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杜甫,大历五年(770年),我跟著名歌唱家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相逢,我实在太开心了,就写下了一首了《江南逢李龟年》。据说如今已经入选了初一语文《课外古诗文诵读》,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里我提到了两个人名,都是当时的名人。一个是崔九,他是唐玄宗身边的宠臣。还有一个是岐王,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李范在后世的名气尽管不大,可他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我们从他的出身说起,他的爷爷是唐高祖李治,奶奶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而他的父亲则是唐睿宗李旦。这个李旦可不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那个,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第四个儿子,前面有三个哥哥,按理说作为最小的儿子,轮不到他当皇帝,那么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2.
大家好,我是旦旦,我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武则天,虽然我母亲比我父亲年纪大了几岁,他们在社会上还有很多非议,但是他们非常恩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李弘,老二李贤,老三李显,还有老四,就是我,旦旦。
我的父亲李治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因为宠爱我的母亲武则天,就从他们爱情的结晶,也就是我们四个孩子里选。
一开始,我的大哥李弘被立为太子,可是我大哥体弱多病,得了肺结核,很早就去世了;然后我的二哥李贤做了太子,本来我二哥还挺听话,可是没过多久就变得很叛逆,搞起了小团伙,悄悄派人收集了数百副铠甲,藏在东宫的马坊。
我的父亲就让人把我二哥捉拿起来,果然发现了数百具铠甲,于是别让他当太子了,废为庶人,迁往巴州安置。
又过了三年,我的父亲李治驾崩,我的三哥李显登上了皇位,史称唐中宗,这个时候我三哥已经28岁,按理说可以执掌朝政了,然而我们的母亲可是武则天呀,她想把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就跟我三哥产生了矛盾。结果我三哥还是太嫩了,才做了36天的皇帝,就被我母亲赶下了台降为庐陵王,打发到了房州,从此开始了十多年的囚禁生活。
三哥被废了,江山不可一日无主,第二天,连太子也没做过的我,当时才22岁,就被扶上大殿,继位为皇帝。
看到几个哥哥的悲惨下场,我也非常明白,自己完全没有经验和资本跟母亲斗,实际上,从当上皇帝那一天起,我就不怎么露面了,被母亲软禁在宫里,并且严禁和外人接触,说白了,就是一个傀儡。
3.
大家好,我是武则天,在囚禁了名义上的皇帝李旦以后,朝政大权都归我负责,我就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然后我又平定了扬州叛乱、诛杀了宰相裴炎,确立了我在大臣面前的威严。
在我六十七岁那一年,终于君临天下,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然后被我囚禁多年的小儿子李旦,自然就不能做皇帝了,我创造性的给他安了一个封号,叫皇嗣。
皇嗣这个名字,跟我们熟知的太子可不太一样,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而皇嗣只代表他是皇上的儿子。由此也看到了我心中的一个矛盾。
我已经67岁了,要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我一直有个矛盾,立儿子还是立侄子。立儿子,跟自己不是一个姓,以后武周政权难以为继;立侄子,可以继续武周政权,但是侄子跟自己关系不亲,我就在这两难的选择当中左右摇摆,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只好一直拖着。
这样的生活又过了八年,我已经70多岁了,在继承人选择儿子还是侄子的问题上,我已经做出了决定,立儿子做继承人,把皇权还给李家。
这个时候我还有两个儿子,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两个人各有优势,我也是左右为难,在这个关键时刻,小儿子李旦主动让贤了,他再三上书恳请让位于三哥李显。我权衡利弊以后,做出了决定,重新立我的三儿子,李显为太子,这时已经是圣历元年(698年)九月。
4.
大家好,我是李显,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我联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以清除被我母亲宠幸的“二张”,也就是张昌宗、张易之为理由,发动政变,逼迫她退位,恢复了李氏唐朝。这场政变,后世称为“神龙政变”。
政变后第二天,我母亲就被迫下令让我监国。第三天,我母亲下制传位给我。到了第四天,我正式即位。
这已经是我一生中第二次当皇帝了,上一次是在21年前,我继承父亲李治,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第四任皇帝,而这一次,我从母亲武则天手里继承了皇位。这样的经历可谓是天下独一份。
这时候,我打算封赏我的弟弟,主动让位给我的旦旦,我想封他做“皇太弟”,也就是将来接替皇位的人,可是李旦却婉言推辞了。
李旦已经被我们的母亲武则天,幽居在宫中十几年了,反正也是闲着,有很多时间生孩子,他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存活下来五个,分别是老大李成器,老二李成义,老三李隆基,老四李范,老五李业。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家一直幽居在深宫,过着特殊的生活,几个孩子之间感情也是极好的。
5.
大家好,我是李旦的第四个儿子李范,实际上我的本名叫李隆范,后来我的三哥李隆基当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我就改名叫李范。其实在我三哥当皇帝的过程中,经历很多血雨腥风,我也帮他做了很多事情。
前面说过,我的奶奶武则天在选择继位人选时候犯了难,在李显和李旦之间左右摇摆,最后我的父亲李旦主动退出,让他的三哥李显当了皇帝。
可是李显复位之后,还是非常的软弱,他立了一个韦氏做皇后,这个韦氏想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也想成为一代女皇。为了早点实现执政野心,竟和安乐公主一起,在李显的食物中下毒,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毙,享年54岁。
然后韦皇后立了李显年幼的儿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她自己独掌大权。
李唐宗室绝对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有个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我的三哥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再次拥立我们的父亲李旦为皇帝。
李旦登基后,进行封赏,将太平公主食邑加至万户,同时立李隆基为太子,至于作为小儿子的我,也被封为岐王,兼任左羽林大将军,负责帮父亲守卫宫城。(后来杜甫诗里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就是打这来的。)
在这之后,姑姑太平公主和我三哥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就渐渐多了起来,一场姑侄二人的斗法,由此开始。
当时我三哥是太子,太平公主想把我三哥从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就积极鼓动李旦,让他改立其他四个儿子中的一个为太子,这其中就包括我李范。
然后,太平公主开始接近我们四个皇子,表现出想要拥立我们上位当太子。可是我们几个兄弟,无一例外,全部坚决表示拒绝!而且,我们还坚决支持李隆基,帮助他和太平公主争权!
或许是因为当年被软禁的时候,我们几人的感情实在是太好。而且,被软禁的岁月当中,也见惯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不愿在为了权力而牺牲。
总之,面对太平公主的示好,我们没有妥协,反倒是坚定站到了李隆基的身边。这其中,我更是最为坚定的一个。
公元712年,我们的父亲李旦实在不愿意夹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于是主动逊位做了太上皇,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
可是太平公主依然不肯善罢甘休,打算再次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
不过,就在太平公主即将发动政变之前,我三哥抢先下手。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李隆基和龙武将军王毛仲、高力士等亲信十多人,先下手为强,抢先发动政变,赐死了太平公主。这场政变,在历史上则是称之为“先天政变”。
在先天政变当中,我们兄弟五人都发挥了作用,我们兵分两路,我大哥李成器和二哥李成义前往太极殿,而我和五弟李业坐镇玄武门掌控北门四军。
这次政变,不谦虚的说我立下了大功。因为当时我担任左羽林大将军,而我弟李业担任右羽林大将军。在先天政变当中,我和弟弟一直冲在第一线,带领羽林军诛杀了太平公主的众多党羽,这才保证了三哥李隆基,彻底坐稳了皇位。而在这场先天政变当中,我们五个兄弟,都有很大贡献,相当于是我们五个兄弟一起,联手发动了政变。
更为难得的是,先天政变之后,随着李隆基坐稳了皇位,其他几个兄弟,没有任何一个人贪恋权位。除了必要的王位和一些必须授予的官职之外,我们几乎都懒得再参与朝政,各自回家过起了逍遥日子。
对于这样的好兄弟,李隆基也是极为够意思,除了权力和皇位之外,所有的一切,只要能够给的,绝不吝啬。
至于我,此后的日子也是过得极为逍遥。当三哥李隆基成为皇帝之后,我就按照惯例去掉了名字⾥神圣的“隆”字。而我一生不喜权力,不恋高位,不参与朝堂斗争,三哥很了解我,即使犯过几次错误,他也没有处罚过我。
在我三哥李隆基登基以后,他定下了一个规定:诸王不准与官员结交。因为担心诸王与朝臣的结交会造成麻烦,有碍于皇位的稳固,所以立约禁止。
可是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当时光禄少卿、驸马都尉裴虚己和我,经常一起喝酒,偶尔还讨论一些神秘预言。很快,作为亲王的我和官员结交的事情就被举报了,事闹大了。
裴虚己的下场非常惨,他是驸马,曾经我爹李旦的小女儿霍国公主为妻,我三哥让他跟公主离婚,不让他再做驸马了,然后把他免官发配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
至于我则一点没事,三哥丝毫没有处罚我!
后来万年县尉刘庭琦和太祝张谔,经常跟我喝酒,他们俩人都是在编的官员,都是正九品的股级干部。
不久,刘庭琦和张谔就都被我三哥贬出了长安,一番贬黜之后,我却还能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张说打算借着自己的文才和我联络,通过我的庇护获得升迁。于是退朝闲暇时候,来到岐王府里,与我谈天说地,喝酒聊天。可是恰好被姚崇遇到,姚崇借题发挥,找机会在殿谒见唐玄宗,提到了此事。重臣与皇族宗室交往是敏感话题,我三哥当然不能轻易放过,圣旨传下,密令御史中丞等人,追查张说的行为,贬为相州长史,而我依然嘛事没有。
很多朝廷里的大臣有些不解,这些陪酒的人都处理了,该贬旳贬,该流放的流放,而那个组织饭局的岐王呢?
李隆基一席话打消了众位大臣的疑虑:“我们兄弟本来就是亲密无间的,怎么能互相残害呢?只是有些想攀龙附凤的人在我们之间掺和而已。朕一辈子都不会因此责问兄弟,永远!”
这不仅仅是随便说说而已,我三哥说到做到。
而且我三哥知道,我不是搞政治的料,实际上,我是个文艺青年。
我一直都在追求富有⽂艺格调的⽣活,努⼒亲近⽂艺⼯作者。因此我的府上成为诗⼈名流的集聚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艺术家都频繁出⼊他的沙龙。像是⼤诗⼈杜甫、王维及⾳乐家李⻳年都是我府上的常客,他们经常来我家“蹭饭”哦!
每年冬天,我的府上从不烧火炉,手冷的时候也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家姬,把手伸进她们的怀里贴身取暖,我管这叫“香肌暖手”。其实这不仅仅是我的独家发明,当时社会上的贵族都有这种爱好。
暖手暖累了,我还会找出自己的玉鞍,这面玉鞍很神奇,无论天气多么寒冷,坐上去,就如同坐在温火之上。
我在院子里悬挂了很多碎玉片子,每次听到玉片相碰的声音,我就知道:起风了。这给这些玉片起名字叫“占风铎”。
我的宅子里还有一样东西可以判断风向,这个东西叫“相风旌”。在我的庭院里,竖有一根长杆,长杆上挂有五色旌旗,旌旗的四周点缀着小金铃,每次听到铃铛响,我就会安排侍从去看看旌旗飘动的方向,这样便能知道此时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
我就这么玩,我三哥也不怎么管我,他不担心我们享乐,只担心我们会有所企图。因此,对于钟情享受荣华富贵的兄弟他便十分放心,因为越是如此,他的皇帝宝座越是坐得安稳。
我三哥还建了一座“五王帐”,赐宁王李宪和薛王李业住在胜业坊,申王李成义和我住在安兴坊,“邸第相望,环于宫侧”,这样的布局有兄弟共处的深刻含意。
我三哥打理朝政的闲暇时间,常与我们一起登楼同榻欢宴,有时,还亲自去我们的府上,赏赐我们金帛。他为了表示与兄弟永远共同分享富贵,将自己服用的丹药也分赠给我们。
自古皇帝对待兄弟往往刻薄,很少仁爱,像玄宗这样兄弟和睦的,也算是古今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