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培根
政治口号向来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谁能顺应时势占据舆论制高点,谁就能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齐桓公、曹操、陈胜、李自成能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共同特点就是把政治口号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齐桓公:“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希望能建立丰功伟业。“尊王攘夷”是管仲为齐桓公设计的政治宣言。
当时,周天子权无可用,地无可封,如郑庄公一样的诸侯王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分权力和抢土地成为诸侯王们的主营业务,谁拳头硬就听谁的,周天子成为事实上的仅具象征意义上的天下共主。
但是今天拳头硬不等于明天拳头硬,今天抢别人的人明天又会被更厉害的人抢,这样的无序状况迫切需要产生一位主持公道和正义的人。
这个人不是随便谁都能做,更不能自封,得有实力,得令人信服。于是齐桓公来了,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了。
“尊王”就是把刚刚丢弃的周天子牌位再捡起来,供起来,以避邪。毕竟各诸侯王虽然心上甚至在行动上不尊周王,但谁也不嘴上喊出来(即使如郑庄公当时“楞头青”了一把,过后也知道是犯浑了)。
齐国经过管仲的一系列改革,经济和军事独领风骚。齐桓公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谁也不敢说错,而且还得到了周天子的喝彩,立马封齐桓公为“伯”,“伯”就是霸,等于“联合国”公开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尊王”真是一道响亮而实用的政治招牌。
“攘夷”更是应时代之急需。西周末年,北部少数民族政权乘着周王无力经营天下的机会,一路向南开过来。北狄人扬鞭跃马,纵横驰骋,首先灭了最弱的邢国,又将矛头直指最乱的卫国,燕国也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侯王们热切盼望有谁能站出来抵挡狄人的祸患。
齐国顺应时势要求,派出精兵强将,解卫国于倒悬,救邢国于灾祸,扶燕国于倾覆,“一心为民”的齐桓公立马成为诸侯王们心中的“大哥”。他多次召集各诸侯王共商大计,订立盟约,得到大家齐声应和,齐桓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霸主。
政治口号用最响亮、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政治主张,是一种方便、高效的政治宣传。
“尊王攘夷”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尊王”不单是尊重周天子,更是对周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只要“尊王”就是认同周文化,认同华夏文化,就是华夏的一部分,就是需要团结的一分子。越是纷扰的社会,越需要文化认同。“攘夷”攘的是非周文化的政权,既然非周文化来袭扰,那自当干净彻底予以痛击。
“尊王攘夷”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口号,一个民族自强的口号,一个民族抗争的口号。
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不仅齐国就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赢得了各诸侯国的拥护,“普天之下”都有了方向,之后的所有行动都围绕着这个政治口号而来。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水到渠成,名至实归。这就是政治口号的重要作用。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政治口号必须切中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社会剧烈变动。
在中国历史上,知道政治口号强大作用的,不单有齐桓公君臣,曹操也是把政治口号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
东汉末年,神州大地再一次出现混乱局面。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政权的根基,各军事集团风起云涌,谁能扭转混乱局面成为新的社会焦点。袁氏兄弟出身高贵而德才有限,董卓一身匪气难成大事,刘表手握荊襄重地却胸无大志,刘璋占据天府之国而鼠目寸光,孙坚心有余而力不足,王允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让混乱局面稳定下来并非易事。
曹操把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迎回许都,适时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肯定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就是“挟持”,“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听就是别人强加的恶水)的政治口号。口号一出,各路军阀消停了许多,因为反曹操就是反汉室,就是天下共贼。没有足够实力,谁也不想把自己逼到死角。
曹操这颗政治新星,借“奉天子以令不臣”口号的政治力量脱颖而出,很快统一大半个中国,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当然,帽子好戴脱也难。“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帽子就像戴在曹操头上的“紧箍咒”。初戴时风光无限,顺风顺水,雄师百万,旌旗所指,应声而亡,灭二袁,取辽东,平西凉。然而,要摘下这顶“帽子”却困难重重。因为不“奉天子”自己就也就变成了二臣,就会被孙权和刘备等占据舆论的制高点,而且手下的苟彧等人也不答应。这个“二难选择”成了曹操后半生的心病,至死也没有跨出称帝这关键一步。
如何确定政治口号需要足够政治远见,不仅要适合于现在,而且要适合于将来。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治口号便于理解,便于记忆,便于传播,能迅速地对政治工作起到催化作用。
政治口号不仅仅贵族阶层会用,农民阶层也会用,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历次农民起义都有自己的政治口号,最早触及帝国根本的政治口号是陈胜吴广提出的。
陈胜是不是农民不太好说,但不管怎样,他们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许正因为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呼声,这一振聋发聩的质问,喊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唤醒了团结倒秦的力量。
秦暴政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把人当人,严刑峻法,穷兵黩武,修筑长城,大兴土木,“天下苦秦久矣”,于是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于是就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效果。
李自成:“均田免粮”
政治口号,从表像上看是语言,从效果上看绝不亚于现代战争的原子弹,摧枯拉朽,威力无比。
明末李自成也是应用政治口号的高手。
明朝崇祯年间,天灾频发,粮食连年欠收,各级官吏营私舞弊,农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农民出身的李自成感受颇深,被推为起义军首领后,他提出一个极具诱惑力和冲击力的战斗口号:均田免粮。
这一口号不仅是穷苦大群的现实急需,更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热切梦想。他们唱着“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参加到起义大军里。三年时间里,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战河南,定襄阳,安西安,出山西,进北京,统兵百万,转战千里,推翻了腐朽昏溃的明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由于受到统治阶段的围剿,政治、军事、经济困难重重,时间漫长,过程曲折,首义之人多不能在自己手上把理想变成现实,战到最后并直接推翻帝国政权的寥寥无几。李自成在有生之年实现了自己推翻明王朝的初衷,这不能不说是政治口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理想与现实存在非常大的距离,要在原有框框里,实现“均田免粮”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李自成们还没有这种能力。
但是,这不是李自成们无能。建立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的社会,不仅需相关的政治理论作基础,更需要必须的政治体制来支撑。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艰辛探索,不懈努力。
美英之变味的“民主 自由”
政治口号是策略,也是蓝图。
政治口号最怕的是变成不切实际的口号政治。
民主和自由是人生最宝贵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摆脱宗教神权束缚和封建专制禁锢的斗争中,“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政治口号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新冠肺炎病亡数超20万,草坪上一面面美国国旗,象征无数新冠肺炎罹难者)
然而,在当今美英等资本高度垄断的国家,被资本操控的当权者动不动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口号,在经济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将个人特殊私利凌驾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意见第一”,将个人意见置于对国家、民族的共同责任之上;在生活上主张“个性张扬为先”,将个性张扬置于组织规范与社会秩序之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成了操控政权者别有用心的政治口号,一步步蚕食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英等国的当权者,漠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毫无作为,数十万人在无耐中默默死去,其假民主、假平等、假人权暴露无遗。
不仅如此,被资本操控的美英等国,凭借着雄厚资本的实力,打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旗号,恣行无忌,侵略扩张,制造分裂,制造动乱,制造战争,肆意掠夺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财富,消灭一切可能威胁犹太资本的力量,如瘟疫一样毁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成为全球人民的灾难。
政治口号是政治工具,更是政治理想。谁能顺应时势占据舆论制高点,谁就能所向披靡。
历史真的很有趣。欢迎分享读书感受,让我们一起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