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被使用频率非常高,众人皆认定其典故出于西汉时期,韩信所策划的一次军事事件。
但事实上,就目前现存的汉朝史书记载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语句提到过此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广为流传,除了韩信还与诸葛亮有关。当年诸葛亮也曾经试图攻下陈仓,只是最终失败而归。
诸葛亮和韩信当时所面临的情况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不过,两人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产生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两人目标以及具体地势的差别。
刘邦“示弱”
诸葛亮虽然谋略过人,但他的性格非常谨慎,因此,他不会过分冒险地去执行军事策略。
而韩信不同,韩信本人在军事策略上相对激进。对于他来说危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他所运用的策略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暗度陈仓就是如此。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邦急于突破限制的时期里。
当年,刘邦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虽然巴蜀地区的天然地理优势给予了他足够的安全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势,把刘邦的发展范围限制在了这一地区。
刘邦想要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向外发展,而在他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面对的敌人就是项羽派来的章邯。
作为秦末时期的著名将领,章邯的能力名不虚传,急于突破的刘邦采用了张良的缓兵之计,一把火烧掉了当时的栈道。
烧掉栈道在当时无异于变相的示弱。
因为烧掉道路表面上将刘邦限制在当地,而刘邦是想要通过这种行为,向项羽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
烧掉主干道之后,项羽对刘邦放下了一定的戒心,但依此完全信任刘邦仍不可能,所以章邯还是一直留守巴蜀地区的周边。
刘邦虽然选择了示弱,但与此同时仍在自己的封地里大力发展农业,他想要通过富足自身的方式来强大势力。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韩信明修栈道为了啥?
随后,项羽大军的离开更是给了刘邦继续北上的绝佳机会。
因为刘邦一直以来的示弱行为,让当时的项羽安心地选择了东征这条道路。在项羽大军离开此地之后,刘邦就开始了密谋北上。
因为章邯的原因,刘邦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带着自己的军队从巴蜀地区出去,而且被他烧毁的栈道还没有完全修复。
所以当时刘邦最先做出的决定,是派遣樊哙去主持修缮栈道的工作。
不过,根据刘邦采纳韩信意见这一记载就可以推测出来,当时修缮栈道这件事只是一项迷惑措施,刘邦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带领自己的大部队从陈仓道出去。
韩信之所以会建议刘邦修缮栈道,就是为了让监视他们的章邯无法洞悉自己的真正需求,从而一举突破限制范围。
实际上,章邯并不是完全不了解韩信的计谋,但这个计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没人能真正确定韩信究竟要从哪条道路突出重围。
即使他知道这是计谋,但出于防守心理,章邯也只能够把自己现有的军队分成几路人马,分别管控住几个不同的出路。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许多人才认为,当年韩信在设计这一条计策之时,他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声东击西,并以此达到不损一兵一卒就突出重围的目的。
韩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修缮栈道的行为,对章邯的现有军队进行分流。
只要把负责防守的军队进行分流,那么集中起兵力的刘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其中一个出口突破出去。
而且,除去这几个出口之外,当时的章邯所要兼顾的地方还有好多个。这也就造成了他在进行防守布阵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军队进行分流。
此时项羽的主力军队都在攻打齐国,刘邦在面对经过分流之后的章邯军队一举取胜。
此陈仓非彼陈仓
同样暗度陈仓的诸葛亮稍有不同。
从诸葛亮的多次对战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走陈仓道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结合诸葛亮在暗度陈仓之前的北伐失利可知,诸葛亮这次战争并不是想要和魏国进行对抗并取得胜利。而是为了分散魏国的注意力,以此来给自己的盟友吴国分散一部分压力。
北伐失利后,蜀国的军队已经遭到了重创,这就致使诸葛亮暗度陈仓时所带领的军队参差不齐。
士兵的强度不足以和魏国对抗,使诸葛亮举动成为佯攻。
除此之外,诸葛亮时期的陈仓道已经不同于韩信当年。
在这段时间里,这一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也是因为这次地震,让陈仓道附近的地势发生了变化。
据记载,韩信在暗度陈仓之时,用到了水路运输的方式,相比于巴蜀的艰难地形来说,水路运输的方式显然更有优势。
但到了诸葛亮行动之时,水路早已消失。
总地来说,虽然诸葛亮和韩信在暗度陈仓这件事情上,拥有极大的相似性。
实际上,不论是从目标还是从两人所处地势来说,当时所具有的优劣势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造成了两人在采取相同策略时,收到相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