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冢虎”司马懿和“卧龙”诸葛亮两人在战场上角逐十几年,势均力敌,最终以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告终。他们的下一代也有一番龙争虎斗,却是一边倒,司马懿的儿子们(司马师和司马昭)太厉害了,而诸葛亮的子孙(诸葛瞻和诸葛尚)弱爆了,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得出四个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马懿的儿子年长,而诸葛亮的儿子出生晚。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于公元208年出生,次子司马昭于公元211年出生,而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却在公元227年出生,比司马师小19岁,将近一个轮回。司马懿与诸葛亮在两军战场上交战时,司马懿的儿子们已经成年,可以跟随司马懿出战,近距离聆听司马懿的教导,丰富了作战经验,而此时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还嗷嗷待哺。在诸葛亮去世时,他的独子诸葛瞻才七岁,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次,司马懿注重家教,而诸葛亮精心培养的“儿子”诸葛乔早逝。司马懿的儿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就跟随其父南征北战。司马懿与诸葛亮作战期间,言传身教,教会了很多东西。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经过实践,能够快速掌握本领。诸葛亮早年无子,将他的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延续香火。
诸葛亮培养他读书写字,行军打战也带着他,将其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不幸的是,公元228年,年仅24岁的诸葛乔去世,使诸葛亮的多年培育付诸东流。这一年距离诸葛亮去世不足六年,而他的独子才刚刚出生不久。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他的独子诸葛瞻年仅七岁,没有时间来培养自己的亲生儿子了。由于诸葛恪满门被灭,之子诸葛攀认祖归宗,重新回到诸葛瑾门下,延续香火。从这里看,诸葛乔及其子诸葛攀不属于诸葛亮子孙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如下:
“子攀(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於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诸葛瑾)后。”
再次,诸葛亮贵为“相父”却忠心为主,而司马懿权势滔天为了取而代之。司马懿活了七十多岁,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两次成为托孤大臣。司马懿在魏国朝堂数十载,为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掌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除掉了政敌曹爽,彻底掌握曹魏大权,将曹魏政权牢牢地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里。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也贵为“相父”,执掌朝政十一年。然而,诸葛亮是忠臣,他没有结党营私,培育自己家族的力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报先主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的掌权和司马懿是不同的,他和西汉大将军霍光是一样的,虽然权势滔天,可以废立皇帝,却忠于汉室,不会僭越一步。
而司马懿就和王莽、曹操是一类人,他们掌权,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更进一步,登基为帝。他们掌权,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更进一步,登基为帝。
最后,司马懿的儿子是胜利者,而诸葛亮的子孙是失败者,依据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来评定,自然是司马懿的儿子们更胜一筹。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行动,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钟会正面吸引蜀汉大将军姜维的注意力,与之对峙于剑阁,而邓艾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进入蜀汉腹地。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与邓艾大军血战绵竹,作战失利,全军覆没。邓艾作为司马昭的部下,不费吹灰之力将蜀汉诸葛瞻率领的五万御林军击溃。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瞻引兵左冲右突,杀死数百人。艾令众军放箭射之,蜀兵四散。瞻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
这一战,司马懿之子的部下邓艾以疲弱之师,便将诸葛瞻大军消灭殆尽。在司马昭灭蜀后不久,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以晋代魏,登基为帝。高下立判,司马懿子孙比诸葛亮子孙高太多了。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与诸葛亮子孙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