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泱泱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也曾经历了多次大的战乱纷争,冷兵器时代尚可理解,仅是中原各方势力的权力争斗;但是到了近代,我华夏文明还是受到了外强“火器”的冲击,其中代表就有一位著名又极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公正的说,李鸿章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颇为尴尬,既是人杰也是罪人,但他究竟是什么身份,自有后世人去评判;但随着一块石碑的出现,专家还是颇为感慨的发出了一声长叹。
的确,李鸿章签订了“马关”和“辛丑”两个丧权辱国的不公平条约,这么看,他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甚至是历史的罪人;但仍旧公正的说,近代历史中的李鸿章也称得上是一位“人杰”,即便是诸国列强也曾由衷地给出了高度评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伊藤博文,他曾这么评价“李鸿章是清朝唯一有能耐,可以和西方列强一争高下的人。”就算是国际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曾给出了高度评价,甚至在世界历史中,李鸿章还被评为“十九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三大伟人”之一。
当然,这里倒不是为李鸿章翻案,但不得不承认,时势既能造英雄,同时也能摧毁一个人;以“辩证理论”去看问题,如果李鸿章是大奸大恶之人,但在其一生之中,还是做出了某些“功在千秋”的好事,一块历经百年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时间还要退回到1992年,南京某位市民正在“白鹭洲公园”休闲散步,竟在杂草中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可惜上面的字迹已经是模糊不清,但碑身上留下的火烧痕迹还是能看出它并不简单。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南京自古又称之为“金陵”,数千年来多有君王在此定都立国;说起今天的南京也是盛产古墓和“国宝”的地方,因此发现文物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块字迹模糊的石碑怎么会出现在公园里,难道公园的地下也藏有不为人知的古墓,或是是某件“国宝”?这位市民处于热心,还是将情况报告给了当地文物部门;再等专家赶到后,还是因为碑身上的字迹不清,就暂时将其运往“江南贡院”继续做鉴定。说起这“江南贡院”,很多人对其一定不陌生,即为“贡院”,就说明这里曾经是古代读书人考试的地方;今天的“江南贡院”早已成为文物部门的一部分,专门研究和保护古代石刻类文物。
那么专家为什么要把石碑运到这里呢?除了这里是研究石刻类文物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江南贡院”在古代就立有很多石碑、石刻等,既有历代文人留下的墨宝,同时也记述着历代“科举制度”的一些重大事件。只可惜经历了近代战乱,“江南贡院”也成为一片残垣断壁,很多重要石刻多有流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江南贡院”才被重新利用,并定为文物部门。随后“江南贡院”的专家对这块字迹不清的石碑进行了数月的修复,最终一段关于李鸿章的事迹揭开了神秘面纱;修复石碑后,在场的专家欣喜之余,也由衷的发出了一声长叹。
这块石碑的大致内容终被破译,主角是两个人,一个是李鸿章,还有一位也是史上的风云人物——左宗棠;简单的解读一下,近代选拔人才,其采用仍为“科举制度”,这就需要江南各地的考生都要汇集于此,见过“老师”了解诸多事项,最后才是进京赶考。但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江南虽有俊才却多为寒门孺子,大部分人能自筹盘费赶到“江南贡院”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如果再自筹路费上北京考试,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听闻此事后禁不住忧国忧民,甚至决定自掏腰包拿出五千两白银资助历届赶考的贡生。
站在公立的角度去看,李鸿章能做出此事也算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至少能为国选拔人才而忧心,仅此一点就值得称赞;此事又被左宗棠听闻,同样表现出了肯定态度,并且一样自掏腰包,又拿出五千两白银资助进京赶考的“贡生”。乍一看,一万两白银也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江南大批进京赶考的才子来说,其作用依然是杯水车薪;后李鸿章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这一万两白银投资到瓷器和茶叶、丝绸等有利可图的行业,这样一万两白银就能利滚利,这些“利钱”就能资助更多的江南贡生,也能起到细水长流的作用。
今天发现的这块字迹不清的石碑,大体内容就是当年“江南贡院”为表李鸿章功绩而篆刻的;当了解清楚其内容后,专家们也表达了对李鸿章的赞许,同时专家又禁不住长叹一声,或许是惋惜,或许是感叹历史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