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国家级贫困县,曾是4朝古都,战略地位影响整个王朝气运
城市的兴衰往往随着王朝的更迭以及经济中心的改变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曾经十分繁盛的城市随着时代变迁而衰落的案例。比如我们熟知的邺城曾经是曹魏等政权的首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谁控制了邺城就能由北向南虎踞整个中原,但是随着隋炀帝的一把火,邺城自此消亡在历史当中,如今也只是一个四线小县城。
和邺城拥有同样命运的,就是南方的寿春县了。寿县曾是4朝古都,早在春秋时期曾是小国蔡国的都城,后来秦国南征楚国的时候,楚国被迫迁都此地;西汉时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度,将淮南国的首都设在了寿春,后来称为了一个割据政权;到了袁术称帝的时候,寿春也再次成为一个首都。
应该说,寿春这个城市作为4朝古都还是有一些水分在的,但是其战略地位并不容小觑。这个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里露脸率极高的城市,在京杭大运河尚未开凿前是南北商路、粮道的必经之地,是南北方的战略核心要地。此路可以将军粮由颍水入淮水,再从肥水到巢湖,沿濡须水入长江,大大增加了军粮的运输量和运输难度。
寿春城四周有利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也成为了此地作为军事要地的重要原因,因此此地爆发的战争并不少。
三国时期的寿春之战,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率领26万人的大军公然反叛的诸葛诞及吴军共25万人作战,基本奠定了司马氏的势力,让司马氏在魏国扶摇而上,最后成为了国家的实际掌权者。
在东晋时期,胡族入主中原,形成南北割据的局面。而寿春则成为了抵挡北方军队的最重要。在淝水(寿春东南)之战中,8万的东晋士兵在此地击溃了80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历史上的神话。
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明确指出:“寿春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是政权更迭的主流,到了隋朝京杭大运河修筑之后,寿春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被取代,城市也逐渐的没落下去。
如今,寿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人口也只有区区100万人,而寿春此名被用到一个乡镇上,人口不过10余万人。其城墙遗址已经成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比西安城墙的修筑历史还要早上100多年。寿县也成为安徽省第一批(3个)历史文化名城。