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句“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凤雏所指就是庞统。这二人最后都被刘备收入麾下,官居正副军师。
且不说刘备虽然把“卧龙凤雏”都得到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得天下”的问题;单说庞统其人。既然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足见二人其才之伟,也证明了庞统之才不在诸葛亮之下;但相比之下,庞统的一生比之诸葛亮要暗淡许多。
庞统第一次出场是在“赤壁之战”中,正是他提出对付曹操的办法——火攻和连环计。庞统当时被周瑜派去假意降曹,不得不说庞统的执行力和口才确实很好,三言两语就赢得了生性多疑的曹操的信任。曹操的信任也让庞统成功的完成了设计好的陷阱,曹军大船俱用铁链相连,只等诸葛亮的“东风”;庞统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而且成功脱身,更为天下三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庞统功不可没,有了这次漂亮的亮相,按理说应该是庞统出山的最好时机。但是,庞统却来了个功成身退,又消失在群星璀璨的战乱烽火中。再等庞统又想出山时,刘备此时已经羽翼渐丰;相比之下,诸葛亮出山比庞统更占天时。
当时刘备身边除了关张几乎麾下无人,即便如此还到处吃败仗。可以想象刘备当时求贤若渴的心态是如何迫切,刘备三顾茅庐,不惜两次被诸葛亮故意戏弄,又哭哭啼啼的哀求请诸葛亮出山;此时诸葛亮出山,无论是时机还是刘备对其的重视程度都达到了峰值。而庞统出山,虽有“赤壁”之功,但时机已过。尽管庞统大才早已名声在外,魏蜀吴三国虽然都需要“凤雏”奇才,但各家都已实力坚强,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的渴求已经没有了。
庞统真正出山后只有三家所谓的明主可以选择,鲁肃经过赤壁一战后,对庞统之才大为佩服,于是推荐给孙权;严格的说,这是庞统经历的第一场“面试”。既然是面试,主考孙权肯定是要了解下庞统的,于是就问:“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的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的问题都有九个字,庞统对八个字做答案;回答的倒是简单明了,其实等于什么也没答出来。
很明显的,孙权虽然知道庞统在“赤壁”一战中的功勋,外加鲁肃的极力推荐,当然更想确切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如果当时庞统能谦虚几句,或者展示一下口才,证明自己才学和谋略肯定是没问题的。可庞统的回答却让孙权很不高兴,其实别说孙权不高兴,包括之后的刘备也一样;所以,孙权给他的评价是:只会吹牛,没有真才实学的狂妄之徒。
假设庞统第一次面试没有经验,或者因为紧张出现问题,这样还情有可原。但是第二次被刘备面试,庞统的表现更不尽人意!?其实这次庞统手中的筹码很重,不但有蜀国军事诸葛亮的推荐信,甚至还有东吴都督鲁肃的推荐信,双保险足可证明其才了吧。此时庞统就算一句话不说,只要把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拿出来展示一下,刘备分分钟奉若上宾;可庞统却没有拿出来,显然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征服刘备。
但是,庞统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既然是投奔而来,就应恭恭敬敬拜见,但庞统来了个“长揖不拜”。怎么说刘备在当时也称得上一方雄主了,古人又极为尊奉礼节;庞统这一行为完全不懂礼数。或许庞统想试探刘备是否真的礼贤下士,但此时的刘备有诸葛亮相助,更是成功鼎立三国,早已不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时那么求贤若渴了。庞统的恃才傲物,只换来了刘备治下的一个“县令”,这还得说刘备识人,至少不像孙权一样直接赶走。
最后庞统以自己超凡的实力被刘备拜为“副军师中郎将”,独当一面跟随刘备进西川。虽然在庞统的帮助下刘备接连取得胜利,但在准备乘胜攻取雒城时,诸葛亮告诫刘备“主将身上多凶少吉,宜谨慎。”庞统知道后却以为“孔明故意相阻。”结果冒进“落凤坡”被万箭穿身。
庞统虽齐名诸葛亮,从西川用兵来看,其才也不在诸葛亮之下;但庞统这种“恃才傲物,猜忌心重”的本质最终还是很快结束了他的短暂仕途。庞统死时才36岁,“凤雏”一生如此命运多舛,并非苍天不佑,而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