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踏上那片土地时,一切静默,留下的只有眼前被风雨蚀过的高大黄土堆,以及布满孔洞的断壁残垣,残留着党项民族的粗犷和曾有的帝王之相。黄昏的阳光洒在遗址间,投射出或长或短的斑驳阴影,那曾经的王朝基业、曾有的辉煌,一切都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中随风而逝了。
成吉思汗六战西夏,使历史上烜赫一时的古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夏强过宋朝,六战蒙古而灭绝
西夏,是党项族于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与宋、辽(金)鼎立189年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党项羌,原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盛起来,党项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在隋末唐初时,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以姓氏为部落的名称,过着原始游牧的生活。在党项族的许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太宗时(贞观8年,634年)党项族酋长拓跋赤辞率所部归唐,之后其他各部酋长也先后率所部归唐,唐朝将其分为32州,并授拓跋赤辞都督,同时赐皇姓“李”姓。黄巢之乱爆发后,唐僖宗逃往四川,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纠集党项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数万军兵,参加镇压黄巢的战争。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镇压有功,于883年将其晋爵为夏国公,再次赐皇姓“李”。此后,拓跋思恭逐渐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他们乘乱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后裔李继迁附辽抗宋,辽封李继迁为西平王。由于受汉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经过李继迁及其子李德明的统治,到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位时,党项族已经大致完成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变,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以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夏大庆(大庆,为李元昊的年号)3年10月11日(1038年),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因其地处西北又在黄河以西,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西夏”,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称帝后,李元昊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地位,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这种请求当然没有得到宋朝统治者的批准,于是宋朝与西夏展开战争。此时,西夏正处于上升时期,军心稳定,在战场上战士个个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占据明显的优势。西夏的部队在1041年、1042年与宋朝的两次交战中都大获全胜,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败宋军。面对强大的西夏军队,宋朝统治者无奈之下,只得承认李元昊为夏国皇帝。
1115年,金灭辽,宋室南迁后,西夏对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并广泛引进汉族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当时,尽管形式上西夏必须向宋、辽称臣纳贡,实际上,它已经完全成为西北的一大军事强国,西夏当时的疆域达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此时的西夏王朝,也正处于它的颠峰时期。
然而,似乎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否极泰来”的魔咒。当西夏国的国力和统治疆域达到顶峰之时,也正是它走向下坡路的时候了。
成吉思汗
西夏王国的衰落,是从另一个民族──蒙古的崛起开始的。西夏与蒙古的第一次接触,发生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夕。由于成吉思汗统一大漠草原的目标日益临近,他的地域也开始与西夏相邻,在两个利益集团的对峙中,战争是免不了的,因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当时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带,是蒙、金必争的中间地带,因此,西夏的国土就成了众多强国必争之地。另外,蒙古若想攻金,必须首先扫除西夏这个后顾之忧。西夏可以作为蒙古军很好的物资配备和兵员补充之地,基于这些原因,成吉思汗是没有理由不让西夏称臣的。
1205年,成吉思汗统军首次进攻西夏,从此拉开六战西夏的帷幕。当时的夏桓宗李纯佑见蒙古军强大而惧战,蒙古军纵兵掠瓜(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今甘肃敦煌)等州。4月,因盛暑将至,蒙古军撤退后,这次战争以蒙古军的退败、西夏兵士守城成功而结束。
可是,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岂会甘心败给小小的西夏,他以西夏不纳贡为藉口,于第二年亲自统军再度进攻西夏。这次成吉思汗的军队势如破竹,颇有直捣黄龙之势。然而,西夏兵士也不好惹,他们顽强抵抗,让成吉思汗不敢骤进,屯兵五个月后,因粮饷匮乏,于次年2月退兵,西夏又胜了。
几年后,成吉思汗率重兵第三次征讨西夏。蒙古军直抵西夏都城中兴府(编按:原为兴庆府,1205年更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周边要隘克夷门(今内蒙古乌海西南),包围中兴府。西夏襄宗李安全亲自登城督战,蒙古兵屡攻不下。9月连降大雨,黄河水暴涨,成吉思汗遣将筑堤,引水灌城,西夏兵民伤亡甚众。可是,有趣的是,当年12月,中兴府因水淹浸,水势泛滥,蒙古军亦难驻足。夏襄宗登城隔水与成吉思汗相见,面约和好,献女察合公主给成吉思汗,蒙古退兵。就这样,西夏又躲过了一场劫难。
1217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编按:起源于突厥马姆鲁克的波斯逊尼派王朝,在中世纪统治大部分的大伊朗地区),再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征调,拒绝出兵。成吉思汗于是以西夏不应从征为由,率军四度攻夏。12月,蒙古军渡过黄河进入夏境,直抵夏都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仓皇出奔西京(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一说西凉,今甘肃武威),留太子守中兴府。西夏马上遣使请降,由于成吉思汗忙于征讨花剌子模,于是下令退兵。但成吉思汗留话:“待西征胜利归来,却再理会之。”
1226年春,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出兵助战和不纳人质为由,兵分两路、东西并进,再次进攻西夏。成吉思汗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西江得重病,然而天要亡西夏,蒙古人封锁消息,而西夏国守城统帅在连年抵御后终为恐惧压倒,恰恰在成吉思汗死后一天献城投降,蒙古人于是发疯似的发泄失去一代天骄的郁闷情绪,屠城、杀戮、掘墓、焚书,“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编按:出自《西夏书事》,蒙古人灭绝西夏人的原始记载)。西夏王陵也未能幸免,曾经红墙绿瓦、角楼飞檐、阙台高耸、碑亭肃穆,更有那瑰丽的陵台、献殿,但所有的华丽堂皇,都随着入侵者燃起的大火化为乌有,烧得毁的烧了,烧不毁的石碑都被砸断深埋。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夏王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西夏王陵
黑水城的神祕传说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的荒漠中,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语言命名的城市。过去这里曾经有相当大的水域,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位于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中。
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而蒙语称为“喀拉浩特”。现存的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公尺,南北宽384公尺,周围约1,600公尺,最高达10公尺,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筑有瓮城(编按: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护门小城,形如瓮)。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公尺的覆钵式塔(编按: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西藏、内蒙古与南亚等地区)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收藏谷物的建筑物)、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编按:穆斯林对其圣徒、先贤等的墓葬之称呼)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1226年2月,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如今黑水城外满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中,也许就是当年屠城时留下的。从远处眺望黑水城周边高大的城墙,虽然历经岁月的风蚀,却依稀可见当年城池的辉煌。
黑水城,又被称为“死亡之城”,据说,这死亡之城背后还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几百年前,在西夏国的军事重镇黑水城,曾驻扎着一位“哈拉将军”,他的名字叫哈日巴特尔(蒙古语,意为黑英雄),同时也被人们称为“黑将军”。这位哈拉将军武艺出众、兵法嫺熟,在当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由于哈日巴特尔骁勇善战,深得皇帝欢心,皇帝于是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黑将军做夫人,可是,哈拉将军并不满意于做一个屈居人下的驸马爷,他还有着更大的政治野心。但他的实力较弱、影响力还不足,所以哈拉将军选择暂时韬光养晦、按兵不动。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和不懈努力,终于,哈拉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此时他也可以一展作为了。于是,哈拉将军开始公开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企图一统天下、称孤道寡,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哈拉将军的阴谋被公主得知,她便将黑将军阴谋篡权的消息向父皇报告。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数万大军进攻黑水城,悬赏捉拿哈日巴特尔。但黑水城久攻不下,为不使黑将军逃脱,只好把黑水城围困起来。为了攻克黑水城,西夏皇帝请来巫师卜卦,巫师说:“黑水城地高河低,围城官军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肯定有暗道通水,如果将这条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
于是西夏士兵用头盔盛着沙土,在黑河上游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截断城中水源。没过多长时间,城中储水耗尽,士兵饥渴难耐,只好在城的西北角打井求水,不料却滴水未见。黑将军眼见城池危在旦夕,失败已成定局,决定与对手进行最后的决战。战前为防万一,他把库内所存的八十余车黄金,连同其他难以计数的珍宝,全部倒入这口枯井中,又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一切处理妥当后,黑将军便在城西北侧破墙打洞,率领士兵倾城出战,身先士卒直冲敌营,经过殊死拚杀,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覆没,最后黑将军自刎而死。
现今在黑水城遗址西北角的城墙上,可以看到一个可容骑驼者进出的洞口,相传就是当年黑将军突围的洞口;在黑水城内偏西北的那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那口不曾出水,却用来埋藏全城财宝的深井;而被当地人称为“宝格德波日格”的高大沙岭,相传就是当年大军截水所筑的大坝。
西夏皇帝的军队攻陷黑水城后,将城池破坏殆尽,黑水城从此成为荒凉的废墟,被世人称为死亡之城。
此后,邻近城池的汉人和当地的蒙古人,曾多次前往黑水城试图寻找这些珍宝,但不是无功而返,就是神祕失踪;据说,这是因为黑将军临死前留下了致命的咒语。当地人惧怕黑水城的鬼魂和咒语的魔力,都尽可能避免经过此地。死亡之城,因而显得更加神秘恐怖。
俄人“淘宝”,死亡之城更死寂
当一切是非成败都随着历史的长河远去,当所有的荣辱兴亡都随着时间的流水浸没时,西夏,这个在沙漠中沉睡了六个世纪的人类遗迹,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就好像它只是惊鸿一瞥,不管当初它有着如何恢弘壮丽的过去,也不管当初它有着怎样绚丽多姿的往事。
可是,神祕的东方,在贪婪的西方人眼中有着太大的魔力了,一些人或是为了他们口中“高尚无比”的科学研究,或是为了中国大地上那些数不清的金银珠宝,一次次踏上他们的“东方寻宝之旅”。1907年,俄国地理学家、海军中校彼得.科兹洛夫又组织了一次“死城之旅”,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本来,他将这次的探险目标定为蒙古、青海以及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区。但是次年,当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沙漠)时,忽然想起14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提过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黑水城,他立即决定前往这座传说中的死亡之城。
彼得.科兹洛夫
为使自己顺利进入黑水城进行“考察”,他事先找到黑水城当地的管理者达希,并送给达希一些名贵的礼品。在达希的帮助下,科兹洛夫和他的四名考察队员轻装向前,顺利进入黑水城,一场洗劫就这样无声无息却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科兹洛夫在1908年3月19日进入黑水城,以考古为由开始疯狂的发掘。他们在城内的街区和寺庙遗址上,挖出十多箱的绢质佛画、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被运到圣彼得堡,文物中那些无人认识的文字和造型独特的佛像,令俄罗斯地理协会当即做出决定:科兹洛夫探险队放弃原来入川的计划,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价,对此展开大规模挖掘。
人心不足蛇吞象,也许人性本贪婪吧,就连以科学考古自居的人也不例外。5月,科兹洛夫从当地雇用一批民工,展开在黑水城的第二次挖掘。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野蛮挖掘,“死亡之城复活了,一群人开始在这里活动,工具磕碰出响声,空气中尘土飞扬”。这次挖掘时间长达四个星期,当他们在距城西约400公尺处的干河床右岸打开一座大佛塔时,赫然发现一座辉煌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覆钵式塔建筑,里面藏着许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书籍、绘画、经卷等,这些重见天日的艺术珍品,依然在废墟上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夺目光彩。他不仅挖走两千多种抄本书籍,还挖走了三百张佛画和大量青铜镀金的木制小佛像。
科兹洛夫在圣彼得堡展出他从中国黑水城带回的文物、文献,轰动一时。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成堆的文献中发现一册《番汉合时掌中珠》,原来这是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科兹洛夫两次以驼背运来的,竟是中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
科兹洛夫是否曾为自己的野蛮行径感到耻辱和悔恨,我们无从而知,但是心灵和舆论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使得他在自己的考察记中这样写道:“随着考察队与死亡之城渐行渐远,不由自主的难过之情,越来越强烈的充斥我的内心。我感到在这毫无生命的废墟中,彷佛还存留着日后将不断与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还有一些我舍不得与之别离的东西。我无数次回望这座被尘土遮盖的城堡,在和自己‘苍老的朋友’告别时,我怀着可怕的感觉意识到,喀拉浩特城(黑水城)现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塔了,这座塔的内里已经无可挽回的死亡了──被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给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