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背上的民族,以武扬名,为何也重视贵族教育?
创始人
2025-06-28 22:32:05
0

在封建时期几乎各个朝代都有专为贵族所设的学校,八旗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但像清朝开办如此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却实属寥寥无几。清朝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为八旗教育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性和特殊性,八旗官学是清代统治者为培养以本民族为主的人才而设立的特殊学校。

八旗官学生培养机构的设置

一、八旗官学的兴起与类别

清代八旗官学的特征是将重点培养皇亲国戚子弟同关怀各民族贫寒学子连系起来,逐渐形成了面向不同阶级、教育程度有层次的各类学校,逐步创立起从皇城脚下到最北面的黑龙江、默尔根,普及范围相当广泛的满族官学教育网络。

八旗教育的发展又为清朝政治、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民族的不竭进步奠定下坚实的根本,不仅使少数民族子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集中培养,而且极大地改善了边远地区的教育薄弱状况,更有甚者八旗文化的保留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八旗官学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1.世职官学

世职官学是专为皇族贵戚所设的官学,全称为八旗左右翼世职官学,是清朝皇帝专门为了嘉奖功勋近臣,特许其后嗣承袭爵位而特设的教育机构。清代的袭爵制度发展较为完备,规定较为严苛,要求承袭者须年至二十才准授职享俸,而未及岁的勋贵子弟多因仕途已定便怠于求学。

为了防止勋贵子弟耽于稳妥出路而不思进取,甚至被奸人引诱做出大逆不道之举,雍正七年始设世职幼学,将八旗内满洲、蒙古、汉军中未及年龄尚不能入朝作官的佐领世职人员。

教习国语的人遵照汉军教习的挑选要求,在本旗满洲散秩官、笔帖式及因公诖误废员和降调人员内选补,每翼选补四人,现任职官每月支银二两,无官职者支银二两,米一斛,折算成银两支给。每学设教习二人教导骑射。

同样於满洲护军校、前锋护军中每翼挑选四名,参照国子监助教标准每月支公费银一两五钱,每官学月支公费银四两用作购买冰炭薪水。

2.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都是清统治者为培养精英人才所尝试的一种官学教育,它所收录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待遇从优、教习优良,而且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多有照顾。

景山官学主要挑选内务府佐领下子弟充补,但没有确定学生入学的年龄和出学的年份,只规定说八旗官学生经国子监咨覆挑补入学十年后倘还无成,则应照例办理出学。

待到咸安宫官学时已成材众多,学校体制设定更为详备,若现行挑选的学生年龄太小,只能责成他们背诵经文则不足以观成效。所以应请嗣后凡由官学生及闲散人等挑选者,都规定止挑拣十五至二十岁者入学学习,对入学官学生的年龄进行了限制。

二八旗官学管理人员的设置

自嘉庆、道光朝后,八旗官学沉疴积弊、日渐废弛,许多八旗子弟仅自恃官学生的出身以求进身,也废止了教习在教期任满后予以录用的制度,月考训课完全虚应故事。

故光绪初年力筹整顿官学,首先每学安排一名满、汉科甲官为管学官,专门负责考核学生的日常课程完成质量和教习教导勤惰与否,其次选派两名满、汉进士出身的大员充任管理八旗官学大臣。

1管学大臣与双城堡义学

光绪九年奏准,重修八旗官学一事现已告成,除仓场侍郎及出差各员不用开列外,应于满汉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大员中,选派二人作为管理八旗官学大臣,总理一切事宜,此皆由吏部开单请旨,以后如有更换,应由国子监咨明吏部再行办理。

道光四年谕富俊奏旨筹议双城堡义学一折中记载到,富俊查明吉林双城堡移扎京旗闲散中年限尚短的幼丁并无太多,故奏请于中左右三屯公所在地,各建义学三所,给予充足公费以备课读教习。

后按其所议,除中屯义学已有在动工营建的学舍不用另外建造外,其余左右二屯的义学各修三所学舍,准许其租赁双城堡封堆内边缘线的闲置土地,并拨给银钱四百串,饬令其妥善营建。此外每年再拨给三屯束脩、膏火等项闲钱各二百串,再於甲兵屯丁闲散人员内择选通晓清汉文者充作教习,责成该协佐领等随时稽查、认真统率,以求务收实效。

2.教习

八旗子弟是清政权最稳固的亲信血脉,是最忠实与它的统治核心,官学生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教习产生的影响之大自然不言而喻,故而教习的选拔和任用必将成为清廷慎之又慎的难题。

各旗教习在历经重重选拔顺利任职后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劳永逸、日渐散漫、敷衍工作,清廷对其在职期间日常工作的稽查和监管更是十分严苛。

按照国子监规定,各八旗教习应当在本学居住,以便督促学生们每日的功课,可如果学生到馆学习但教习不在学舍的话,发现一次便申饬记过。

嘉庆皇帝曾在谕御史景德奏整饬八旗学校一折时说,八旗设立各项官学,选用满汉教习来教导诸生,原本是为了培育人才、兼资教育,诸项规定已然建立的很是详备,但由于历时太久,官学积渐废弛,近来甚至视为具文。

正如御史所奏:各官学生并不期望学成肄业,仅是为了贪图膏火银粮而入学,教习也只求如期报满教学任务,然后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故只在学官稽查之时前往各学露面,必然毫无实际教学之成效。

八旗官学生的遴选及变化

八旗官学生是清代官员的主要来源方式之一,综观八旗官学生遴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过程,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官学生人数的增减以及录用范围的扩大上,顺治初年设立的八旗官学还只是草创,故遴选制度会有十分频繁的变动,康熙朝在实际运作中反复调整,雍正朝最终得以确立部分基础规定。这种反复的调整和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是清朝对八旗选官问题的重视。

一官学生遴选方式

官学生的遴选方式可以分为常规遴选,即在每佐领下选取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聪明俊秀的各旗学生入官学学习,及一些较为特殊的遴选补充方式,如开缺挑补、年长学生咨回旗另行补充、包衣学生借补等,各官学通过常规遴选和特殊补选这两种方式,能尽量使真正可堪造就之才得以接受八旗教育。

1.、遴选的阶段性变化

清前中期是八旗官学制度的草创阶段,实际上最后能成为定制的遴选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顺治二年正式建设官学开始,官学生的人数规模和生源范围都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统治需要做出过反复的调试,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基础维护朝政秩序,尤其重视对满蒙生员和汉旗生员的挑选。

顺治初年由于是刚刚建立清王朝,南明政权也还未彻底消灭,汉人反清复明的呼声遍布全国,社会整体氛围是动荡不安的。

虽然满人武力讨伐与镇压的能力相当可观,但满人子弟对于以文治天下却可以说毫无经验可谈。为了能够尽快稳定政权维护统治,就需要加快八旗子弟学习汉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故而最开始官学生只挑选满洲子弟入官学读书,令教习勤加教导考核,并为其提供优厚待遇,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满族人才加入官学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向内务府和满洲八旗彰显统治者对其独有的恩宠,所以在最初的官学教育中满洲、蒙古和汉军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汉军和蒙古八旗子弟并没有被太多提及。

2.变化出现的原因

从满族兴起到统一东北,从成功入关到一统中国,满人以武功定天下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八旗子弟的重要性,他们把教育看做是培养八旗子弟忠君亲上思想的重要途径。统治者既已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的发挥好八旗官学的教养作用,如何挑选最合适的八旗子弟进入官学接受教育成为了一件十分值得推敲的要事。

认为即使不读书识字也不会耽误带兵打仗。统治者尤为注重满族生员的遴选,尽可能挑取那些文化素养基础较好,能很快掌握汉文化知识学习的“俊秀子弟”。

清军成功入关后,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自然会首选任用满族官员处理政务,但当时管理国家的八旗文职人员缺口较大,因此向地方派遣官员只能选用汉人。

二优化官学教育的需要

1.遴选优秀生员的重要性

由于八旗官学生生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未来官员素质的高低,因而官学要想能为维护统治提供大量文武兼备的人才供给,就必须注重对各旗生员质量的严格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挑选出真正聪敏好学的优秀子弟进入官学学习,使得更多的八旗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习染更多的八旗子弟开始学习汉族文化,让他们开始积极吸收汉族优秀文化成果,并有效提高了满蒙汉旗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遴选优秀生员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历经层层挑选的各旗生员在经过系统完备的官学体系教学后,踏上仕途的他们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都有很好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

遴选制度的一次次完善有助于八旗官学向各部院衙门及地方行政单位输送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速了满蒙汉民族文化鸿沟的合拢。

调整各旗生员的数量也是协调均衡满蒙汉各旗势力的有效措施,重视强调对满族弟的培养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所必需的治国方针,增加汉军旗生员数额是为了能更好的拉拢汉族官员,使他们能死心塌地的为满族统治者出谋划策,但同时也绝不会忽视对蒙古子弟的培养,通过不断增减来形成一种制衡现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稳定统治基础和秩序。

行之有效的八旗官学生遴选制度可以说在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清朝培养出大批满汉兼优、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快速提高了八旗中满族和蒙古生员的汉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还催生出许多在满族历史乃至整个清代都留有盛名的人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藏在深山”到“全网热销”:... 清晨山里,马头岩茶农陈师傅正将刚采下的肉桂鲜叶装进标有编号的竹篓——这篓茶叶将全程由他手工制作,从萎...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铁帽子王作为皇亲国戚中的佼佼者,往往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财富。他们不仅...
陕西澳华瓷业取得新能源汽车用陶... 金融界2025年8月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陕西澳华瓷业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新能...
原创 身... 在封建王朝时期,我国虽然奉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也曾经有过非常繁荣的海外贸易。例如宋朝和元朝,那个是引...
原创 宋... 引言: 自唐朝灭亡后,中国便陷入了五代十国以及辽宋对峙的分裂时期,也是在这样的乱世中涌现了不少英雄豪...
捐赠二战相册的美国小伙已抵达中... 埃文· 凯尔已经抵达中国! 埃文·凯尔就是两年前 将一本记载日军侵华证据的 二战相册捐赠给中国的 那...
原创 孙... 孙科在民国可谓大名鼎鼎,他是孙中山的儿子,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名气不用多说。他很早就跟着父亲孙中山开始...
非洲丛林的秘密:加玛的逆袭 在遥远的非洲丛林,狂野与神秘交织的丛林中,生活着一家花豹。花豹妈妈,她的名字叫做贝迪,是这片古老土地...
原创 他... 标题:继母与子婚配的历史争议 在历史的长河中,伦理关系常常是文化和道德评估的焦点。特别是关于婚姻的...
原创 钟... 钟会的叛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灭蜀之后,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