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臭未干初出茅庐的赵括,却敢轻视白起,长平45万孤魂何其冤哉!
创始人
2024-11-09 06:07:30
0

原标题:乳臭未干初出茅庐的赵括,却敢轻视白起,长平45万孤魂何其冤哉!

赵括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当时秦军天下无敌,鲜有败纪,赵奢在阏与防守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因此在赵国取得了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能战胜自己的将军。赵奢与他谈论兵法,也不能难住他,却也不对他进行表扬。

赵括之母询问原因,赵奢说:“用兵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事,在赵括嘴里却像很简单的小事一样。如果赵括将来不当将军就罢了,若是当上将军,必定会让赵军被击破。”

长平之战前期赵军主将是廉颇,赵军在前线常常失利,廉颇又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让年轻的赵王很是恼火。

秦国也担忧久战不决对自己有害无益,于是秦丞相范睢派间谍带千两黄金收买赵国说客,宣言说:“能让秦国畏惧的将军,只有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廉颇很好战胜,他也快准备投降了。”

赵王听说这些谣言后立即下令让赵括接替廉颇的职务,赵括之母却上书劝道:“赵奢礼贤下士,获得的赏赐全部分给士卒,只要接受任命就不再过问家事;赵括如今突然当上将军,就在军营东面的尊位上接受朝见,军吏士卒没有敢正眼看他的。获得赏赐后都归藏在家中,用来购买上等的田宅。大王以为赵括像他父亲而重用他,其实他内心中与他父亲相反,愿大王收回任命。”

赵王不听从,虽然蔺相如也指出任用赵括的不妥之处,但在赵王眼中,他自己似乎是个敢用新人,力排众议的明君。

势头倒是很大,只可惜赵军只与秦军正面交手过一次就投降了

赵括刚到军中接替了廉颇的职位,就把军令和军官们全按照自己心意调整了一遍。

他也不管将士们是否已经熟悉了军令,也不管士卒们是否已经信服、信任自己的军官,就贸然下令出击秦军。

秦军主将白起老谋深算,对战赵括就像逗娃娃那样简单。

战斗过程中,白起令军队假装败退,往壁垒撤退。

赵括见状,立刻下令赵军全面追击,一直追到秦军壁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就准备攻城。

按照常识来说,军队假如真的败退,逃跑的方向会相对分散,不可能都一个劲的往军营这一个方向撤退。

而且秦军既然往壁垒撤退,必定会坚守壁垒,不会再与赵军交战。照常理来说,如果想围攻秦军壁垒,必定要有远远强于秦军的军事实力。

而赵军在廉颇率领时节节败退,就已经可以看出秦军要稍微强一些。

秦军坚守自己的壁垒,赵军远离壁垒围困秦军。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到底还有多少粮食,却选择以一种敌人补给更方便,我军补给很麻烦的方式与秦军僵持着,实在看不出此举有任何意义。

然而一切都在白起的意料之中,赵括追击并包围秦军壁垒时,白起预先埋伏的2万5千名奇兵,已结切断了赵军与其壁垒之间的联系。赵军进退不得,反倒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秦王听说白起围住了赵军主力,亲自赶到河东郡,将年龄15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长平,阻截赵军的援兵和粮食供应,目的就是置这45万赵军于死地。

赵军援兵、粮草都没有指望,齐国、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却不肯救援。赵军被包围了46天,粮草早已食尽,军士们偷偷互相残杀以求生。

赵括绝望,下令猛攻秦军壁垒,分兵4方突围,都没有效果。于是赵括身先士卒与秦军交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失去主将故全体投降。

长平之战中,秦军在战场上斩杀5万人,俘虏40万人,之后俘虏的赵军全部被坑杀,只有240名年龄较小的被放回赵国。在这次失败的战争中,赵国至少损失了45万人,赵成年男子几乎死伤殆尽。

战事分析

战前更改军令、更换军官,本就是对士气的一种巨大打击。

而且更换完毕之后就立即下令交战,士卒们还没彻底信任、服从自己的军官,又怎么可能完美地执行他的指令?

这种情况下根本很难获胜,对手又是白起那样百战百胜的将领,敌人稍稍伪装就要追击,实在太不慎重了。

白起略施小计就包围住了赵军,秦王就立即亲自赶到河东郡,征发年龄15以上的男子阻隔赵国援兵和粮草,明摆着是要将这45万人的部队全部歼灭。

赵括更改军令、更换军官,那是因为他轻视廉颇;赵括被白起欺骗,毫无意义地追击,是轻视白起。

或许赵括追击时还心想:廉颇果然无用,白起徒有虚名,我初战告捷,必定能扬名立万!

观察秦国主将与君主之间的默契,我们不免猜想:白起是否出战前就已经事先制定了这一计划,击败赵括完全是易如反掌。

(白起是赵国换上赵括时被秦国换成主将的,赵括也许一直都蒙在鼓里,他轻视的或许是王龁,但战场上的轻敌完全是致命的!)

所以秦军只执行了四个计划:假装败退——包围赵军——坚守包围圈——等到赵军彻底失去理智时进行屠杀!

而赵军面对面才与秦军交战了一次,还是白起故意撤退的那一次,就这样丧失了45万军队,实在是军事失败史上的奇迹!

兵者生死存亡之地也,或以之生,或以之死,岂能以儿戏待之!胜负关乎的是一军将士的性命,和一个国家的命运,岂可因轻敌而松懈。白起战功赫赫却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赵括初出茅庐却敢轻敌自傲,两人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年轻气盛又急于求成的赵王配上年轻气盛又急于求成的赵括,实在是绝佳的亡国君臣组合。这场战争绝对是场悲剧与典型的反面教材,绝对算得上纯粹的单方面大屠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帝国,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形态,通常指那些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经济军事实力雄厚的国家。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
扬清风正气!广州持续深化骆秉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骆秉章是清代广东籍少有的正一品官员,首倡洋务、力行禁烟、为官廉洁、勤...
原创 不...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虽然只坚持了短短的14年,但这场农民运动...
原创 判... 近代的战争历史恍如昨日,人们在庆幸出生于和平年代时,更多是内心深处对军人的崇拜和感激,假使国难当头不...
石景山区博物馆之“玻璃钵” 随着1965年7月,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的发现,一批珍贵且精美的器物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为研究...
原创 宋... 引言 宋夏战争爆发以来,宋朝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常常败多胜少——章楶在元祐六年(1091)二月至元...
原创 一... 要说东北是中国的大后方,可能好多人还没能反应过来。东北是大后方?东北不是前沿阵地吗?大后方不应该是大...
原创 解... “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这句话,在解放战争时期,简直成了陈毅老总的一句口头禅。不管任何人向...
「天天成语」(45)两鼠斗穴 ...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新闻网 【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道远险狭,譬之犹...
原创 1... “经9月4日晚三度谈话,思想已通,仍回第十纵队工作。” 1948年9月5日一早,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