碑铭》给我们做了总结:“及闻征讨之命,即日就道,未始以老疾辞其事”。郭英一生大小百余战,称得上是遍体鳞伤,每到阴雨天就疼痛不已。即使是这样,郭英对于朱元璋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完成。这样的部下谁不爱?
但是郭英太忠心了,白沟河之战和后来的皇帝朱棣结了仇。朱棣虽然在郭英死后追封他为公爵,但是却取消了武定侯的世袭爵位。郭英除了是辽王的岳父,他的长子郭镇更是朱元璋第十三女永嘉公主的驸马。郭镇虽然早卒,但他和公主所生之子郭珍却始终不能袭封。终朱棣永乐朝,武定侯的爵位足足空缺了二十年。此后仁宗朱高炽即位,郭家靠着郭英的孙女郭贵妃(次子郭铭之女)曲线救国,虽然恢复了武定侯的爵位,但是袭封的却是郭贵妃的兄弟郭玹而不是名正言顺的郭珍,这当然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