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起源于周武王的臣弟召公奭。召公,一个威望比肩于周公的伯侯,给燕国在前期众多诸侯国之中,开了一个好头,但燕国地处偏僻,气候不像中原地区那般美好,在先秦时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显得贫瘠落后,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燕国一直游离于诸侯国边缘,不温不火,没啥存在感。
燕国国君也是这样的性格,靠着祖上的余泽,过着安乐平静的小日子,没有多大野心。
不过,这一情况在战国时代被打破了,时代的变迁,让燕国被迫卷入了浩瀚的洪流中,拼死存活。漫长的战国史,燕国的敌人总起来主要有两个,齐国和赵国,因为这两个国家都与之接壤,最先是来自齐国的威胁,然后赵国脱胎于三晋,最初和燕国中间还隔着一个中山国,不过后来赵国实力增强,吞并了中山国,与燕国实现了接壤。
公元前350~公元前283年间,齐国通过威王,宣王,闵王三代,让齐国重回巅峰,与秦国遥相呼应,同时雄踞在世界东西两侧,这一时期也正是燕国抵抗齐国,不断被侵略蹂躏的历史。与此同时,赵国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逐渐强盛起来,吞并中山楼烦,拓地千余里,与齐燕两国同时成为了邻居。迫于形势,燕赵自然联结起来,抗衡这个强大的邻居。
公元前284年左右,齐国此时的国力与秦国差可比拟,强大异常,但是,齐闵王比之秦昭襄王却骄横不少,他霸凌诸侯,吞并宋国,引起了诸侯间的震动和忌恨,这让燕国逮着了机会,于是联合秦楚韩魏赵五国,对齐国来了次大清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乐毅伐齐”,短短五年间,齐国丢城七十余座,差点亡国。遂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国际风云,纵横捭阖,世界形势在悄然中发生巨大变化,公元前278年,秦国通过鄢郢之战,掠夺楚国大量土地,并占领了楚国都城,楚国国力大减,而秦国国力继续得到提升。在此之前的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也被秦军打得大败亏输,颓势毕现。东方六国之中,除了赵国气势正盛之外,已再无力量能够单独抗衡秦军了。
燕国此时面对的形势也发生了转变,齐国已无力再威胁自己,而赵国良将颇多,士兵善战,变成了威胁自己的主要敌人。公元前266年左右,著名的“小心眼”丞相范雎给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避免在鲸吞他国时,被诸侯合纵围攻,这正中了燕国的下怀,燕国,齐国非常乐意与秦国建立和睦关系。
山雨欲来,秦赵之间摩擦不断,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终于,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决战,史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虽然早已尘埃落定,但在爆发之时,胜负悬念依旧很大,鹿死谁手,并不像今天看起来那么确定。只不过,在国家系统和实力层面,秦国占据一定优势,秦国改革更加彻底,在政治主张上面也非常先进明确,所以,在公元前260年,国际之间,对秦国更为有利,韩、楚、魏各有算盘,隔岸观火,两不相帮,而燕国,齐国却与秦国友好和睦。赵国处于了被动局面,但赵国依然有一战之力,天下姓谁,还未可知。但此时的燕国却不想赵国取胜,它甚至在背后偷偷使坏。
这场战争之后,秦国统一天下也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天下这才恍然发现自己的愚蠢,但为时已晚。不过燕国除外,此时燕国还算幸福,它还不用直接面对秦国。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燕国想缓和与赵国的关系,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以五百金为赵王酒。结果栗腹非常腹黑,回来就怂恿燕王,说赵国青壮年都在长平战死了,现在小的还没有长成年,此时攻打赵国,无往不利,必能开疆拓土。燕王信了,于是派兵攻打赵国,这里可以看出,燕国已经没有了操守,战国后期那种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生态于斯可见一斑。但是,历史很精彩,真相很残酷,这个失去大部分壮劳力的国家依然强悍,栗腹率领的燕军被揍的满地找牙,被赵军追得满地跑,史书记载“逐之五百余里”。最终栗腹被杀,赵军直接围了燕国都城。
好不容易,燕国请了和,老实了几年。但是秦国却在战争中不断击败赵国,看得燕国手搓搓,心痒痒,颇有捞一把的想法,公元前243年,燕国又组织了一波对赵国的攻击,不幸的是,赵军依然轻松将燕军打败,于是历史上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凶悍的秦军在不断攻取赵国的土地,而衰败的赵国又不断在后方掠夺燕国的土地来平衡。
直到赵国灭亡,燕国都没能扳回一局,实在是耻辱,不得不说,这是燕国君王的愚蠢导致的,灭赵之后,秦军兵临易水,燕国才发现秦国的威胁,但燕国人脑路清奇,居然派刺客去行刺秦王,以期能够免于亡国,但是刺杀失败,秦王大怒,发兵攻燕,愚蠢的燕王,认为这是太子丹刺杀秦王导致的国祸,于是将太子丹斩首,以消秦王之怒,但是最终,燕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